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高客单价(品牌化/消费升级);
-
提高下单转化率(算法/调性/爆款新品);
-
提高内部VV(下沉市场/内容化/信息流);
-
提高外部VV(淘宝客/网红带货);
-
提高货币化率(与第一条相仿)。

-
过去两年,淘系电商已经新增年活用户1亿以上,已经成为国内除了微信之外首屈一指的头部APP;而且,通过扶持淘宝直播、短视频、内部信息流等“内容电商”模式,用户时长也增加了不少。从现在开始,淘系电商的内生流量虽然不至于枯竭,但是肯定过了快速上升期。提高内部VV这条道路,相当困难(去海外找用户不属于本文探讨的主题)。
-
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竞争对手采取低价下沉战略的情况下,提高货币化率并非明智的举措,阿里管理层也不打算采纳。事实上,我们估计淘系电商的“实际可比货币化率”过去几年在小幅提升;今后几年无论是小幅提升、持平还是稍微下降,总而言之不太可能大幅提升。
-
在移动时代,淘系电商一直在强调消费升级。具体说就是:将优质流量导向天猫;扶持天猫品牌旗舰店,与头部品牌加强合作;鼓励新品、尖货在天猫首发;强调商品和品牌的调性;发展跨境电商,尤其是其中的高端商品。直至2019年,提高客单价的战略执行的非常成功。
-
调整手机淘宝的流量分配机制,鼓励商家经营自己的粉丝群,优化算法;同时强调电商的内容属性和调性,以及淘宝内部的社交属性(淘宝群、店铺关注等)。以上做法当然也提高了用户时长,但主要是提高了下单转化率。
-
淘系电商一贯鼓励商家去外部拿流量,并在内部予以流量配比(具体算法很复杂,在此不赘述)。淘宝客作为有偿的从外向内导流机制,已经运行多年,现在又出现了新的淘宝高手机制。李佳琦、薇娅都是在淘宝直播成名,然后被推向外部,从抖音、快手等平台导入淘系产生GMV的。对于外部VV,淘系一贯秉承“流量草原”战略:要毛细血管,不要主动脉。

-
在品牌升级的过程中,流量逐渐集中到天猫旗舰店/高等级专卖店,用户养成了买品牌、买头部品牌、买尖货的习惯;传统的淘宝C店,以及级别较低的B店商家,自然失去了流量。京东曾经试图圈占这一批商家,但是失败了;现在拼多多在大量吃下这一批商家。
-
淘系电商当然不愿意失去C店及中低等级B店商家,毕竟它们的存在可以丰富SKU、让淘宝更值得逛。所以,它通过“千人千面”等算法机制以及店铺粉丝机制,为这些商家对接流量。它还通过聚划算等鼓励“低价爆款单品”,使淘系不至于成为高端品牌独占的舞台。
-
拼多多固然是标品、白牌性价比最高的电商平台,但是它的SKU不足,履约能力与淘系相比尚有差距。淘系电商通过持续扩大SKU、持续内容化、区分内部调性、提升履约能力,巩固自己的“一站式购物/逛店平台”属性,让用户习惯自我加强。
-
不过,拼多多背靠着微信的巨大流量池,而微信对淘口令、淘宝群等采取严厉打压态势;结果就是,淘系电商不可能充分利用微信的庞大社交流量,而拼多多(京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利用。双方在流量、用户习惯方面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拼多多希望在SKU、品牌上实现突破,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
腾讯从一开始就未对电商业务投入足够资源。它的“联邦分权”组织体系决定了次要业务很难获得足够重视。此外,腾讯是“产品经理文化”而非“运营文化”导向的,天然不适合电商这种重运营的生意。不过,在微信小程序兴起之后,腾讯倡导“去中心化电商”潮流,试图扳回一局;从现在的势头看,“去中心化电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是零售电商的支流而非主流。
-
京东一直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它更像“互联网化的零售公司”。因此,它一直没有弄懂流量游戏的精髓,没有用好微信的流量,也没有在自营和第三方商品之间找到平衡。京东确实在技术、基础设施、金融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是这不能帮助它击败淘系。
-
唯品会、网易考拉、小米有品之类就更不用说了,它们从一开始就是垂直电商平台,从来没有认真转型综合性电商平台。在流量红利耗尽的时代,一切流量都在向少数头部平台集中,垂直平台只能通过调性存活。电商可能是所有互联网细分行业当中规模效应最明显的——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对商家,10倍的GMV差距足以颠覆一切。
-
拼多多则是一个更危险的对手:它的创始人做过电商代运营,深谙货物和流量之道;它通过社交拼团+低价标品,找准了初期定位;它依托微信的庞大流量,实现了野蛮生长,及早跨越了电商平台的生死线;它的APP很有趣味性,能够增加用户时长。但是,就算做到以上所有,它的SKU丰富度、用户黏性和履约能力还是明显弱于淘系的。

无论如何,本怪盗团认为,在2020年,电商行业肯定会出现如下趋势,而所有主流玩家都会竭力抓住这些趋势:
-
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内容平台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流量会导向电商——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硬广告、图文等多种方式。其中,快手和B站的动向尤其值得注意:前者的电商导流将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时代,后者则在Z世代用户圈中具备不可替代性。当然,抖音和小红书的前景也很好,不过市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
-
品牌商品,尤其是头部品牌/尖货的“人设”“调性”越来越重要。消费者仍然愿意为品牌付出溢价,但是品牌必须有温度、有特色、有社交/内容属性。“调性”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似乎很虚无;但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有调性、谁没有。调性不一定要高大上,也可以很草根、很野蛮;但是一定要独一无二。
-
微信将越来越不乐意被人“撸羊毛”,无论是被第三方还是朋友撸。它更希望拿流量进行广告变现——在朋友圈投广告、在公众号或小程序投广告、开通微信直播、加入好物圈,等等。拼多多可能是最后一个依托微信“私域流量”实现冷启动的大型平台。想要社交流量?可以,今后就要花钱了。
-
对下沉市场的争夺进入最后阶段,焦点在于乡镇、农村以及老年人。2019年以前,人们讨论的“下沉市场”还是“五环外”或四五线城市,现在要进入真正的底层市场了。这些区域/用户的特点是:很不缺时间(但是缺乐趣),对价格比较敏感,生活圈子远远小于高端市场,移动互联网阅历也不是很深。拿下这个市场不一定有很大意义,但是先拿下来再说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