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于8月21日晚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过去12个月的GMV同比增长79%(由此可推断出单季度GMV同比增长约50%);营业收入增长67%;扣非净亏损大幅收窄;年活买家(AAC)增长至6.83亿人,而月活用户(MAU)增长至5.69亿人。
这份财报显然是喜忧参半的,也注定会引发新一轮的争议,因为看多和看空的人都能找到足够的、有说服力的论据:
-
在用户层面,仅仅一个季度之内,拼多多就新增了5510万年活买家,以及8140万月活用户——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壮举。在同一个季度之内,京东仅新增了3000万年活买家,淘宝/天猫也仅新增了1600万年活买家;淘宝特价版在获得大量推广资源之后,MAU达到了4000万,仍然远低于拼多多在一个季度内新增的MAU。注意,拼多多公布的MAU仅包括自身APP,不包括小程序等第三方渠道。 -
然而,在GMV层面,拼多多的增速明显放缓。我们可以推算出:上个季度它的单季度GMV增速约为90%,本季度仅为50%;单季度ARPU肯定是下滑的。相比之下,天猫实体GMV的同比增速都达到了27%,也就是说,拼多多追赶淘宝/天猫的速度大幅减缓了。

这些问题没有那么容易回答,我们需要先理解2020年以来拼多多做了什么、打算做什么。让我先说说我的大致结论,分为如下三条:
-
拼多多在流量端的优势是难以动摇的,它的社交/商品/休闲游戏三位一体的获客体系的竞争力毫无削弱。2020年的经济形势,促使更多消费者转向拼多多;在农产品方面的发力,也有助于养成用户习惯。这一点不需要有任何担心。 -
从财报可以看出,上个季度拼多多似乎削减了补贴力度,至少没有增加补贴力度(以补贴/GMV或补贴/收入为指标);这可能是GMV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此外,在今年的618购物节,阿里、京东均投入重兵,而拼多多比较保守——归根结底,购物节这个舞台不太适合拼多多。所以,GMV的放缓与扣非净亏损的大幅收窄在同一时间发生。 -
在产品迭代方面,拼多多的头脑非常清醒:不去迎合现在气势汹汹的直播电商潮流(非常正确!),而是大力发展拼小圈,以及强化店铺关注功能。这样,拼多多既能进一步巩固用户黏性,又能为品牌升级做好全面准备。既然拼多多的头脑是清醒的,它就不会衰落。
首先,拼多多的获客/留客/拉回流体系,依托于三个主要因素:微信传播的社交性和趣味性,低价爆款商品(大部分白牌+少部分大牌),以及应用内的休闲游戏玩法。上述“三位一体”在AAC/MAU/DAU/用户时长等多个层面赋予了拼多多巨大优势,而且优势至今尚未有衰减迹象。竞争对手无一能复制这样的优势——有人说,2020年二季度京喜小程序的MAU已经超过拼多多,但是我了解的情况并非如此。无论是京喜、淘宝特价版还是聚划算,在流量端都远远比不上拼多多。我知道,肯定会有人留言宣称京喜有多么强大,但这并非事实。
2020年宏观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提高了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促使他们更依赖于拼多多这样的平台。2017-19年,很多自封的“高端消费者”可能还会纯粹因为面子而故意不用拼多多,今年这样的人应该很少见了。现在拼多多大力发展农产品,包括蔬果、粮油、地方农货等,这些往往是消费频次较高的品类。总而言之,我预计拼多多的AAC/MAU仍将维持快速增长,直至触达大约10亿用户的上限,也就是中国移动网民的总人数。
其次,从财报看,拼多多似乎削减了补贴力度,至少是没有增加。这个季度,拼多多的销售费用为8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0%,与单季度GMV增速大致相仿;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重降低至73%,是上市以来的最低水平——要知道,上个季度拼多多销售费用达到了营业收入的108%!拼多多完全可以无限制扩大“百亿补贴计划”,换取更多的GMV,但是它没有这么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