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两个月以前,我开始单枪匹马地制作怪盗团第一期VLOG:《拼多多崛起的深度复盘》。我想做VLOG已经很久了。作为一个独立电影制片人,我相信视频是一种强有力的形式,可以用来呈现深度、专业的内容。事实上,我从今年3月就开始策划做视频,在微信视频号上发了一些东西——但是我没有找到合适的风格和题材。
到了今年6月,我终于找到了。在阅读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书籍时,我感叹于战争的宏大与残酷,同时猛然想到: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不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吗?
为了进攻高端品牌电商市场,拼多多砸出了上百亿的补贴;
为了与美团争夺本地生活服务市场,阿里巴巴耗资450亿进行收购;
字节跳动与腾讯围绕短视频、游戏等领域展开的争夺战,非常恢弘惨烈;
B站与西瓜视频围绕PUGC展开的竞争,也同样激烈、让人惊叹。
我们能不能站在宏大视角,以一种冷峻而不失**的方式,复盘互联网巨头的道路,分析它们的激烈竞争,猜测它们下一步的动向?我们能不能做出“既专业,又有趣,还摄人心魄”的互联网研究VLOG?至少,我们可以试试看。
于是,就有了《拼多多崛起的深度复盘》,以及《阿里VS美团:同城零售的全面战争》。这两个VLOG是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几乎零成本地做出来的:
因为做的是赤贫VLOG,只投入了怪盗团团长本人的时间成本,所以,在工业水准和包装上,这两个VLOG显然不太行。在B站首发时,它们只吸引了几千点击量;在西瓜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怪盗团的公众号发布倒是有比较高的点击量,但是观众纷纷反映“还是给我们看图文吧”。
有些B站用户提出了很尖锐的批评,从策划、文案、制作到配音,几乎无不批评,而且措辞非常直率。我回复说:“喔,好吧,反正B站也没有给我任何推荐流量。”对方毫不留情地继续进攻:“那是因为你的质量太低!你永远不会拿到任何流量。”
那一刻我觉得应该放弃了。我删除了在B站的所有VLOG,也停止了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更新视频内容。我觉得,或许现在的观众真的不习惯我做视频的方式;或许我来早了;或许属于我的日子永远不会来。就在那个晚上,突然有两个许久不联系的微信好友给我发信息了。
第一个说:“团长,你的拼多多视频,我津津有味地全部看完了。我想知道,里面使用的那些战争片素材究竟是哪里来的?还有,能分享一下你的文案吗?”
第二个说:“兄弟,好久不见,能否请你移步我处,洽谈一下合作开发视频的可能性?我太喜欢你做的东西了,我们能不能联合起来做一些事情?”
又过了两天,两家(没错,确实是两家)视频平台的人邀请我洽谈“如何继续制作互联网研究VLOG”。还有MCN找到了我。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你做的VLOG很有创意,尤其是文案非常好;现在工业标准低了点,那是因为缺预算。只要解决制作和包装问题,一切可能会走上正轨。”
甚至有几个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怪盗团的忠实读者)愿意给我免费做视频。他们说:“你只要出文案、做配音就可以了,其他的全部由我们负责。”
对于上述所有朋友和合作方,我的回答是一致的:“我乐意继续探索VLOG这条赛道,但是首先要说明一条:我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怪盗团就是怪盗团,有自己的风格、调性,有自己看问题的方式。我不会模仿现在的头部UP主,也不会一味迎合市场主流。”
具体地说:
我喜欢讲干货,讲专业、深度的东西;我希望做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科普或研究垂类VLOG,而不是打着知识旗号的娱乐VLOG(现在的主流)。
我喜欢宏大叙事,并且以战争比喻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因为这个比喻很贴切。
我喜欢尝试新鲜的策划和剪辑手法,例如快速剪辑、不同风格素材的混剪、二次元配乐或军乐、节奏的骤然变化,这样非常有趣。
我喜欢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扔出一个争议性的话题然后火上浇油;尽管前者会有点像网课,而后者或许更容易吸引流量。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在一段时间的磨合、试错之后,以电影级的工业和美学手法来制作VLOG——我这些年来做独立电影和纪录片不是白做的,我相信VLOG一定会在审美和题材方面迎来提升的那一天。
很多人都不赞成我的上述想法。我曾经跟一个潜在的合作方津津有味地讲述,如何用二战时期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去比喻某家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层。对方毫不客气地打断我:“那不行!主流观众接受不了。”我没有让步,于是合作没有实现。
说实话,很多人确实都不赞成我的上述风格。在B站,一位热心观众写了几千字的长信,奉劝我如何彻底改变风格,学习现在的主流UP主,以便“走红,并且赚到钱”。我差点动心了,直到另外一些热心观众坚定地鼓励我:“这条路是正确的,至少我们喜欢看,那就够啦!”
于是我打电话给我自己的独立电影及纪录片团队。导演非常赞成我的想法,剪辑师也赞成。他们说:“你的VLOG我们都看过,虽然有些稚嫩,但是很有意思啊。”
我说:“那么你们愿意跟我一起尝试,用专业设备、专业软件,做一个达到工业水准的VLOG吗?”导演非常愿意,而且分文不取,尽管我非常希望予以报酬。
于是,就有了这一期的《逍遥子究竟想做什么》。
本期VLOG没有得到阿里巴巴或其同行公司的任何资助。作为市场分析人士,我保持着独立性和专业性;作为VLOG制作人,我努力讲述一个既生动又有料的故事。这支VLOG合计花费了大约50个工时,其中1/5花在策划和文案环节,4/5花在制作和后期环节。因为我们的团队第一次做VLOG,很多时间成本是一次性的;或许下次能做的更快更好吧。
某家视频平台本来预定了这支VLOG的首发。但是,在看到样片之后,他们提出了很多让我难以接受的建议(尽管我相信是出于好心),例如:
普通观众可能根本不知道逍遥子是谁,也不感兴趣,能不能删减一些他的演讲或公开活动素材?
开场的“阿里巴巴管理层权力交接”太慢热了,观众可能打哈欠,能不能换一个更激烈的开头,例如扔出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
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经典电影素材啊?把马云比喻成武侠人物,把阿里VS美团比喻成近现代战争,真的有必要吗?
使用了这么多不同风格、不同性质的素材,混剪的跳跃性很强,你确信普通观众能接受吗?干脆删掉一半如何?
说到底,你为什么不随便模仿一个点击率100万+的热门财经类VLOG算了?非要搞自己的一套,有意思吗?你就对自己的风格调性那么自信吗?
我回答:我不自信。但这就是我做事的方式。如果你们有意见,我又没办法逐一修改,那么我只有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完全无偿、不求回报地发布这支VLOG了。我相信,你们**的“普通观众”会给出一个公允的评价。
说实话,我认真读过视频观众给我的每一个留言或弹幕——无论是在微信公众号、B站还是西瓜视频。无论他们说的多么难听,无论他们是好意还是恶意,我都认真读了。大家写下的每一个字,我都不会忽略。我发现,大部分人的意见建议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
你应该仿效现在已经成功的财经/知识类UP主的风格;你应该尽可能地迎合主流;你应该尽可能降低分析深度、提高娱乐化程度;你不要做你自己了!
在某些环节,我确实打算妥协。因为有些观众不喜欢我的声线,我甚至真的想找几位萌妹子给我配音。我也同意降低分析深度、多搞一些娱乐化。但是,我又想到了四年前,我看过的一部纪录片《筑地市场》中的老料理师的经典台词:
“如果一开始你就想妥协一厘米,那么你一定会妥协两厘米;最后你会做出无穷无尽地妥协,丢掉你的一切特点。”
有风格、有调性、有干货、专业级、电影美学风格的互联网研究VLOG。如果你告诉我“这个市场不存在”,那么我就不做了。归根结底,我只能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或许,那是一座高山。或许,攀登到山顶的那个人不是我。或许,我真的来早了。或许,怪盗团的VLOG将注定只是一颗流星,划过天空,不会引起任何涟漪。
要知道,因为人手过少、时间过紧,这支VLOG甚至来不及配上字幕,尽管我确实是想做字幕的;有些地方的声音剪辑有瑕疵,尽管我确实注意到了;有些地方的过场引导语还需要调整,尽管我还没想好该怎么调整。如果有下一期,怪盗团应该能做得更好——公允地说,这一期已经不错了,我为我的团队感到骄傲!
还会有下一期吗?取决于荧屏前方的观众,也就是你本人。你喜欢吗?赞赏吗?觉得这样的VLOG有意义吗?希望看到怪盗团做出更多、更好、工业标准更高、预算更充足的互联网研究VLOG吗?
如果你希望,就请给我们点赞、传播吧!就请让主流观众、主流平台都知道,有人喜欢怪盗团的视频、喜欢怪盗团的风格和调性吧!我们可以做到更好的。
我是怪盗团团长裴培,我为自己代言。我请求你的帮助——给我们更多的鼓励和传播,让我们骄傲地做自己,给市场带来不同的声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