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5日,网易云音乐与阿里88VIP宣布达成战略合作:网易云音乐的“黑胶VIP年卡权益”可以在88VIP的年度生态权益包中获取;从8月7日开始,88VIP用户就可以领取这项权益了。网易云音乐由此成为了阿里88VIP合作伙伴当中第一个来自阿里体系之外的互联网产品。
这当然不是网易云音乐第一次与阿里巴巴旗下业务合作。2019年9月,阿里领投了网易云音乐的7亿美元B2轮融资。从那以后,网易云音乐已经与阿里体系内的优酷、支付宝、灯塔专业版(阿里影业旗下数据平台)等展开业务合作;今后,网易云音乐还会与阿里大文娱在影视宣发、票务等方面展开更多的合作。这两家位于杭州的公司,最近一年来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亲密了。
具体到网易云音乐与阿里88VIP的合作,先表述一下本怪盗团的观点:意义很大,无论在象征层面还是现实层面。我研究过很长时间的数字音乐行业,包括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也包括海外的Spotify, Apple Music。我认为这个行业是大有可为的,但是目前其商业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
以数字音乐、FM为代表的音频娱乐,是唯一一种不用消耗手机亮屏时间、可以长期驻留后台的娱乐内容形式。在移动流量红利耗尽的今天,音频娱乐可以以较低的代价占据用户注意力。而且,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户外、运动健身等场景下,音频娱乐几乎是不可替代的。理论上,这个领域应该产生不止一个巨头——在欧美市场就是如此。
-
然而,在中国,音频娱乐还没有完全证明自己的商业模式,大部分应用还没有盈利,投资者也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以Spotify为代表的音乐流媒体在欧美证明了自己,但是它们的商业模式迄今尚未被成功移植到中国。
2020年一季度,Spotify拥有2.86亿MAU,以及1.3亿付费用户——也就是说,MAU的付费渗透率高达45%。在同一时期,腾讯音乐拥有6.57亿MAU,却只有4300万付费用户(注:不含视频直播付费用户)——MAU的付费渗透率只有7%,差距实在过于明显。网易云音乐没有披露过付费渗透率,不过我估计与腾讯音乐差异不大。
过去两年,网易云音乐和腾讯音乐的付费用户都在高速增长。除了包月或包年用户,数字专辑和单曲也成为了重要的付费收入来源。然而,数字音乐的付费商业模式仍然远未成熟,收入体量远远不足以让资本市场激动。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如何改变上述情况呢?
用户习惯和观念肯定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大部分音乐用户,其实没有真正经历过“付费时代”:1980年代以电台为主要内容来源,1990年代是盗版磁带横行的时期,2000-2010年代则流行免费(盗版)MP3下载;在这漫长的三个时代,“个人用户按需付费”始终未能成为市场主流。相比之下,欧美主流用户早在1960年代就养成了购买正版唱片或磁带的习惯,2000年代又通过iTunes养成了数字音乐付费习惯,数字版权保护也更加严格。所以,欧美用户可以比较顺畅地过渡到Spotify和Apple Music的数字付费模式,而中国用户就没那么容易了。
与视频内容相比,音乐内容的“需求刚性”要稍微弱一些,用户主动产生付费欲望也更困难一些。这就好像“喝茶”与“喝奶茶”的对比——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喝茶”是一种刚性需求,会随时随地想到;“喝奶茶”则不是很刚性,可能一年四季都想不到去喝……
且慢!今天刚刚喝过喜茶、茶颜悦色或鹿角巷的你,肯定会反驳我:对于大批当代消费者,尤其是大城市的女性白领来说,“喝奶茶”就是一种刚性需求,甚至远远比喝传统的绿茶红茶更刚性。恭喜你答对了,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熏陶,中国年轻人群(尤其是女性)对奶茶的消费习惯已经被培育出来、根深蒂固了。销售渠道和网点的完善,也使得奶茶具备了“随处可得”的属性,更适合日常消费了。如果在短短十几年之内,奶茶可以从“非刚需”变成“刚需”,那么数字音乐或许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到。
-
因为网易云的UI(用户界面)设计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压倒性的好; -
因为网易云拥有大量独立音乐人、垂直音乐内容以及特色歌单; -
因为网易云的社区属性很强,评论区很好看,用户有归属感。

-
第一种方式是买量推广,这也是迄今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常见的增长模式。买量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不过也是一剂猛药,用药太过则可能破坏原有的产品调性。另外,买量的成本很高,而且越来越高。 -
第二种方式是战略合作与联动,这也是网易云音乐目前选择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付费会员层面的合作,还能够构筑一个具备互补性的内容付费生态系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