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的高考不算很顺利,但终归还是结束了。
 
再过几天就要出成绩,报志愿,以及每年都会有的,各个学校和专业的学长学姐,纷纷解答新生“什么专业值得报考”的问题。
 
其实高考填报志愿这件事,之所以会让所有考生都这么纠结,一方面是因为填报的学校和专业,确实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之后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生活状态。
 
虽然我们现在都默认,填报的专业和未来的工作不完全挂钩,但至少这门专业会是你大学四年一直在接触的东西。
 
退一步讲,在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甚至在一座什么样的城市,都会很大程度决定这四年的生活质量,见识和视野。
 
而这四年,正好也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刚开始独立生活,认识世界的,至关重要的四年。
 
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填报志愿,可能是绝大多数年轻人从小到大,第一次真正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02
 
往前推几年,在我们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选择是,听自己的还是听父母的。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也一样。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高三学生乔英子喜欢天文学,一心想去南京大学的天文系,但她的妈妈非要把她留在北京,因为这样,她就能把女儿更长久地留在身边。
 

 
很多评论说,这是为人父母者一时难以戒掉的控制欲,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作为父母,总会觉得孩子刚满18岁,法律意义上成年了,但其实根本没什么社会经验,对未来的学业,工作,都缺乏规划。
 
父母想要插手,是想帮孩子找到未来更好的答案。
 
但父母找到的答案,就真的更高明吗?
 
我朋友圈最近有个短片刷屏了,就叫《答案》。
 

刚高考完的男生在填报志愿期间,完全不给母亲插话的机会。
 
理由是,“你又没上过大学,你懂什么?”
 

这话肯定是不对的,但在短片里面,母亲确实是个开小餐馆的劳动妇女,关于高考政策的变化,各个学校的录取情况,专业的前景,她真的未必有儿子了解得多。
 
事实上,别说是没上过大学的中年人,就算是有些接受过教育,工作也算得上体面的长辈,对年轻人的新兴职业也是一知半解的。
 
LinkedIn就做过一个全球调查,访问了 16000 人,其中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具体是在做什么。
 
父母不太容易理解的工作,往往都集中在一线城市的互联网行业,类似于用户界面设计师,精算师,计算机IT工程师等等。
 
却又偏偏是当下最热门,收入和职业前景也都相对很好的职业。
 
我们当然能理解父母一定程度上的“落伍”。
 
但这也确实证明了,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已经到了,长辈的意见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越来越低的程度。
 
父母提供的意见,不仅不再是标准答案,可能连“参**”都算不上。
 
03
 
短片里面的亲情确实很打动我。
 
没什么文化的母亲不像儿子那样能熟练地运用网络,她只能一个一个去问她觉得能帮上忙的人,跟他们重复着,我儿子想当医生,该报什么专业?
 
然后再把所有人的意见,都认认真真用纸笔记好。
 

当她知道儿子都已经“百度”好了,就又跑到网吧去,求着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同龄人教她怎么用百度查资料。
 
她的小本子上,不仅记了她能查到的所有学校和专业,甚至具体到了,某个学校所在的城市冬天阴冷,需要电热毯,饮食习惯偏辣,怕儿子吃不习惯,要给他多准备点沙茶酱。
 

这和我妈在我上大学前做的事情差不多。
 
即使我只是从南京到上海去读大学,她都担心我去了“新环境”吃不好,给我带了好几袋盐水鸭,坚持说南京的盐水鸭比上海的正宗。
 
但是最让我触动的,是短片最后,小本子的最后一页写着四个字,听阳阳的。
 

我能想象,在记录这所有资料的时候,这位母亲肯定有过很多次想要替儿子拿主意。
 
但她还是把这四个字,一笔一划地专门写下来,她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干预孩子的决定。
 
这真的很难得。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高考,既是整个家庭的大事,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第一次像个成年人一样,孤军奋战。
 
不管家长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那张试卷都得我们自己做完,之后去哪个城市,什么样的学校,这条路也都只有我们自己能走。
 
可以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填报高考志愿,几乎是第一次为自己的未来做决定,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认为,即使孩子和父母都不能确定什么专业是最好的,我依然更倾向于把这件事的选择权交给高考生。
 
坐在高考的考场上,我们必须靠自己去找正确答案。
 
那么关于自己未来的答案,也只有自己能找得到。
 
04
 
退一步讲,即使是没有选到最满意的结果,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也是最有时间去试错的。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一直在60%上下徘徊,这就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其实并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包括我自己。
 
我身边的朋友也有很多读了四年大学,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原本的专业,于是自学了其他技能,转向其他行业工作的。
 
你说我们大学的时间是浪费掉了吗?
 
我不觉得,我们都只是发现了,关于未来,答案并不唯一,也不确定。
 
这不再是一张限时就要完成的高考试卷,如果对答案不满意,随时都有修改的机会。
 
但真正的人生,这条通往正确答案的路,都必须自己走。
 
我希望的是,年轻人对自己有一点信心,长辈也能对子女多一点信任。
 
一次高考,一个志愿,四年的大学时光虽然都非常重要,也不可能真的决定他们一生的终极答案,放手试试,随着自己的喜欢去做选择,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我始终觉得,年轻人最大的幸运就在于,即使没有外界的指引,也有勇气靠自己去寻找答案。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