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西大学女生安全防范攻略》上了热搜,里面提出了50条建议。
 
其中关于着装要求令一些网友很愤怒。
 
第一条就要求:“不要穿过分暴露的衣衫和裙子,不低胸、不露腰、不露背,防止产生诱惑。
 
这也是被质疑和批评最多的内容。
 
引爆的点就在“防止产生诱惑”六字,因为“攻略”的逻辑是这样的:
 
我是女生,我穿得少→对不轨的人产生了诱惑→他对我犯罪了。
 
所以要减少别人对我的犯罪的关键——把自己管得严严的。
 
我穿得多了,就不会有人想对我图谋不轨。
把犯罪责任往受害者身上扯,已是令人悲愤的惯例。
这些年来,几乎每每出现女性受侵害案件,
网民就问“受害人是不是穿得过于暴露”等类似的问题,
潜台词——“她被犯罪分子盯上,也有自己的责任”。
甚至出现了不知道哪里来的聊天记录来“证明”,这是女生的问题,男的被戴绿帽子了,伤害她情有可原。
很荒唐,给犯罪分子的恶行找解释。
就像云南边境失踪的女大学生,却被怪罪为私生活不靠谱,怎么去认识了社会人士?
还恶意造“梗”,诸如“化粪池警告”“不听话两吨水解决一切问题”“来自男友的失联警告”。
对女性受害者恶意指摘,其实是在受害家庭伤口上撒盐啊。
 
回过头来看这50条把犯罪责任往女性身上扯的建议不可谓不中肯,像是长辈的千叮咛万嘱咐。
学校是善意的提醒,因为出门在外,很有必要了解怎么应对可能碰到的不好的人或者事。
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那些坏人的觉悟上,还是要保护好自己的。
但这谆谆教诲的逻辑有巨大的问题啊——穿的少就会引发犯罪诱惑。
当然事发后,广西大学也回应了:穿着暴露不符校园文明礼仪。
 
说的是,一些女生穿吊带进图书馆,影响了校容校貌。
 
所以暴露不暴露和“防止产生诱惑”有啥关系?
 
他们至今没回应,也许他们始终认为女性衣物面料少就容易诱惑引发性犯罪。
 
出事了,问题就在于女生,而不在于男生。
 
就像网友还反映的,该学2020新生入学指南中只有女生安全攻略,对男生却没有任何要求。
 
更可怕的是在社会上,支持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有人会认为,性暴力、性侵等犯罪行为,根源在于一个女孩穿了什么衣服、喝了多少酒、有过几任男友。
 
“因为你们穿裙子来上学,男人当然会去看,性犯罪的主要原因,想想是谁引起的,反正就是女人有问题。”
 
或者手段高级一点的人,先是掩饰一下同情,再告诉你,责任在你。
 
尤其是一所传授高等教育的大学有这样的想法逻辑时,大家更不能忍受了。
 
这种逻辑有个学名叫:受害者有罪论。
 
吊诡的是,这在过去可能常见,怎么2020年了,还有人把女性当做罪恶之源,还有人以为女性管得好自己,这个社会就是太平盛世啊。
 
当然不可能。
 
怒不可遏的网友们对此群起而攻之。
 

攻略:自杀可以防止被他杀
 
套麻袋出门最好了吧?怎么不教教男人管好自己?
 
为什么不能露富?露富是我的自由,我每天推个300万现金的透明箱子碍着谁了?

 
这事惹得《光明日报》都发了时评《“不穿过分暴露的衣衫裙子”,别总是从女性的穿着上找问题》。
 
官媒都说了:
 
这份“安全攻略”的真正问题,在于逻辑短视……它将潜在的受害者变成了肇事者。
 
的确如此,很多人潜意识里性犯罪在于女性自身的“**”体质。
 
 
 

其实从性侵养女到最近的镇江师生不雅视频都可以看出,不少人在这类事上总是喜欢指责受害者。
 
在他们眼里,因为你是**,所以遭受了性犯罪,活该!
 
“**羞辱”非常普遍。
 
可怕和悲惨的是,很多受伤害的女性跟着被洗脑,觉得自己很“脏”、拼命洗澡、无法接受自己等。
 
潜意识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比如穿得那么少。
 
可,穿着真的和性侵有关吗?
 
2018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专门举行了一场名为“What were you wearing?”的展览。
 
主题是被性侵时的姑娘穿着什么?
 
结果,展览发现被性侵的姑娘的穿着就是大街上普通女孩穿的样子。
 
T恤、衬衫、长裤、裙子、睡衣、运动服……
 
和暴露与否根本不相关。
 
这样的展览得到了数据研究的证实。
 
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性侵发生率最高的地方,居然就是这些穿着保守的中东国家。
 
而那些穿着暴露、性感大胆的国家,如欧美女性的性犯罪率反而很低。
 
还有一些佐证,比如有研究指出,**案的时间分布上,夏季并不明显高于冬季。 
 
所以说,穿得越少越短的夏季并没有那么能诱惑到图谋不轨的人。
 
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性犯罪是熟人之间产生的。
 
一般所设想的陌生人对陌生人的侵犯中,犯罪者考虑的是:环境是否适宜,女性是否看上去更顺服,容易控制。
 
许多暴露,但看上去身强力壮的女性并不会成为目标对象。
 
2016年时,**邮报就曾对**们的供词进行过调查,
发现他们在选择目标时往往更注意看起来没气场且不自信的女性们,因为她们看起来更容易屈服。
 
至于被害者当时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多数犯罪者们没有太深的印象。
 
所以说,你穿什么并不和“诱惑”有关。
 
性感穿着诱发男性犯罪的论断除了在人们观念里出现,就是在各种艺术创作中呈现。
 
所以,比起在意是否穿着暴露,女性应该更懂得如何去避免遭受侵犯。
 
比如,不要置身于有隐患的环境中;
 
比如,不要酗酒,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醉。
 
不过说回来,爱美是女生的天性。
 
我们既然无法证明穿着暴露和性犯罪之间的关系,
 
何必要把罪责推卸到受害者身上呢?
 
 
 

受害者有罪论是一种极端错误的逻辑,能扭曲到什么地步呢?
 
2012年12月16日,印度女医学实习生乔蒂·辛格·潘迪在晚上上了一辆公交车。
 
之后,乔蒂在车上被六名男乘客用铁棒殴打并**,身体多处受重伤,后被抛弃于荒地,抢救无效死亡。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新德里黑公交**案。
 
主犯之一的穆克什·辛格,在采访中竟全无悔意,对着镜头扬言:
 
“体面的女孩不会晚上9点还在外面闲逛……对于**来说,女孩的责任比男孩更大”。
 
这样的观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几乎俯拾皆是: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一个巴掌拍不响!”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不作死就不会死!”  
 
“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他们的逻辑就是:为什么别人没事,就你有事,所以一定是你的问题。
 
受害者有罪论逻辑的错误就错误在:
 
(1)如果你成了受害者,别人对你说“苍蝇不叮没缝的蛋!”,你难道觉得不冤枉吗?
 
(2)如果你是犯罪者,自然当着庭审对法官说,是她诱惑了我,我只能承担部分罪责,甚至无责任。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帮为非作歹的人推卸责任。
 
只有当一个人成为了受害者,才知道它是多么的无稽之谈。
 
不过世事难料,很多人正是在不想承担责任的情况下,传播着扭曲的观点。
 
这种现象导致即使出现了性犯罪的事实,但是报案率往往很低。
 
受害者有罪论竟成了伤害者的遮羞布,也成为了受害者伤口上的盐!
 
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说的:
 
“什么人都有点理由,连奸污别人的人都有心理学、社会学上的理由,世界上只有被奸污是不需要理由的。”
 
因为被伤害者都是因为自己有问题。
 
2011年,多伦多一名警官到约克大学针对校园性侵问题发表演讲时,告诫在场女性:“为了避免性侵,不应穿得像**一样暴露。”
 
(有没有觉得这句话,和“安全攻略”里的“防止发生诱惑”如出一辙?)  
 
这句话激起了许多人长期对“**羞辱”的不满。
 
三个月后,数千名加拿大人走上了街头,有些人则故意穿着迷你裙和内衣,发起了第一次“**游行”。
 
她们的共识是,性犯罪不是女性的错。
 
出了事都不应归咎于一个女孩子穿什么衣服。 
“**游行”运动还专门建了官网,写道——“任何人都不应该将性享受等同于吸引**。”
 
她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在伸张“女性爱穿什么就穿什么”的口号。
 
这真的很值得敬佩。
毕竟越多的行动,越能改善糟糕的现状。
 
 
 

在BBC纪录片《日本之耻》中,被TBS电视台**分社社长山口敬之**的女孩伊藤诗织选择维权,有网友就骂她是“bitch”。
 
好在伊藤诗织足够勇敢,她坚决去维护女性权益,挑战“日本传统”,最终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支持。
 
同时,持续了110年之久的日本**法案,也由此修改。
 
伊藤诗织被邀请到大学去开讲座,对女生们分享知识,让她们增强意识,鼓励她们说出遭受的暴力,不再忍耐。
 
伊藤诗织明白,一次事件,可能不能改变太多,但只要意识到,
 
意识到受害者就是受害者,受害者不是罪魁祸首,只要开始了反思和觉醒,经年累月,女性的安全保护能成功。
 
让这种恶**件被更多人关注,让施暴者也知道他们做的事禽兽不如,只有全民意识到**的普遍性与恶劣性,才可能将一些犯罪动机扼杀在摇篮。
 
宣传“苍蝇不叮没缝的蛋”,只会在日后存在受害者记忆中,加重他们的自我折磨。
 
如果是孩童时期就被侵犯,被植入了“都是你诱惑他的”观念,她们的人生会不会更加糟糕?
 
就像新华社的快评写道:
 
“对女性受害者恶意的指摘,不仅会加剧女性对两性关系的恐惧,更可能在某些人心理埋下罪恶的种子,用仇恨和敌意去对待他人。”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新面貌正在出现。
 
上海首例“咸猪手”案判了6个月;
 
北京国贸地铁站强行搂抱女子的男子被刑拘;
 
多次尾随、故意踩脚、强行“按摩”的男子被判8个月;
 
深圳地铁安全员强闻女乘客头发,被拘留……
 
官方们都已经宣传了:
 
漂亮衣服尽管穿,**交给警察来抓!
 
道理就是如此,希望大家能明白,无论谁是受害者,也不能“受害者有罪论”。
 
应当鄙视并且远离说\”受害者有罪\”\”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种话的人。
 
而那些伊藤诗织一样为自己、为他人站出来伸张正义的人应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众人正是在星火中,把法律和规范践行到更好,于是社会上的歹徒便无可乘之机。
 
所谓的文明进程,就是你我之间的一句句发声、一次次行动,不是吗?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