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关注怪盗团的读者可能知道,本怪盗团团长不但是互联网分析师,还是独立电影制片人,以及(实验)戏剧爱好者。所以,对于电影、戏剧行业发生的一切新动向,我都带有强烈的兴趣。2020年对这两个行业来说肯定不算好年景,但是也发生了几件耐人寻味的事情,或许在未来多年还值得回味:
  • 百老汇热门音乐剧《汉密尔顿》的现场拍摄“电影版”,原定于2021年10月在北美院线上映,结果被迪士尼以7500万美元买断。2020年7月3日,《汉密尔顿》登陆Disney+频道,好评如潮,还一度推动了迪士尼股价上涨。
  • 五月天于2020年5月31日在线上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五月之约”演唱会,累计观众3500万人次;陈奕迅则于7月11日清晨6点举行了在线演唱会,短短20分钟就吸引了700万观众。
上述演出活动的“云首发”,本来是由新冠疫情导致的“临时选择”,但顺势也加速了云端娱乐的发展速度,放大了观众的线上娱乐需求。如果今后几年,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以“云首发”形式观看大电影及演出,我不会感到奇怪。而且,我期待着“云首发”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成为电影及演出行业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于2020年7月3日上线Disney+
事实上,我认为存在着两种“云首发”模式,分别对应电影和舞台演出;它们在本质上具备一些微妙的区别:
  • 电影是没有“现场演出”和“互动”概念的;与院线相比,线上观看只有视听效果和观众氛围的区别。过去十多年,观众已经习惯了在视频平台观看电影,只是选择视频平台首发的大电影还是少数。

  • 舞台演出(包括音乐会、演唱会、舞台剧、曲艺等)存在很强的现场性和互动性,每次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历史上,观众主要选择在线下欣赏演出,线上只是一种比较小众的补充。

因此,我认为电影片方和观众对于“云首发”的接受意愿会比较高,接受过程会比较快。对于电影行业来说,院线发行的高举高打、一锤子买卖,蕴含着极其巨大、无法分散的风险。那些高成本的商业电影,至少还有机会进入院线碰碰运气;更多的电影甚至轮不到碰运气。近年来,每年中国获得上映许可证(龙标)的电影都超过700部,但是院线市场只能容下200-300部(还要去掉大约50部进口电影);那些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小成本电影何去何从呢?垂直观众群体的需求又如何满足呢?
一种选择是建立“独立艺术院线”,仿效欧美电影大国的发展路径,但是成本会很高;另一种选择是让越来越多的小成本电影进行“云首发”——在本次疫情期间,已经有一大批小成本电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其中不乏曾经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奖的文艺片。我猜测,这些影片选择“云首发”的综合收入(广告+会员付费),很可能不逊于甚至高于传统院线发行的收入;至于盈利状况就更要强出一大截了,因为“云首发”能节约大量的线下宣发经费。
如果看看好莱坞的经验,我们就可以得出:对于电影来说,“云首发”商业模式的成功是顺理成章的。进入21世纪以来,北美电影行业收入只有1/4来自票房,1/4来自周边商品,另外1/2则来自DVD、有线电视及在线视频。北美甚至存在一个巨大的Direct to Video市场,就是不经过院线、直接在DVD/电视或网上播放的电影,其中不乏佳作。例如,迪士尼就是全球最大的Direct to Video电影制作方之一,我打赌你肯定看过它的这类作品。

过去几年,中国观众已经习惯了在视频平台观看刚刚下映的电影,或者付费观看网络大电影(网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至少有一部分观众会乐意在线上付费观看首发电影。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高清电视、高清显示器或投影仪的观众来说,线上观看的效果本来就与院线相差无几。
  

即将于8月18日在腾讯视频“云首发”的电影《怪物先生》

对于演出行业来说,则是另一番景象:在传统上,我们认为舞台演出是无法“视频化”的,观众追求的就是那种现场感和仪式感。著名剧作家阿铎曾说:“在胶片上,一切有魔力和有生命力的东西,都永久地消失了。”(因为我特别喜欢读阿铎的书,所以对这句话印象颇为深刻。)

然而,如果阿铎活到今天,尝试观看一场线上演唱会或线上话剧,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论断——基于最新科技的“线上演出”,已经可以骄傲地自称“云首发”了。首先,观众可以选择多个视角、多个焦点,获得现场观众无法触及的体验;在一些大型演出当中,甚至可以做到360度无死角的覆盖,提供几乎无穷无尽的选择。其次,观众通过弹幕、社区评论等方式,实现与演出者或其他观众的互动,从而大幅度提升“参与感”。“云首发”或许无法完全复制线下演出的“魔力”,却能够提供线下观众无法想象的另一种“生命力”。
我们还必须考虑到VR/AR技术带来的深远影响——从2015年起,我就认为VR可能在舞台演出领域得到最快速、最深入的应用。尤其是在偶像艺人的演唱会、见面会当中,VR技术可以带给观众远超现场的感觉;在小剧场话剧等强调“近距离”的演出形式里,VR也可以有效缩短观众与演出者的距离。或许有一天,VR能够复制现场演出的一切魔力,从而使阿铎当年的断言彻底过时;这一天可能不会特别遥远。

对于实验话剧、戏曲、相声、评书等“小众艺术形式”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活下去”,寻求多元化的变现途径。无论文化产业怎么发展,我们身边去小剧场或曲艺剧场买票入场的人,仍然会是少数;“云首发”是这些艺术形式摆脱“小众”身份的唯一希望。早在2013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就曾经将《理查二世》等经典莎剧视频化,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播放,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收益。既然莎剧都能做“云首发”,没有理由认为其他演出形式就不能。

问题在于,“云首发”会不会挤压传统的院线、剧院生意,甚至导致它们的衰亡呢?显然不会。要知道,国际顶级足球赛事在电视和网络直播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但是去现场看球的人并没有减少;大型演唱会一边现场卖票、一边进行电视或网络直播更是屡见不鲜。线上播放和线下体验仍然是两个层次、两种互不干扰的模式;线上巨大的传播力带来的新用户群,甚至能反哺线下场景——如果没有英超联赛和欧冠的电视直播,哪里会有那么多中国球迷去老特拉福德、安菲尔德和酋长球场朝圣?
 
2020年8月18日,奇幻冒险大片《怪物先生》将在腾讯视频“云首发”全国首播。从此开始,我相信在所有网络视频平台,都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容通过“云首发”方式发行。事实上,腾讯视频云首发已经包括了音乐会、演唱会、脱口秀、电影、话剧、相声等六个维度的内容;一切才刚刚开始。

对于观众而言,“云首发”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他们仍然可以选择线下观影或看戏的现场感,同时拥有了多元化的可能性。对于一线城市以外的观众而言,艺术电影、舞台剧、实验演出本来就是难以现场触及的,“云首发”则赋予了他们前所未有的机会。与此同时,“云首发”伴随着巨大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包括但不限于修改视角、现场回放、弹幕、评论社区等,可以使看电影、看演出变成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如果你不需要互动,也可以选择不互动。)

对于内容方而言,“云首发”毫无疑问意味着“做大蛋糕”的机会——那些高成本的商业制作,可以增加回收途径、分散风险、提高整体ROI;那些“小众”、“先锋”的艺术形式,则可以实现从无到有、从小众到主流的突破,这是依靠传统线下渠道很难做到的。我们上面提到过,电视直播没有挤出现场看球的需求;音乐唱片没有挤出音乐会和演唱会的需求;那么“云首发”也不会挤出线下观影和演出的需求。
与此同时,“云首发”还拉近了内容方与观众的距离,降低了社会化营销的难度。在传统的院线和剧场当中,内容方几乎不可能直接接触观众,也只能接触到片面的、滞后的观众数据;在“云首发”环境中,他们却可以细致入微地观察到观众行为,实时接收观众反馈,并且尽快做出反应。对于传统的线下内容方而言,观众反馈永远是一个捉摸不透的“黑箱子”,“云首发”则可以打破这个黑箱子。

5G技术和下一代宽带网络日趋成熟,正在成为主流用户的标准配置。提到5G应用,很多人习惯性地会想到“云游戏”,那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然而,我认为5G首先会赋予“云首发”更大的感染力、更多的可能性。在更高的网速之下,“云首发”模式能提供给观众更大的自由度和交互性,也就意味着更好的用户体验;VR/AR技术也将真正进入普及期,向观众提供“不止身临其境”的观感。作为一个整体,“云首发”只会把娱乐内容的盘子做大,引导用户产生更多的需求。

这就是技术进步对内容产业的真正赋能:通过向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刺激用户的新需求,同时还能反哺传统需求。所以我相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云首发”很有可能成为电影及演出行业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不仅限于中国,也包括全世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