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和新商业, TO BE A BETTER MAN △

作者 |  婷婷的勇敢世界

来源 |  几何小姐姐(ID:jihexj)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jihexj2019)

 

马上就要到99公益日了。在腾讯公司里,这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公益节日”,而我作为腾讯志愿者协会中的一员,几乎每年都深度参与其中,不仅捐钱助力,更积极跟外部的公益机构联动,从资助一些文具、探访一所学校,再到送去一车粮食再到援建一所学校,从事的公益体验越来越深入。
 
几年过去了,我都成了前员工了,但每年的99公益日我依然很关注。一方面,我在腾讯做过的那些公益项目还在继续运行中,而且披露的项目执行情况越来越多,与捐赠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让作为参与人的我,感觉很自豪。
 
另一方面,99公益日经过了5年的成长,正式从全司公益日变成了“全民公益日”,我的朋友圈这两年每到99公益日都要被刷屏,并且刷屏人逐渐从前同事和好友圈中“出圈”了。
 
01
我在腾讯做公益
 
腾讯这家公司,起初最吸引人的可能是业内领先的产品能力,但后来最留人的地方,一定包含了是其“温润”的“性格”与向善的价值观。
 
我所在的腾讯志愿者组织是个灵活的组织。腾讯各城市分公司各业务线上的员工,都可因为一个公益项目自发组成一个志愿者组织。在这个“松散”的组织里,成员之间按照专业上的擅长方向分工,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协同做志愿服务。项目自发生成,没有kpi,但常常能超预期完成。
 
8年前,我和我的同事们偶然发现,在高海拔的川藏交界地区,有一所孤儿学校,80个事实孤儿不但失去监护人,还缺吃少穿。我们以腾讯志愿者的身份于是,在内外网一起发起了“为了80个藏区孤儿”的公益项目。

腾讯志愿者为藏区孩子发糖果

在那一年冬天到来之前,我们在腾讯志愿者、腾讯员工和腾讯网友的支持下,帮助藏区的小朋友凑齐了过冬的粮食和蔬菜。印象很深的是当年还没有便捷的移动端微信支付,我们用的支付工具是pc端的财付通。
 
后来在整理数据明细和分配资源的时候,志愿者们吃惊地发现,小马哥和总办的几位老板都都隐藏在密密麻麻的捐赠名单中——他们每个人都为我们的项目捐了一笔钱。后面很多年里,我们的志愿者项目常常收到类似的捐赠。才明白原来老板们日常浏览公司内网论坛,只要看到公益类的项目就会捐。
 
那一年的年底,我们把项目剪了一个短片,参评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奖评选。当时几百个业务线参与了评奖。最后我们的志愿者项目获得了金奖。评委会的评语是,“虽然小,但是有温度。”
 
02
温情公益还是理性公益?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疫情带来了人类史上史诗级的灾难。疫情最难的日子,在新闻里看到很多像腾讯这样的社会企业为武汉捐钱捐物。口罩脱销,腾讯海外采购团队用专机运回了口罩。
 
武汉的“方舱医院”是中国战疫成功的符号之一。9月3日, 2020年“99公益日启动仪式”选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原址)正式举行。仪式上宣布腾讯公益将继续投入2.9999亿元的项目配捐和1亿元非定向配捐,与公益组织、上爱心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持续致力于公益事业。

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里第一家在民政部注册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的公司,每年都会将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用于公益。流程是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将公益预算捐给腾讯基金会,腾讯基金会再通过鼓励和扶持有资质的公益组织,通过既出产品平台又出资源的方式,和有专业能力的公益组织一起,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向前发展。
 
在公益领域,关于“温情公益”还是“理性公益”的讨论一度热烈。人们日常在新闻媒体看到的公益求助项目,在所有需要帮助的项目里占比不到1%,被媒体资源覆盖到以后,常常能收获99%的关注。但是在那1%之外的没有被关注的99%的人群,才是更需要关注和帮助的群体所在。
 
为了照顾到每个群体的需求,腾讯一直在用科技的理性、通过去中心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平衡资源。腾讯公益平台上面的很多产品都折射了这家公司的价值观,比如推了很多年的“每月一捐”,就是通过输出产品解决方案,鼓励更多的用户从小事和习惯开始,持续关注需要帮助的群体。
 
公益是聚沙成塔也是众人拾柴。相对于让一个人捐助10000块钱,理性化的产品解决方案更鼓励让10000个人每个人捐1块钱。我注意到在腾讯公益的官方数据中,他们更强调捐赠人次,新增人群等关键产品数据。
 
过去5年间,在近万家公益机构、上千家企业、数亿网友的共同参与下,“99公益日”捐款人次从最初的 205 万增长4800万,扩大了近23倍;善款总额从最初的2.28 亿元增长到超过24.9亿元,提高了10倍多。
 
03
自媒体人能为公益做些什么?
国内的公益项目渴望流量。流量带来的公益转化,是他们公益类项目运营的核心资源之一。
 
目前我们公益项目的普遍现状是,大部分公益组织规模不大,所有人力常年聚焦在线下,线上品牌和渠道曝光不足。相对于他们在垂直公益领域呈现出令人尊敬的专业之外,各个公益组织的在线上清晰表达自己的传播能力参差不齐。

这也是各个公益组织的核心焦虑之一。因为这会导致他们在项目募款环节,因流量不足和缺乏信任导和导致转化有限,募不到或者募不够项目所需款项。运营上除了会严重影响到组织运转,还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对应的受助对象资源匮乏或得不到帮助。
 
自写公众号2年来,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微信公众平台的那句slogan“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
 
今年腾讯“99公益日”矩阵里,有来自自媒体“新面孔”的贡献。所有主动参与“99公益日自媒体合伙人计划”的公众号”,正在以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认领公益项目。近百个大号组成的“自媒体公益战队”,也在社交渠道发起99公益日的拉捐打榜。通过组建公益战队,线上直播、微信公众号、粉丝团、视频号等开展公益活动,做中国互联网公益的参与者、记录者,见证者和守门人。

朋友圈被公益项目刷屏
哪怕是再小的作者,只要有了一丁点可以影响别人的能力,就对他人、对社会有了属于作者的责任心。

作者和读者之间是有信任背书和情感链接的,这也是私域流量在公益项目中更容易传递信任的原因之一。当创作者将公益项目介绍给自己的读者,顺着小程序的无缝链接,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就能快捷地实现一键捐赠。
 
离职好几年了,但我还是腾讯志愿者。除了一直跟进当年感情深厚的老项目,也经常支持腾讯公益平台上不断出现的新项目。常常会收到腾讯公益平台的项目进度提醒:哪些支持过的项目有进展了,或者哪些项目完成结项了。有些公益项目周期长,很多人捐款支持过就忘了。但腾讯公益通过标准的线上产品,透明、完整的呈现了项目的情况。
 
热热闹闹的自媒体矩阵是今年“99公益日”的新面孔,他们将为公益传递信任和流量。这几天,已经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陆续看到各自媒体团队各显神通的公益海报了,每一个都忍不住想去支持一把。

从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支持和参与公益事业,形式升级了、变迁和多元了,但公益背后的使命和初心始终如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