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
说是有一个姑娘,因为男朋友要和她分手,想不开,于是想到了去跳江:
结果刚跳下去就后悔了,于是赶忙想办法自救。
然后在江里漂了六个小时81公里后,成功获救。
我觉得这是绝顶绝的电影题材。
02
首先这事足够传奇。
要知道这姑娘并不会游泳,而且有过在野外水域游泳经验的朋友也应该知道,江水很急,根本没办法游泳。
她跳江的时候又是深夜,江两岸根本没有人。
她完全是靠在水里扑腾,以及前几天刚好学到的自救知识、极强的求生欲以及足够的运气才活了下来。
先是急中生智,想到了之前刷短视频看到的落水自救小知识,成功让自己浮起来。
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像那样漂着是很需要体力的,而且也没办法开口说话,所以渐渐就会体力不支。
在她体力不支的当口,她抓到了一根特别长的竹竿,把它当救生圈用了。
然后在竹竿上她也没办法游泳,精疲力尽想要放弃之际。
她又遇到一根长木头,让她可以爬到木头上蹲着,终于喘了一口气。
然后这姐们,就在这长木头上不断向岸边呼救。
中间碰到了水蛇,也碰到了漩涡。
想起了家人,也想到了自己。
就在喊了六个多小时“救命”,错过两艘船,心灰意冷之际,终于被人救了上来。
最后除了身上有一些擦伤以外没有大碍,成为民警**“江上救人十几年,唯一见到的生还者。”
六个小时的惊心漂流,完全可以撑起一部一个多小时节奏紧凑、扣人心弦的电影了。
你还不能说事情不真实,因为这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真实事件,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并且有一个让人欣慰的结局。
然后这电影里还有黑色幽默的一面。
小杨在准备跳桥前,把手机所有密码都解开,把支付密码都发给了自己家人。
然后现场有几个小男孩围观。
结果他们拿了她的手机,打王者荣耀…
怎么说呢。
活脱脱的黑色幽默吧。
最后这事还有教育意义。
现在很多网络作品,都在试图美化自杀。
好像自杀就那么无所顾忌、一了百了,乃至于有些人甚至觉得自杀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或者一些孩子。
心情不好、抑郁、生活过不下去了、甚至想和父母赌气,都常常会想到死。
这酿成了许多许多悲剧。
今天早上看到的另一个新闻,说一个15岁女孩从二十多楼坠下,她父亲在明知不可接的情况下,依然试图在楼下接住自己女儿,最后很不幸地都身亡了:
有博主算过,从25楼跳下的一个人有巨大动能,如果你去接,其实就和接一辆19吨重的大卡车没什么区别。
父亲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他还是去做了,可能至少接住的那一瞬间他是欣慰的,以为这样能保住孩子一命吧。
我不知道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是什么,我也不能妄谈这起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但这实在太令人惋惜了。
有一个漫画故事,我很喜欢,来自漫画家**庸。
漫画说的是一个女孩,从11楼跳下,然后她看到:
10楼以恩爱著称的夫妇正在互殴 9楼平常坚强的Peter正在偷偷哭泣 8楼的阿妹发现未婚夫跟最好的朋友在床上 7楼一向自信的丹丹在吃她的抗忧郁症药 6楼失业的阿喜还是每天买7份报纸找工作 5楼一直受人尊敬的王老师正在偷穿老婆的内衣 4楼的Rose又要和男友闹分手 3楼有6个孩子的的阿伯每天盼望有人拜访他 2楼的莉莉还在看她那结婚半年就失踪的老公照片
所有刚刚我看到的人,现在都在看我。
03
世界影史上,其实有大量大量这样根据当代真实事件改编的优秀电影。
说的是福特当年开始进军勒芒24小时拉力赛背后的故事。
里面提到了当年福特高层当年的惊天丑闻:为了让三辆福特车同时冲过终点,逼迫他们夺冠功臣,天才车手肯·迈尔斯在最后时刻减速,等另外两辆福特车,导致他没能夺冠,完成同一年连续赢得Sebring、Daytona、勒芒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
更悲剧的是,肯·迈尔斯在这件事之后不久,就死在了一起赛车事故中。
这更不是戏剧演绎,同样是真事。
动人的艺术,往往来源于现实。
或者说现实,有时候会比艺术更戏剧。
因为是真事,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考,会显得丰满、有血有肉。
创作者更好创作,观众看了也会更能共情。
不用夸张,不用乱改,就根据事实拍,就会很感人。
其实每天看看新闻,看看我们的生活,会发现我们也有许许多多充满了张力,让人动容的故事。
除了这次说的意图轻生的小杨六小时的奇幻漂流,之前还有宋小女说的那句:
“你欠我一个拥抱。”
还有太平洋大逃杀。
还有两个试图徒步穿越罗布泊的大学生。
太多太多了….
比起许多意**的历史或者硬憋出来的“爱情轻喜剧”,其实现实已经有很多很多题材,供我们创作成艺术作品了。
期待有一天。
可以看到更多。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