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又火了一把!
一个是大火的地摊经济,
还有一个就是海底捞跑到成都开面馆了,
面食价格低至2.99元!
再结合一下地摊经济,
第一反应还以为海底捞摆地摊卖面了…
但实际上人家是这样子的,
图:大众点评
干净敞亮的极简空间,
12款单价不超过7.99的面食产品,
全自动的消费流程(点餐、取餐、收银)。
还有与海底捞一样的后端配送(蜀海公司)。
这性价比,反正如果我开快餐店,
肯定是瑟瑟发抖了。
更别说沙县轻食们了。。。
也许你想说这不是只在成都有一家么,
其实海底捞已经悄悄地在多地开起了面馆,
还都是走同一个模式的基础上,加了点创新。
比如郑州的佰麸私房面,
里面就没有超过10元的菜品。
图:大众点评
还有北京的十八汆(cuan),同样走性价比路线,
图:大众点评
而且十八汆(cuan)还在餐位的设计上,
添加了一些【一人食】style的创新。
(我真怀疑这家店,
是不是策划在大龙焱看完《请回答1988》整出来的)
图:大众点评
而且海底捞在跨界的同时,
还不忘在口味上本土化,
这一点在菜品上表现地很明显:
比如十八汆(北京)的炸酱面和京城口蘑打卤面,
捞派有面儿(成都)的川香鸡杂面,
佰麸私房面(郑州)的牛肉烩面。
…
图:美团
看到这,你可能会和我有一个疑惑,
为什么不干脆挂一个海底捞的牌子,
这样可以更快地打响品牌,
引发大街小巷吃货群议论…
好处不要太多。
(你看看淘宝特价版就明白了)
其实海底捞的这一波操作,
逻辑都藏在了一个多月前,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退休信里。
这封信的主要信息是向大家宣布,
想要寻找一个,
爱海底捞,业务熟练,又能洞察人性的接班人。
其中的一些细节,
也仿佛为最近各地低调开店的面馆提供了解释。
比如在回答,
外界最常问的问题时(为什么海底捞的员工都那么努力),
他说身边人对他的要求是:做人一定要低调。
想想这些店是不是都很低调?
如果你觉得前面这个解释有点牵强,
后面还有一句更猛的:
想升迁,你可以内部创业。
再去某查查看看,
十八汆们背后的海底捞子公司(新派),
通过一些间接的操作,
海底捞已经整了十家这样的面馆了。
图:图文无关
而这样做呢,两点好处,
一个呢,就是近几年,海底捞虽然在快速开店,
但海底捞的销售增长率(一线城市降0.2%,二线城市降1.9%),翻台率(5次/天降至4.8次/天)都在逐渐下滑。
而且大家在生活中也能明显感受到,火锅的新牌子是越来越多了。海底捞需要去势头不错的快餐业打开增长的天花板。
第二个呢,也是最秀的一点,海底捞撞开天花板简单,但问题是海底捞要是把自己撞坏,可就丢了西瓜捡芝麻了,所以在这次在内部搞赛马制创新(几个团队做同一件事)。
不仅不会有损害主品牌的风险,还可以在创新时,
利用快餐行业规模化高的特点,快速复制成功店铺增加盈利,
顺便还能找出最能干的接班人…
秀不秀?
最后:
现在你明白了吧,
排队猛兽咋就变成实惠小甜甜了,
海底捞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就是不知道啥时候,
来我这边开店啊???
☆你可能还想看☆
☆转载须知☆
本文系原创,非授权,勿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至后台回复“转载”了解须知
投稿请至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