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美国政府对字节跳动的攻击,都离不开“用户数据”、“数据安全”这一项。
特朗普自己,会一次又一次搬出国家安全那一套。
硬是要说Tik-Tok侵犯美国的国家安全。
特朗普的支持者,也会一次又一次强调:
你能接受你所有的数据,都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吗?

以及再之前,Tik-tok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事情,也屡屡遭受质疑: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特朗普要禁止TIK-TOK,和这些关系没有那么大,反而和他的竞选有关。
但很显然,之前美国人质疑的“违规收集用户隐私”,或者“收集过多用户隐私”的问题。广泛存在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各大软件中。
01
7月底,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宣判,抖音、微信读书侵害用户个人信息。
抖音非法获取用户通讯录,推荐大量“可能认识的人”,其中包括多年未联系的同学、朋友。
微信读书是在用户默认的情况下,自动关注微信好友、默认开放读书记录。
抖音回应,用户通讯录信息是由用户授权上传的。这就出现另一个问题了,用户不授权,APP就不给用。
当然,这些会摆明了和你说,我要收集你信息,你不给权限我就不让你用,至少还算光明正大。
但还有一些APP,属于偷偷获取权限,偷偷收集信息—— 一直到骚扰电话打到你手机上,对面的AI客服精准报出你的名字,你才知道自己信息被偷了。
7月,工信部公布了今年第三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天弘基金、去哪儿网、宾果消消消、世纪佳缘等58款APP在列。
知名媒体“VISTA看天下”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荐功能,过度索取权限。
大热游戏“宾果消消消”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频繁申请权限,过度索取权限,账号注销难。
还有像“优学院”这样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 某办公软件一小时自启动近7000次不停读取通讯录。
违规者大有来头,从央企到大型民营企业,连专门杀毒软件都在列。
2019年工信部要求整改236款APP;公安部要求整改2090款APP,还有前年、大前年……
这是违规窃取隐私的,至于莫名其妙自启动的,更是数不胜数。
知乎网友@尚且蹉跎之人分享过他手机里,各应用的启动记录:




乃至于,之前百度CEO李彦宏在演讲的时候,直接总结说:
中国人更开放,对隐私没那么敏感,愿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




但原因不一定是中国人更开放,而是因为中国人没得选。
当所有重要APP都在侵犯国民隐私的时候,你还有什么选择权呢?
互联网公司收集用户数据,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那些看似无用的数据,也并非毫无价值。
相反,对于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数据就是他们的灵魂,是他们最核心的资产之一,价值千金。
有了用户数据,它们才能更精准地给你推荐商品。
我已经不止一次发现,我刚和朋友打字聊到的产品,打开一些电商软件,立马就收到了相关推荐。
也不止我一个人有类似感受。

“淘宝搜个帽子,抖音跑出帽子广告。淘宝搜个鞋子,抖音跑出鞋子广告。浏览器搜个车,朋友圈跑出车的广告。”
“京东搜了一下鞋,立马微信文章末尾的广告,以及QQ空间,全都是这个鞋广告。”
微博发文表示希望阿迪达斯把制鞋师请回来,随后就收到了该鞋的推荐广告。
“弹窗广告推广”只需2万元,就能发送100万次弹窗,量越大成本越低。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最了解你的也许不是家人,而是弹窗广告。”
世界上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本质上都是广告公司。他们在售卖广告资源的时候,都喜欢强调自己的推荐更精准。
广告笼罩着我们的所有,从相册照片、聊天记录、物理对话、网站发言等,都有可能变成变现对象。
如果说这还是间接通过大数据,影响你的决策,所以大家忍忍也就过去了的话。
那某些直接售卖用户数据,明码标价的,就已经突破我能接受的底线了。
软件根本不问你授权不授权,他就是强盗行为,为的就是将八分钱一条的个人信息在网上售卖,多买能更便宜;
有的地方六毛一条,那是纯二手数据,经过处理方便Excel导入使用。
你还能一次**850元,用任何人的身份证号查到他开房、出行、网吧、出入境、犯罪、住租房、银行、驾驶证记录等1在内的材料。
不到一千元就能窥探一个人的底子全部,毒辣的眼光就像鞭子一样扫在受害者身上,受害者却浑然不知自己在滴血。
之前我们写过一篇我现在接10个电话,9个是骚扰电话。
其中许多也不知道什么公司的电话,一开口就报出我的名字,其中甚至有一位,见我无意听他说话,开始报我的身份证号。
还有开房信息,其实是很私密的一项权力,它不应成为人身攻击的工具。
2018年某酒店集团入住信息被人拿到网上贩卖,1.3亿人,开房记录2.4亿条。
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入住离开时间、消费金额等信息,都一清二楚。
开房信息极易成为人身攻击、拆散婚姻的邪恶工具,把人的隐私**地暴露于世人面前,倒成了那些卑鄙者成功的诀窍。
2017年的时候,一位92年女生给周鸿祎写了封信:《别再盯着我们看了》。
原来360给商家免费安装摄像头,往往不经过消费者允许就视频直播,直播他们吃饭、喝粥、直播他们在网吧打游戏。
一位身材婀娜多姿的女性在健身房里练瑜伽,却不知已被成千上万人围观,调侃的口吻像围观“N号房”。
一对父女般样貌的男女吃饭,女孩喂男子吃饭,被满屏弹幕骂“小三”。
吃饭女孩则说,如果在店里丢东西了都不让看监控,却能把监控放在网上直播。
作者就揶揄了一番周鸿祎——“哪里饭好吃就去哪个饭局的大佬。”
南方都市报也曾报道过《连内衣店、按摩馆都被大量直播画面让人心惊》。
直播APP本可以给人更真切的现实体验,却成了商家赚钱、取悦用心不良者的邪恶工具。
国内互联网APP中,80%以上存在过量收集用户隐私的现象。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仅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总体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
当然侵犯用户隐私让施害者不只是赚了百亿元,必然更多更多。
非法窃取或者以其他式获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万元以下罚款。
但实际过程中,即便按照最高100万处罚,收益也远大于违规成本。
小红书“泄露”消费者个人隐私,50名用户在2017年3-5月间接到假客服电话后上当受骗,受骗总金额87万元。小红书只被罚5万元!
靠着侵犯用户隐私能获益百万千万,处罚只有十几万,这生意几乎只赚不赔。
早在2003年,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建议就已经出现。
目前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包括法律法规和各种文件在内,超过150部,迫切需要一部法律进行统一。
没有统一的法律,处罚力度不大,让违法者敢于光天化日地进行不良勾当。
用过Facebook或者google广告投放平台,做海外发行的人都能意识到,那里的数据到底分得有多细,推荐有多精准。
这是GOOGLE最新的财报,看了你们会明白,为什么说GOOGLE、FB本质上是广告公司——其实淘宝本质上也是广告公司。
事实上,Facebook就曾因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处以50亿美元的巨额罚款。
2016年,一家叫剑桥分析的数据分析公司借助Facebook平台上的一款应用,收集了约87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
按理说,不管平台的事,但实际上Facebook客观上未能保护用户,还间接获取了利益。

而许多人指控,这些数据被剑桥分析用来精准推送,影响了当年的美国大选。
这事还没完,后来还有一部卷福主演的电影《脱欧:无理之战》。
2018年,受够了个人信息漫天兜售的苦,欧盟生效了一个被号称史上最严数据保护法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企业该如何收集、使用和处理欧盟公民的个人数据被规定地清清楚楚。如果出现不合规的行为,罚金可高至总营业额的4%。
受罚的经典案例就是,法国政府以违反欧盟网络隐私规范为由,对谷歌公司开罚5000万欧元(约5700万美元)。
先进的技术不应成为无下限人的武器,“个人独处的安宁”神圣不可破坏。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促进了数据保护方面的关注与投入,形成了全球示范效应。
对于屡教不改、改了又犯的互联网企业平台是不是可以顶格处罚?
对于造成恶**件的行为能不能采取“一次性死亡”的处罚,吊销相关证照?
那个92后女孩写信给周鸿祎,说“你是哪里饭好吃就去哪个饭局的大佬”,其实也是说给APP运营的企业听的。

风险中上网,是亿万普通百姓的缩影,如果可以,谁不想安全地使用手机。
5G的高速带来了高速的信息交换,也滋生了恶贯满盈的犯罪和侵害;
人民日报谈个人信息安全时,说互联网企业要守住底线。
“谁能更好推动契合互联网发展需要的治理变革、社会变革,谁就能更好适应和引领信息化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