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夜里,一则新闻令很多人觉得魔幻。
20日晚上11:30,西安外国语大学宿舍楼里,许许多多学生隔空呐喊。
喊的是要求解除封闭管理。
喊的是校园物价飞涨、热水供应不足、食堂饭菜难吃、快递丢了不管等问题。

这段“怒喊”的时间持续了半小时,从20日跨越到了21日。
所谓魔幻,魔幻在偌大的西安,早在半年前,就已经下调了疫情响应级别,我作为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人,随时可以去西安游玩。
新浪陕西已经在写“西安是国庆中线出行首选”了。

结果西安的某些学校,还封闭着学校不让学生外出。

这不一城两措、圈地自营吗?
也魔幻在,学生缺少和校方直接沟通的举措,在喊楼这件事上热搜之前,他们只能自娱自乐,每天在操场上跳广场舞。
从《卡路里》《无价之姐》,到《最炫民族风》,到最新的《酒醉的蝴蝶》。
这边学生百无聊赖,只能这样开心开心,那边“元气生活回来了”、“欢声笑语”的微博就马上上了热搜:

让一位大学生网友非常无奈:

“要是能出去,谁愿意跳广场舞啊?”

学生实在没办法想出来的无奈之举,被当成享受生活的证明。

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学校封闭管理,始于今年1月份,这在当时确实是很有效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病毒在大学的传播。

但问题是,这已经过去8个月了啊!

在这八个月里,疫情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学校还是用老办法应对新形势,以致于被网友笑语是当代的“孔乙己”。
讽刺的便是学校转移视线、逃避问题、无为而治。
封闭管理除了会导致买东西不方便,校内物价变高。更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生不解:
“这个病毒不叫大学生病毒,大学生本身不带病毒,也不会比其他人易感。”
也许他们会明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大学生比其他人好欺负。


02

在全国来说,这样的学校并不少。
有的学校政策非常严格,要求15分钟内完成校区之间的穿行,这点点时间里还算上了门禁处打卡的。
超时后,更是要被算作违纪。
现在稍微大一点的学院,步行二三十分钟都是正常。然而政策要求15分钟就需要穿行,
试想一下,路上遇到点事怎么办?这不为难人吗?
可怕的是仅仅一个“迟”就算作个人“违纪”。
有的高校,校园里可以不戴口罩,进食堂反而要求戴口罩了,反向操作,迷之逻辑。
黑龙江科技大学封闭管理下,有人还做起了打油诗:
风能进,雨能进,教师职工都能进。
猪能出,狗能出,唯独学生不能出。
诗里的话写得很激烈,又很应景,被许多学生引用到对自己学校政策的吐槽上。

因为国庆只放一天,学生不准拿外卖,老师可以的政策,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不公平。
于是,又有人模仿太宰治的文风感叹:“生而有肺,我很抱歉。”
老网抑云了,老大学生了。
所有的这些现象就导致——大学栅栏上“长”满了人。
学生们无奈自嘲:
我在校门这头,快递在那头——这算正常的。
我在这头吃饭,朋友在那头打电话——不仔细看,以为是当代“铁窗泪”。
还有隔着铁栅栏恋爱的热搜,宛若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翻版。
不~
没有冷冷冰雪,但一处栅栏就能掩没伊人的飘香。
很多的个人生活不便只能将就解决。
隔着铁栅栏理发,真的不是行为艺术,而是万般无奈下的仓促。
被剪发的女生约了几位Tony老师,都不来接单。终于有理发师来了,姑娘本想答谢他水果,可谁知他来了一句:
“你们留着吃吧,我们在外面随时能买到。”
栅栏是一个微妙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美好,里面的世界很无奈。
外面的人不想进来,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这不是围城,这是牢笼。
这样的“一刀切”、“简单化”的封闭管理始终没法回答这些问题:
电影院都开放了,为什么高校还要全封闭管理?
学校所在的市区都开放了,为什么高校还要全封闭管理?
校园内连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地方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生活了吗?
他们未曾想过:
一刀切管理反而增加了风险,内外自由走动的教职工更可能带来危险的病毒;
低风险地区校园内无需佩戴口罩,而校园只管封闭,忽视戴口罩,实际上戴口罩的作用大于封闭管理的作用,放松校内口罩佩戴更可能带来疫情;
减少了学生从外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遭受威胁。
想想上面的栅栏,想想上面透明的玻璃“铁窗泪”,封闭管理只会遭受这样的责难:
大学生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坐牢的。
典型的本末倒置,典型的懒政庸政。
因为学校只想在被发现感染病例时“无可奈何”地展示:
“对不起,我已经尽力了,但学生不听话能怎么办?”

03
当然,也不是所有学校都这样,事实上,解禁的学校正越来越多。
比如江西要求全面取消校园全封闭管理的消息,让很多人为之振奋。
南昌的高校们“解封”,使得夜市重回烟火气。
学生们也有了久违的笑颜,如此镜头和民生其实更应该让管理层看看,听一听。
因为唯有如此乐观和阳光的同学少年,才能风华正茂,才能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三天前的18日,郑州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宣布解封。
不少学生走出校门,高唱歌曲《好日子》庆祝。
颇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之境态。
越来越多的学校放开限制了,学生们沉重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
一旦,一个省有了一所解封,会带动起来一群学校解封。这是可喜之事。
而像山东大学这样的措施更值得广泛借鉴:
“如当日出校不出校区驻地城市,不需要辅导员审核,只需要抄送提醒辅导员。”
其实很多学校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推出了灵活有效的解封措施。
光“取消外出30分钟限制”就能博得学生的欢呼,节假日出行无需报备更是锦上添花。
学生们也知道好饭不怕晚。
这些措施引来了强烈的呼吁,许多学生希望自己的学校也能参照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19日晚,全国已有80余所高校解封。
虽说所有数量偏少数,但也在慢慢推开来,不得不推开来。
毕竟放眼现在的形势是这样的:
① 国内新冠肺炎基本结束,主要提防的恰恰是境外输入。
② 学校等公共场合只有解封了,才能让社会的经济、文化等生活回归正轨。
③ 更大的名校、更大的校园,比如清华北大等已经解封,部分地区的高校也在逐步推进解封。
④ 国内对疫情防控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机制,社区网格化管理应用到学校,就能精确掌握学生外出情况。所以技术已然到位,就差学校应用。
⑤ 最可悲的是,对在内的学生我重拳出击,对外来的人员我唯唯诺诺,反而疏忽了病毒由外传入内的可能。
实际上,敢于取消这些不必要、不合理的防控措施,需要有勇气、有担当,这才是科学理性防疫。
毕竟,懒政和一刀切简单,科学推进防疫难。
04.
几天前的18日,教育部就出面提醒:高校切忌“一刀切”、“简单化”的封闭管理!
但,但但,但但但,上文教育部发的只是“提醒函” 。
这并非红头文件。
什么意思呢?
各高校可能爱答不理,或者干脆老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才有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这档事)
再看,8月27日,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对部分高校一刀切“封闭管理”进行回应:
从校门管理的技术方案来讲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既不是封闭式管理,也不是不许出来,但是同时又要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而且我们也要求,高校师生应该是同样的要求。

教育部的态度很明确:①不是封闭式管理;②学生可以外出;③教师之类的教职工应和学生同等要求。
然而,近一个月的现实呢?至少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都被“一一击破”。
再往前推到8月16日,教育部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接受采访,回应关切。
教育部的态度那时候就清晰——应开尽开。
“把好校门关和封闭式管理是两个概念。”
然而,一个多月来哪些学校做到了应开尽开呢?他们恰恰都把“把好校门关”当做了“封闭式管理”。
因为这样操作最简单,最方便,看似最不会担责。
所以,教育部虽然提醒了,但仍然不是斩钉截铁的要求和命令。
高校可能还是玩自己那一套,那一套里面最简单的就是“一刀切”,最不需要负责。
然而现在的形势,放开比封闭更好。既然如此,何必不开放校园呢?
让学生在更自由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求职、做科研,让教职工也能更自由自在地从事工作。

死水才不会有活物。
如今校园里的每个人都缺一个广阔而大有可为的空间。
大可解除校园封禁,灵活运用政策,只要符合当地的防疫形势即可。
这才是长久之计。
说一千道一万,在这个时候更应该保障学生的权益。
他们是疫情期间很听话的人,也是解除封禁后受到不公待遇的人。
他们的呼声值得被听到。
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所更人性化的母校。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