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和许多哀叹上海互联网的论调类似,上海错失了互联网,仿佛就错失了未来。当时这篇文章还引起了不少口水战,但反驳的文章似乎都缺少一点底气。毕竟那时候阿里虎踞杭州,广深是腾讯大本营,百度虽颓势尽显,但手握今日头条和抖音,两大杀器的新贵字节跳动已然在北京崛起,帝都依然是互联网当之无愧的南玻万。唯独上海,没有一家能与之对标的代表性企业,总是差那么点意思。可是仅仅两年时间,中国互联网的格局突然松动了。拼多多迅速超过京东,成为淘宝最大的竞争对手。决定中国电商未来的决战,恐怕就要在长三角打响。在社区方面,小红书、得物App等平台,在女性、潮流等领域,发展出越来越多元的文化属性。而我们熟悉的小破站,则已经站在浪潮中,成为 Z 时代的标杆企业。就连肥肥猫老师这两天,也赶紧新出了一篇文章,表示又开始看好上海互联网的发展。这一个月时间,我专程去拜访了这些公司,进行了一些交流。在 2018 年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后,为什么这些逆势上涨的互联网企业,大部分都出现在上海?在这些交流后,我翻出了肥肥猫老师两年前的原文,然后得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事先声明,我并不针对任何一位作者。我想说的是,人本身是一种非常短视的生物。当我们看到上海没有出现「BAT」这样的公司时,总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所能看到的几个属性上,却往往忽视了时间和时代的力量。正如过去我们过得还捉襟见肘时,就有人迫不及待地将问题甩给制度,现在回头看看,事实往往比推论和假设更有说服力。再次阅读《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当年总结上海错过互联网机遇的几个原因,恰好大部分就是成就今日上海互联网新格局的原因。
上海迪士尼排队排队这种文化,说明上海人确实遵守规矩。在上海做事,大家普遍秉承公事公办的原则,很少掺杂个人感情在里面。这个好处就是给予初来乍到的人很大的个人空间,对于现在普遍社恐的年轻人来讲,工作和私人生活最好是完全分开的。所以你不用担心为了迎合领导、客户而被灌酒,因为压根没人劝酒,真上了酒桌说自己不会喝就行了,头孢都不用带。也不用担心跟同事聚餐,今天谁请客埋单轮到谁的问题,在上海,AA不丢人。同样商务工作也是如此,能办就是能办不能办就是不能办,拜托他人办事必然会给你个准信。我认为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就是给予一个公平的环境。互联网公司,也并非什么屌丝文化、狼性文化。真实情况是,我们面临的年轻一代,是远比上一辈多元化的世代。我还记得几年前我去应聘,HR可以公开询问是否能加班。当初的创业公司,都是靠着打鸡血和画饼来刺激员工前进,但今天这套不灵了,无论你怎么美化 996,年轻人也不相信了。如果你和年轻人多接触就会发现,今天的年轻人就业观和十年前是有很大区别的,除了薪资待遇之外,是否认可公司文化,是一项重要指标。我自己是去 B 站、小红书和得物跑了一趟,给我最真切的感受是,这些公司氛围远比普通大厂来的轻松,没有所谓「狼性文化」那种紧张感。
B站总部相反每个公司职工的状态跟公司本身气质高度契合,比如 B 站很多员工打扮就非常二次元,得物的是一个赛一个的潮,小红书呢就透着一些精致气息在里面。一直以来,上海是人们眼中精英文化盛行的城市,老上海人喜欢说「腔调」,体面很重要。肥肥猫老师在《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中提到,互联网的本质是屌丝文化,这与上海的文化是相悖的。同时上海年轻人好安逸,没有狼性,来到上海的外地年轻人也会被这种生活腐蚀,因此缔造不出互联网公司。就像之前所说,互联网的发展确实经历过野蛮生长,有过动荡与混乱,甚至有些公司走的就是先打擦边球,再洗白的路子。但这无法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诞生在上海的拼多多,比其他城市的互联网公司更早注意到五环外人民?能不能就此说明上海的本质是五环外文化?也不是,你不能说 b 站诞生在上海,所以上海是二次元文化。得物诞生在上海,上海是潮流文化。小红书诞生在上海,上海是女性文化。单拿「精英文化」概括一整座城市是以偏概全的,互联网也绝非什么屌丝文化。这几年在上海开始展露头角的互联网公司,其实在用户属性、公司气质上相差甚远。真实情况是,我们面临的年轻一代,是远比我们多元化的世代。现在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有一个共识,只有抓住年轻人,才能抓住未来。比如得物APP上就聚集了大量年轻消费群体,90后消费占比高达75%,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潮流文化氛围。 上海这种多元化互联网氛围的形成,很可能在未来孵化出更多类似的企业。它们不需要做成阿里和腾讯,因为这个生态是更加健康的。需要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意识到一点,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奇的东西。尤其对于成长在互联网浪潮下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看待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必须用更加务实和更加传统的眼光。在北京进入饱和,杭州、广深被两强占据的情况下,上海还有许多没被挖掘的机会。不要轻易把上海的特性想象成不适合互联网的条件。过去,外资进入上海,为上海带来了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但是今天,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变成了这些外企开始学习中国的互联网生态。许多大型品牌的本土团队,已经在国内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互联网的上半场,是对规则的打破,是对流量无节制的追求。而互联网的下半场,是对规则的尊重,是怎样和线下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是如何更加多元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