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毕业时代
这两天,一个男生的“独特”毕业照在微博刷了屏。
只见他架好支架和单反、在学校大门口一拍就是半天,接连拍了上百张。
有趣的是,这些照片并没有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相机始终是一个角度,每一张也都是清一色的标准站姿,只不过站位各不相同。
男生表示,他要把所有的照片p到一起、再把自己的脸分别换成全班每个同学的脸。这样一来,一个毕业大合影就这么p出来啦。
微博上,同样选择“p图”的还有很多创意玩法:有个毕业生在视频答辩的时候给自己p了一个蓝天白云的背景。天很热,有的同学西装笔挺地答辩、视频之外却穿着大裤衩。
几个捣鼓机器人的同学则用自己的“作品”参加毕业典礼:只见一个穿着学士服的机器人走进礼堂,头是一个屏幕,屏幕上随时可以切换不同毕业生的脸。
这是2020年,对所有大学生来说极其特殊的一年,当新冠疫情如黑天鹅一般席卷而来的时候,同学们心中期盼的毕业仪式已经不会再来,这是一个“云毕业”的时代。
今年6月,《中国青年报》做了一份调查,88.6%的受访应届毕业生都是“云毕业”。云毕业的主要动作包括:参与制作毕业视频、观看线上毕业礼、网购学位服。
其中,在新浪微博上“如何拍好毕业照”成了大家心心念念的话题,毕竟一生就这一次,总得留个纪念。没有毕业照好难过、这届毕业照太难了、史上最惨毕业照……纷纷上了热搜。
好在,还有开篇这个热心肠、神p图的男生。
好在,这一代孩子见多识广、看得开、脑子灵,总有无穷点子和创意。
好在,全国高校、互联网平台、主流媒体都在关心云毕业。《人民日报》、微言教育、新浪微博联合武汉大学、清华、人大等近百所高校,发起#未来你好毕业典礼#话题活动,央视新闻联合抖音举办云端毕业季活动……所有的努力只为让874万大学毕业生连接在一起、共享珍贵一刻。
印象中,几乎每年武汉大学的毕业典礼,天都会下雨,这一次依旧。除了现场的660位代表,更多同学们的毕业礼堂转移到了网上的直播间,武汉大学在九一二操场发起了雨水中的默哀、为了疫情中罹难的人们。这场直播观看量超过550万,热搜上榜5个,短视频播放量超过322万。

在更大的范围内,已经有139所高校在微博完成了云毕业典礼直播,其中复旦大学直播观看量超过2200万,华中科大直播观看量超过1700万,清华大学直播观看量超过2700万。

轻触图片左右滑动

抖音上也举办了云端毕业挑战赛和毕业歌舞祭直播,虚拟偶像洛天依赢得了50万用户的在线观看。
b站则计划举办夏日毕业歌会,邀请李宇春、朴树、老狼、毛不易等歌手参加。
新浪微博举办未来你好毕业晚会,李宇春、张杰、王源、阿云嘎等明星与毕业生合唱期待与梦想,王力宏、李克勤、林俊杰等明星纷纷戴上学士帽演唱歌曲,“温拿五虎”也再聚首,为即将走出校门、迎来人生新篇章的学子们送上真正的云祝福。
云毕业,是如此地牵动人心。
天文泰斗韩天岂发来一段响亮的祝福:

“以无限时空为丈量尺度,人生拥有无限可能,孩子们,未来可期,是我们期待你们,更是你们期待自己。”

复旦大学1988届新闻系校友曹国伟也通过微博分享了学弟学妹们毕业的喜悦,他说,大学毕业意味着走出象牙塔,走进现实世界,新冠疫情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万物互联的云时代,希望大家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
“5,4,3,2,1,点火,起飞!” 身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清华大学校友谷振丰,则用航天发射的方式隔空投送祝福。
2020年真的是分分钟见证历史,有生之年我们迎来云毕业的第一代,很难判断这会不会是一种新的常态,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云毕业或许不完美,但是很珍贵。
二、史上最大毕业礼‍
以往的毕业典礼,往往是百人合影、千人肃穆的仪式。但是当云毕业时代到来,盛典的礼堂忽然无限放大,变成了874万人集体参与的行为艺术。
截止2020年6月28日,微博上毕业典礼相关话题曝光量超过32亿,毕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50亿。
微博之外,b站、qq、抖音……几乎所有的网络平台也都发起了云毕业活动。
不过,学校最全、人数最多、大家都在……这一切决定了“最正式、最有仪式感”的云毕业仪式只能在微博举行,最大规模的交互只能发生在微博里。毕竟,过去几年这个平台已经覆盖了校园生活全部场景。
不妨看一组数据:
在微博上,注册的大学生用户数超过3500万,月活跃2425万。
在微博上,认证过的校园和教育机构账号已经达到55000个,其中高校、学院、二级学院官微9000余个。
在微博上,覆盖的有高校城市210个,校园大使体系人数已经达到1600人。

在高校中,微博的定位和需求切分是准确而清晰的:
微博已经是大学生首选的资讯信息获取平台,拥有高校、教育机构类名师博主、校园资讯类自媒体超过10万个,第一时间提供中高考、考研、毕业、开学等各类学生关心的资讯。
微博也已成为深入高校的政务服务平台,“嵌入日常教务管理、服务师生学习生活”成了一个新的责任。比如今年举办的大学消防公开课,为全国高校消防安全工作提供推力;#我为毕业生带岗#话题,则成为实时连接企业和毕业生的纽带;微博大学还提供新媒体人才培训,每年培养高校学生3万人,就职各类名企超过500家。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说,微博也是校园红人第一平台,各种高校kol、才艺达人在这里放飞。
三、后浪在哪里?
前段时间,B站发布了一个《后浪》视频,原意是想宣传自己是年轻人的主阵地。
很多年轻人却表示,视频中光鲜亮丽的生活并不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动辄电竞、二次元、环游世界,这样的图景与自己无关。
那么,什么平台才能真实反映年轻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真正的后浪在哪里呢?
事实上,年轻人主要活跃的区域有三个:
一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
二是qq、微信这样的熟人通信平台。
三是b站、抖音这样的娱乐内容平台。
他们对应年轻人不同的需求和习惯:在微博上获取各类资讯、参与各种热点事件,这其中远不止娱乐八卦;在qq上和同**系社交,在微信上和同事亲戚联络沟通;在b站抖音上消费各种短视频娱乐内容。
这一代年轻人往往早熟,敏感细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交压力。
一个具体表现是,他们常常在朋友圈装死,或是只发符合高大上“人设”的美好生活内容;与此同时,他们不停给qq空间上锁,或是删掉之前的说说,很多内容再过几天看过去,心里觉得low爆了。
在短视频平台,他们更多是消费者,如果发言、为了防止触犯规则被平台封号,往往追求“政治正确”,或者学会了各种曲折隐晦的“暗语”,比如:不香吗,就这、就这。
在微博上,不追问微博id成了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礼仪。正因为如此,他们可以在微博上避开父母亲友同事的“眼线”,以更真实的状态倾吐自我。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蹦跶,朋友圈里人模狗样,微博里放飞自我,这是年轻人的一种常态。
微博不仅是年轻人任性放飞的地方,在最近的三件大事中,原子化而孤独的这代人感到了“参与和连接感”的可贵。
一是疫情。这是今年上半年的最大热点,牵动着每个年轻人的心。
根据华东政法大学新媒体数据研究院的报告,83.21%的受访者表示“较为依赖微博”,有68.20%的受访者通过微博首次获悉疫情相关信息。
在微博上,除了第一时间获取最快资讯,年轻人也表现出一种协作意识,共同抗拒谣言、抵制情绪化以及碎片化模糊表达。
此外,微博也为年轻人展现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比如去年毕业的天津姑娘陈小桃,疫情发生以来连续创作《热干面加油》、《热干面醒了》、《热干面,好久不见》、《稳住,炸酱面》等多幅漫画,以刷屏的形式参与抗疫传递正能量,感动和激励了许多网友。
 
二是热搜的短暂停更。很多年轻人一时找不着北了,没有微博热搜的日子,感觉与外界脱离了,期待微博热搜尽快恢复。
三是此次的云毕业,第一次与874万学生一起参与、彼此连接,是在微博的广场上。
对年轻人来说,离开校园并不意味着彼此纽带的断联,大家更加珍惜一种广场体验、一种很多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感觉,微博始终对年轻人保持着旺盛的吸引力。这或许是熟人社交网络和**之外,微博最难以替代的价值,一道真正的护城河。
 
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也带来了各种机遇。把握住年轻人,抓住他们的心,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后浪。
云毕业只是一个角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扎根高校、深入年轻人、元气满满的微博,这是一片后浪翻腾的年轻大海。
只要你的心还年轻,只要你对这个世界依然有善意和好奇,不论已经离开校园多久,让我们转发起来,一起投入这历史上最大的毕业仪式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