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一年在彻底反思,过去的 VC 经历带来太多创业陋习,最大的陋习就是习惯性地用粗暴、**到极致的业务发展的模型,来套用一切需要细化的业务场景,这样是不对的。
写出来反思,望诸君一起相互提醒,作为创始人,不要时时刻刻把规模化挂在嘴边,不要时时刻刻只告诉团队,我们要标准化,然后标准化带来规模化,然后公司变大,然后公司估值变大,然后一轮一轮,然后上市。
当前的创业,越来越需要的一种熬得住、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创业精神,而你的企业也需要活的久、赚得久、熬得久,这是一场硬仗。
第一,创业是复杂的,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特殊逻辑程度,不能用大颗粒度的思考掩盖对细节的反复探讨与琢磨。
当 VC 小盆友的时候,总是需要套用各种逻辑,标准的思考路径是,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这个市场下的玩家是否有标准化、规模化的能力?这个公司的产品是否是标准化的产品?这个公司是否实现了规模化增长,或者是否拥有规模化增长的实力或潜力。
这是标准的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似可以提出无比多质疑这个公司的点,也似乎在逻辑上推演的非常清楚。
可是作为创业者,视角相当丰富,这个公司本身就是自己的愿景、资源、技能的综合,作为公司的起点,因为起点下取得了一些冷启动的成绩,获得了稳定的流水,因此继续探索新的业务,这个业务也许涨不动了,也许因为流量大盘的丢失而在几年之后衰落了,创始人都需要密切在一线操盘中,经历这样的痛苦、焦虑、思考和执行,这完完全全是一种贴身**,与公司共同成长,自下而上的模型。
创始人和公司的共同成长,是不能简单用逻辑抽象成规模化、标准化,或者是任何其中一种简单的路径的,复杂逻辑简单化,创始人如何向团队传输正确具体的策略呢。
第二,创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部分业务发展是需要熬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也许经过 2 年的沉寂,突然一天流量爆发,抑或像疫情黑天鹅,社区团购爆发;
又或者微信封杀打卡,**英语教育全线崩盘;
这些都是业务一线看得到的,需要创始人亲自去切身处地、实事求是、亲临一线去煎熬、去尝试,带领团队向前。
更重要的是,创业的坎坷和迷茫本身就需要创始人具备客观冷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心理素质,以及点燃团队、继续前行的**。
简单化的战略框架看到了结果,但是不能陪伴初创公司的 CEO 自下而上斩出一条路,这是不够的。
创业者经常遇到失败,遇到走不通,公理一样的话并无异于自己去思考业务,那更无所适从,更加熬不住,沦落在科班理论的漩涡中,
尽管标准化和规模化在每一个行业,几乎 VC 都有具体化的模型,但仍然不是你的解法,这是自己要走出来的。
三、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规模化,甚至不是所有公司都是可以标准化的。
创业一年后,我开始认真思考:
规模化一定是正确的吗?
进一步的,标准化一定是正确的吗?
我原先会以为,尽管创业公司在小的时候,其实是无法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但终究不进则退,公司要变大可能必须得走上这两条路径,仍然承认公司在标准化、规模化这条路的政治正确。
最近一个月,看到了很多公司,也看到了很多案例,开始认识,规模化的业务是有限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也可能不是必须的。
企业的核心要义应该是合法合规不断扩大自己的现金利润,规模逻辑的剧幕随着 VC 投资的谨慎和对现金流的日益重视,走向尾声,而现金驱动、利润驱动的评判模式开始重新回归。
在规模化增长和稳定增长中,规模化增长当然是理想选择,但是,当创始人的资源、技能点甚至喜好在当前阶段已经磨练出另外一套稳定增长模型,有何不可。
他可能是龚文祥、吴晓波、老高电商圈子、刘润这样的 IP,8000 万-1 亿的营收,净利润 5000 万?
他可能是精细化运营的 VIP 社群 + 猎头 + FA + 高客单价社群和商学院,净利润 5000 万?
当面临的是一个狭窄的受众市场,CEO 面临的不再是一个只能扩大基础受众市场的唯一解,还有一个解法,是习惯规模化红利 VC 投资时代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不曾习惯的,保持高额利润、保持高口碑推荐、保持高客单价,在 Neche Market 中做到极致现金奶牛。
要是如此的话,标准化和规模化,既粗暴,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公司运营的资本唯一解答,是时候回归利润优先、健康增长优先、持续经营优先的创业实用主义了。
创业不是一句简单的逻辑口号,创业需要一种勇往直前、实事求是、埋头赚钱的执行力、思考力还有心力,要有很强很强的敬畏心。
希望与诸君共勉,欢迎各位创业 CEO 扫码加我。
觉得有用,请直接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