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比稿或者大型提案中,有阿康认真参与的项目,提案成功率都会比较高。
比如:当方案交过去后,客户觉得创意看上去很好玩,但是跟品牌调性不太符合,所以选了别家看上去更保险一点的方案。 这时候在想:要是阿康在最早期内部brief的时候,不只是照着客户寥寥几笔的需求文档念给同事听,而是多做一些研究,比如最简单的,创意团队多分享一些品牌以往做案例调性,会不会不至于想偏,输掉这场比稿。
又比如:当方案交过去后,客户又是觉得创意很好玩,但是在进入第二轮后,客户开始落实到执行性维度来评估的时候,发现你们提的一些内容根本执行不了,或者是在预算范围内做不到,最后只好让你们出局。 这时候在想:要是阿康在提案准备阶段,不只是就等着策划和创意出方案,而是对提的一些内容做可执行性评估,比如去大概打听一下这个明星能不能做这件事情、大概价格是多少,去问问创意中涉及到的技术当前是否能做得到、成本大概是多少,这样是不是就不会最后输掉这场比稿了。
举个例子,一家还没进入国内市场的品牌,想要在国内从0开始做电商,叫agency参与他们整体电商规划的比稿。这里有个最大的痛点,就是受众和决策者都是一些不太了解中国电商环境的老外,如果我们像以前跟很多成熟的国内客户一样,一上来就很深入讲什么全域、链路、生态,他们一定是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在说啥,自然基于这些复杂的分析得出的营销策略规划他们也是很难接受的。
比如:有个客户的需求是新品上市要做一波campaign,期待是做出能够刷屏的广告传播,帮助新品建立知名度,同时可以带来一些转化,但是预算又比较有限。这时候跟内部策略团队分析下来,可能会觉得它不太适合按照传统的campaign模式去操盘:通过洞察制作出广告创意,然后再选择媒介去做投放。
大部分人跟采购的对话是这样: “我觉得你们的报价有点贵啊” “我觉得不贵啊” “你们比其他家贵多了”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