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这么多安踏逆袭李宁的故事,李宁真的做得很差吗?不,恰恰相反,李宁在品牌上,几乎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安踏如今不可一世,论品牌力也远远不及李宁。李宁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业上一连串正确的抉择。回顾早年的李宁,就像看宫斗权谋剧里的主角一样,每个决定都恰好踩在点上。品牌创立之初,李宁就坚持不做健力宝的独资子公司,而是引入外资,独立运营。1996年,李宁接受职业经理人的建议,与健力宝公司切断关系,赎回股份。后来,健力宝和众多国企一样,陷入了所有权争夺,在不断的官司和扯皮中,不仅品牌价值荡然无存,创始人李经纬也锒铛入狱,最终在2013年郁郁而终。李宁这一手操作,让公司跳下了这艘快要沉没的巨轮,避免了跟健力宝一起衰落的厄运。在公司运营上,李宁早早地劝退了亲戚朋友,自己也退出一线,将公司交到职业经理人的手上,把家族企业成功转型成为现代化的公司。最终在2004年成功上市。在营销上,李宁放弃了娱乐营销,专注体育,而且找到了篮球这个主营品类。2002年,李宁喊出An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的经典slogan。顺便说一句,这句slogan不是抄袭阿迪达斯,「没有不可能」的出现要等到两年后了。在国际化上,李宁先后赞助了法国体操队、阿根廷男篮、瑞典和西班牙奥运代表团,成为了NBA和ATP(国际男子职业网球选手联合会)的官方市场合作伙伴,签约了NBA球员达蒙·琼斯和沙克·奥尼尔,成为第一个出现在NBA赛场上的中国球鞋品牌,还在欧洲9个国家拓展了特许经销商。最骚的是,2008年,李宁在波特兰设立了研发中心,直接把公司开到了Nike家的老巢里。可以说李宁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全球化运动品牌,对标耐克阿迪。它的基本盘在国内,但视野却在全球,自然没有把安踏放在眼里。而安踏,几乎照着李宁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同样去家族化引入职业经理人,同样选择篮球作为主营品类,同样放弃了娱乐营销。比起李宁,安踏「永不止步」的slogan晚了4年,国际化晚了2年,港股上市晚了3年。穷小子就像是富二代的门徒,亦步亦趋。李宁这个品牌,总给人一种天选之子的感觉。00年代对中国体育来说,是美妙的黄金10年,申奥成功让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进入了一条快车道,而李宁作为中国奥委会多年赞助商,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民族品牌的代表。2008年,伴随着李宁先生高举奥运圣火在空中环绕鸟巢一周,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更是让李宁品牌价值也来到了最高点。北京奥运会,虽然中国代表团的赞助被阿迪达斯抢走,但李宁反手就赞助了中国乒乓球队、体操队、跳水队和射击队四支夺金「梦之队」,还拿下了央视奥运服装独家赞助权,关注度一点也没落下。第二年,李宁在中国内地销售额反超阿迪,成为了中国市场第二,本土第一名的品牌。市值也一路飚到创新高的500亿。股市有句俗话,利好出尽,就是利空。从历史上看,每一个王朝的衰败,强大的敌人固然是催化剂,但核心主因,一定来自内部。北京奥运的热度并没有延续下去,反而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中国消费者对体育的热情,奥运结束后,运动鞋服的消费逐渐恢复正常。而大多数品牌没能看到这点,奥运会前,中国已经诞生了15个门店数超过3000家的体育品牌,李宁、安踏、特步、361 度、匹克在奥运会前后纷纷上市。市场饱和伴随消费下降,产生了大量盈利能力低下的门店和大量剩余库存,整个行业进入了为期4年的寒冬,而导致这场寒冬的,就是四个字「库存危机」。此刻李宁,在最错误的时间,做出了最错误的抉择。2010年,意识到品牌开始老化的李宁,启动了一次极为彻底的品牌重塑运动。这场运动史称「90后李宁」,主要的举措包括:1、在一切皆有可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新slogan:「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2、提出90后李宁概念,拥抱年轻人,时尚化。3、提高价格,将重心放到一线城市与耐克阿迪正面开战4、换掉了沿用20年的李宁logo企业做错一个决策很正常,难的是一口气连着做错4个决策:首先,「让改变发生」是一个英文化的表达,读起来十分拗口,和「一切皆有可能」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其次,当时最年长的90后才20岁,还未形成完整的消费力,年轻人也更认可阿迪耐克。李宁看似拥抱了90后,其实反过来抛弃了陪着李宁长大,最死忠的70后、80后消费者。再次,提价不代表提档次,更不代表你能和国际大牌对抗,高端品牌向下兼容容易,中端品牌向上兼容很难,李宁长期定位中端,没有提价的资本,一线没有涨起来,三四线市场彻底崩盘。最后,在库存大量堆积的情况下换新logo,等于直接报废一批原有产品,激化库存问题。其中尤以第四点最为致命。李宁说到底还是一个服装公司,服装行业最重要的就是低库存,高周转,才能把成本收回来。李宁的库存周转时长几乎达到安踏的2倍,庞大的库存让终端加盟商失去了进新货的动力,我个人从那时起就很少逛李宁门店了,因为杂志上再漂亮的新款战靴,店里也买不到。屋漏偏逢连夜雨,李宁的背运还没完。李宁在西班牙的授权生产商宣告破产,波特兰设计中心雇员流失,与美国合作伙协议终止,李宁轰轰烈烈的国际化宣告失败。正巧也是那时开始,鞋类垂直电商开始进入中国,国际大牌的产品价格一下子被打了下来。2011年起,李宁营收开始进入连年下滑,2011年当年亏损近20亿,此后三年持续亏损,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关店。步子迈大了,你问过蛋吗?回顾「90后李宁」战略,你觉得它是错误的吗?显然不是,甚至可以说,李宁及早布局转型,是相当有远见的决策。但当正确的策略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它就是错的。成于战略,败于战略,不作不死,令人唏嘘。而此时,一直在等待李宁犯错的安踏,终于意识到机会来了。穷小子奋斗了十八年,终于和富二代坐上了同一张赌桌。下一期内容,我将从安踏的三个伏笔讲起,讲述这个10年里,在全新的消费大环境下,安踏与李宁如何在营销和战略上展开攻防,演绎出一场荡气回肠的消费战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