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想要鼓励人们去做一件事情,就要提供激励;反之,就是提高成本来进行约束。
这篇文章就谈谈制约公众号传播的三大成本。
目前已经有1400多万公众号,每个人手机里都充满了小红点,人们陷入了严重的选择困难之中,选择成本也越来越大。
而读者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同样的时间里他可以去上厕所、可以做作业、跟孩子说话,他身边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比你重要,而他选择了用这个时间来看你的文章,也是付出了很大成本的。
从场景来看,读者一般有三个渠道可以接触到一个公众号:朋友圈、会话消息和主动搜索。
这时的公众号就像超市货架上陈列的商品,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需要吸引消费者注意,打动消费者购买。而货架的商品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什么呢?包装。
包装的本质是为了获得陈列优势,降低陈列成本,让消费者选择自己;公众号也是如此,需要让读者在众多的公众号中选择自己。公众号的包装有什么呢?
朋友圈:封面图、标题、转发读者的社交形象、读者的转发评论
会话消息:第一层,头像、名称、标题
会话消息:第二层,封面、标题、摘要、次条
菜单栏搜索:头像、名称、功能介绍、认证
公众号的名称首先是最重要的,命名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认知成本低的名字,也就是容易记的名字。
天才小熊猫、叫个鸭子、一朵棉花、万能的大熊等等,这些名字让人一眼就能记住。上次关于「化妆师MK – 雷韵祺」的文章里专门谈过。
小马宋在谈如何起名字的文章里,举了一个例子:他在深圳的文案培训班,有一期有50个学员,一个月过后,他只记住了一个女学员的名字,燕子。
大家的名字五花八门,为什么50个名字我只记住了“燕子”这个?当然有人肯定会不怀好意的猜测:估计这姑娘长得最漂亮呗。好吧,这姑娘确实挺好看,但这并不是我记住她名字的原因。
原因在于,她用了一个昵称来介绍自己,而且这个昵称是非常通用的是个名字,这在华与华的品牌构成体系里被称为超级符号。
华与华的书里关于企业标志,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见解,可以用来类比我们公众号的头像。
有人嘲笑中国的绝大多数银行标志设计里都有一枚铜钱,太俗气太没创意。实际上该被嘲笑的是他自己。这样设计师因为,当一个消费者走在大街上上,远远看过来就知道这里有一家银行而不是厕所。
标识的设计首先是为了跟其他行业区隔,其次才是跟同行进行区别。这也是从降低消费者的认知成本角度出发。
标题的重要性下面会谈,另外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转发文章的读者形象,以及转发评论也很重要,也应该算在品牌包装里。
消费者在转发评论时,也要付出脑力劳动和时间成本,所以很多作者为了读者方便,都会在文末有一句高度凝练的金句,方便读者直接复制转发,降低了读者的成本,提高转发率。
读者在点击之后,进入到文章内还要付出其他成本,比如流量成本、时间成本、脑力成本等等,甚至有时候还会付出情感成本。
很多公众号为了降低读者的流量成本,上传图片之前都会处理,和菜头在《微信公众号版的秘密》里就专门谈到过这个问题。读者的流量成本降低,另外打开速度也会快。
读者付出的时间成本主要取决于文案的长度,然而这里面似乎有一个怪圈。在当下,一方面文章太长不看;另一方面,长文章其实又是最容易被分享的,大概都是想让别人看罢。
就像有人说的,KnowyYourself的文章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转发的。
其实长文章看的人还是蛮多的,这里面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投资收益比。读者投资的是时间,而收益则有两种。
读者在看娱乐内容是寻求一种放松方式,设法消磨时间。而在看干货严肃内容时,是在利用他人的经验、心得和总结,缩短学习的时间,也就是在节省时间。
所以可以得到一个公式:
读者投资收益比=有效信息点 / 文案长度
有效信息点就是笑点,或者是让人「学习了」的干货点。比值越大,则文案长一点没关系。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脑力成本这里,很多作者其实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点。想要让自己的文章流畅耐读,最重要的就是降低读者的脑力成本,也就是降低理解难度。
比如提出一个理论或者方法,之后就应该跟着例子来解释;讲了一堆专业术语之后,立马就应该用人话解读一遍;少用抽象名词,多用具体名词,尽可能的不让读者动脑子,或者少动脑子。
除此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阅读奖赏。
读者在读完一大段,或者很费脑的理解了一段论述之后,需要给他提供适当的休息,让读者在阅读中放松一下。这就是阅读奖赏。
一张图片、一个段子、分割符、几段短文字、留白等等,能让读者的大脑适当休息的,都可以算作是阅读奖励。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该在何时何处放置一个奖励,鼓励读者继续读下去。
另外要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阅读奖赏的图片应该是让人放松的,而不是抽象让人难以理解,反而加深了脑力劳动的那种。
读者在读完文章之后,面临的一个选择就是要不要转发,是私信还是朋友圈。
这个时候,也是存在传播成本。就像在最上面提到的,在朋友圈的场景下,转发一篇文章的人,他的社交形象和评论是很重要的。反过来,读者发的文章,也塑造了他的社交形象。
所以,读者在决定是否转发时,也要考虑这篇文章会为他的社交形象加分还是减分,很多时候这一步是在潜意识里自动完成。
这是读者付出的风险,也要算在成本里面。另外,每个人一天发朋友圈的次数都是有限的,这也是成本。
所以我们在给文章起标题和设计传播时,都要立足于我们的读者会如何去传播上面。读者越愿意传播给别人,我们就越能传播给读者。
我有一个朋友,做两性关系领域的公众号,他的文章特别长,写的也很好,打开率很高。粉丝还没过万的时候,一篇文章就有3000多阅读量。
但尴尬的是,3000多的阅读,每篇却最多不到5个人回复,几乎没有人发朋友圈,阅读量和粉丝增长都很慢。
就是因为他写的话题都很私密,读者不方便在朋友圈转发,最多是发给闺蜜和好朋友。
涉及传播成本的时候,另外要考虑的一点就是传播路径。
我最近在做一个起标题的打卡群,有一篇用来练习的文章是关于陈思成的。一位学员起的标题是:
陈思成:老子双飞时候,谁特么让你拍照的
另一位学员评价说,
这样的题目在PC端点击量会好,如果在一个号里发也会有点击量,但是有个前提,是你的号里有一定的人,都是偷着看的。
这有点平台思维。这样的题目,会有人在朋友圈里转发吗?难。朋友圈里会转发的内容是:炫耀、装逼、自恋、分享。
在今日头条和微信上,读者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同样一篇文章要克服的传播成本也是不一样的。
这篇文章从成本的角度,对点击、阅读和传播三个动作进行了解读。
-
选择成本,读者在选择一篇文章时,就不能进行其他娱乐活动
-
阅读成本,读者在读一篇文章时,要付出时间和脑力成本
-
传播成本,读者在分享一篇文章时,面临着社交形象上的风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