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手机上看什么?”
我在朋友圈和几个微信群提出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谣言、鸡汤、震惊体”。
但在《谁在为老年人做内容?我们采访了三家公司 | 中老年内容观察(上)》一文中,我们采访了三家做老年人内容和服务的公司后发现,老年人的爱好广到我们难以想象,自驾游、朗诵、声乐、模特……退休后,他们有更多精力关注自己的爱好并为其付费,但我们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一点。
正如这篇文章下的一条留言:
(老年人)这个群体老被忽视,慢慢50岁以上退休用户玩手机也玩得溜了,对他们的线上市场也会慢慢成熟,没必要把人群和兴趣彻底分开。
我们的长辈都在手机里看什么?他们有什么被我们忽略的内容需求?
为此,我们采访了3位退休阿姨。她们既是内容创作者,也是内容消费者。对于这个年龄段用户的需求,她们可能有更多感知和发言权。
52岁的胡桃是「乐退族」的线下模特课程导师和线上课讲师,关注了171个公众号,却几乎不点开,原因是,太忙。朋友圈三天可见,一年没有再发过新内容,讨厌微信群berber响,早早全都屏蔽。但她在今日头条和喜马拉雅买了几门课,时事解读、健康相关或模特相关,100元以下,“反正也不贵”。她还是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的付费会员,因为上模特课程有相关需要,开通了爱奇艺会员,自动续费,“虽然有时候也用不上”。
56岁的阮雅青是短视频节目《北京大妈有话说》的节目主持人之一,每天至少发2条朋友圈,通常来自「北京大妈有话说」公众号,既有自己录制的节目,也有关心的政策、健康等内容。习惯了走在大街上被观众认出来,从一开始认为录节目是“吃饱了没事干出去打个饱嗝”,到现在觉得要更认真录,对得起观众的期待,“因为说出了中老年自己的声音”。
64岁的刘和平是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院长,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每天集中早晚看公众号,还会把优质内容存到电脑上备份。关注了20多个公众号,一类是餐厅、银行等生活服务类公众号,一类是翻译圈的公众号。获取信息的方式依然以书本为主,因为“习惯了”,也会从今日头条上获取信息,比较关心养生和时事。2年前看到微信公众号的能量,在学院老师的协助下开了自己的公众号,每周写作输出。
他们不一定是的典型中老年用户,但至少是多样化用户的其中一个。


拒绝发朋友圈的中老年模特导师




退休后的网红人生


让新媒体为我所用的翻译圈KO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