本文仅代表本怪盗团团长的个人观点,不是研究报告。
若您是机构投资者且有意投资阿里巴巴,请以正式出版的研究报告为准。
关于财务数据和重要业务数据,请以招股说明书等公司公告为准。
阿里巴巴已经开始了港股招股,本月之内就可以挂牌了。对于大中华区资本市场来说,阿里巴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早已在美股挂牌,并且成为很多QDII和中概股基金的重仓股;陌生,是因为许多本土投资者尚无能力直接投资美股,现在是他们第一次对该公司全面了解的机会。
任何互联网巨头的业务都不简单。对于阿里巴巴,如果要正式做研究,几十页、几百页恐怕也写不完。不过,我们没有必要“面面俱到”——首先要搞清楚一些基本问题,然后尽量回答。事实上,对于阿里巴巴或者类似体量的公司,投资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搞清楚“全部细节”,只需要具备大局观就可以了。
本文不是正式的研究报告,不构成财务预测或投资建议。我们假设读者已经具备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电商行业和阿里巴巴的基本知识,所以下面就直接切入一些最重要的问题和答案。

-
电商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履约能力,所以阿里越来越重视物流、O2O,直至将一大块相关业务并表。在日用品和生鲜电商方面也是如此,因为消费者对时效性的要求很高,阿里倾向于强化其中的自营成分。 -
如果要改造传统零售(即实现“新零售”),阿里需要掌握大量线下零售数据并深入线下业务流程。虽然阿里可以通过投资入股、战略合作等方式实现改造,但是收购并表或内部孵化业务是最高效的。 -
阿里体系在日益壮大,也日益需要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无论对新商业模式、新技术还是新流量入口,阿里都要尝试捷足先登。有时候战略投资就足够了,但是有时候需要并表。

-
经过多年来对第三方商家(从中小商家到高端品牌商家)的经营,淘系在大部分货品品类,尤其是服装、美妆等SKU复杂、相对非标准化的品类里取得了绝对优势。竞争对手既无法通过自营、也无法通过C2M去破解这个优势;如果要仿效淘系的第三方店铺平台模式,它们又很难实现类似的规模效应。 -
阿里非常擅长运营。它可以说是“运营推动型”的公司,产品、战略、管理等方面都根据第一线电商运营的需求走。“万事不决问小二”,绝不是一句空话。理论上,只要你有好货、出货效率够高,只要跟着淘系小二的节奏走,就不需要为运营节奏担心太多。 -
淘宝/天猫是一个用来逛的地方。人们逛的越多,买东西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淘宝直播越做越大;手机淘宝首页最重要的广告位普遍采用短视频形式;手机淘宝信息流改版,强化店铺关注机制;淘宝群、淘宝头条等社交/内容形式大行其道。而大部分竞争对手不具备“逛”的功能。

-
阿里核心电商业务的本质是B2B2C:先动员和服务B端商户,再让B端商户去服务C端客户。所以,阿里必须让B端商户认同自己的理念,对自己的计划有信心。从当年的“十八罗汉创业”到21世纪初的淘宝崛起,外界一直在质疑阿里的愿景能否达到;阿里必须自信,并且让合作伙伴自信。这就是阿里高度重视PR/HR的原因之一。 -
服务B端的难度远远大于直接服务C端。消费者可能容忍一些运营瑕疵,但是商家(尤其是品牌商家)要更挑剔。所以,阿里必须建立一支很有战斗力、尽量少出错、以效率为导向的团队。这个团队既要有服务B端客户的耐心和细心,又要有服务C端客户的响应能力。 -
在早期,阿里B2B业务非常依赖地推;现在,阿里的O2O、物流、创新业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地推。地推非常消耗人力物力,也高度重视执行力。不过,随着互联网思维获得社会认同,地推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 在淘系的流量分配机制中,从外部引入的流量具备优先性,往往能获得内部流量的配比。例如,从外部引入了X个用户,或许能获得Y个内部用户的奖励。这种“流量配比”不是僵化的,而是动态平衡的。
- 淘系是一个中心化电商平台,但是有一部分公平分配(不出售)的流量,并且鼓励商家经营自己的粉丝,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流量私有化”。因此,许多商家有动力将外部用户导向淘系内部成交。你能想象吗?很多微信小程序流量主、B站UP主、快手主播,都更倾向于将粉丝导向自己的淘宝店;在不知不觉之中,淘系获得了一批与内容/社交相关的流量。
- 由于淘系的SKU丰富度、履约能力较强,普通用户习惯于在那里下单,促使商户也倾向于把用户导向那里;这一行为进一步加强了淘系的SKU丰富度,形成了良性循环。至少在尖货、非标品和高端品牌上,这个良性循环没有任何被打破的趋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