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上个月我写过一篇“营销杂谈 | 8月辑”。
当时的想法,是想通过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提炼出一些营销感悟,再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十一假期如期而至,正好有时间,记录在9月的一些随想感悟。
 

01 奶茶,真是个好东西
 
突然意识到:奶茶,在今年已经被大众两次“刷屏”了。
一次是报复性消费的5升装奶茶,抱着心爱的小奶桶,开心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
另外一次,就是刚刚过去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搞得好像那天你要是没有喝上一杯奶茶,就在秋天活不下去了一样。
这应该就是我们营销人梦寐以求,要打造的“社交货币”效应吧。
不仅感叹奶茶真是个好东西!没有茶的严肃厚重,也没有包装饮料的随意轻浮,正好可以承载一些不痛不痒、又不好说出口的情感。
感觉应该要好好研究一下“奶茶”这个东西,说不定今年它还能再上一波刷屏。
 
02 寺庙的用户体验,做得很好
 
前段时间,报名参加了一个禅修主题的短途旅行。
就是住进一座安静的寺庙,然后会有寺庙里的师父给你安排为期两天的寺庙体验。
我从小对于佛教的认知,都有一种迷信的色彩。所以,起初我觉得这个体验也会有各种很迷信的东西。
但后来我发现,跟我想得真是很大的不一样。
我们来到寺庙后,有专门的人引导我们入住到客房。里面的布置就跟一些快捷酒店差不多,也有电视、WIFI、淋浴卫生间等等这些,只不过处在非常安静的地方,推开窗就是山。
后来安排了一系列非常让人放松,又可以体验佛教文化的环节。比如:
师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寺庙里供奉的各种佛和菩萨的故事;
放着禅修的音乐,开始打坐半个小时。打坐之前,师父嘱咐我们千万不要睡着,因为山里面的天气会很冷,当时听到这句话感觉莫名的搞笑。
晚上还安排看了一部佛教电影,叫做《一轮明月》,讲李叔同,就是那位唱“长亭外、古道边”的李叔同的一生,跟佛教怎么结缘的。
……
最后一天,是参观寺庙里的7层宝塔,登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师父大概是看出了大家都想去楼顶走廊拍照的心思,就主动打开了大门,告诉我们可以去拍照了。
期间,我们也可以跟里面的僧人师父面对面交流,问他们一些问题。
我当时问了一个我以为会有点冒犯的问题:“师傅,你们平时也用手机的嘛?都用些什么app啊?”没想到,师傅竟然很随和地回复了我:“我们也用手机,像是微博、微信、抖音这些,我们也都有安装,只是不常看。”我们当时都笑了。
两天的行程结束后,我也没有觉得自己被洗礼啊之类的感悟,但确实那两天的心是比较安静的。更多的收获,应该还是对于佛教、对于寺庙、对于僧人一些认知上进一步了解:他们,并不是像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样。

03 说服我们下单,有时候只需要一个降低罪恶感的理由
 
最近为了缓解压力,开启了疯狂购物模式。以前舍不得买的东西,都陆续加入了订单列表。
我发现,每次在犹豫要不要买一个觉得超出预期价格的东西的时候,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正当”的理由。
比如买耳机,是为了随时随地可以接听各种电话会议,工作好了,还怕挣不回这点钱?买音箱,是为了回到家可以听着舒服的音质放松,休息好了,才会有更好的状态!买扫地机器人,是为了可以每天看到干净的房间……
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要说服我们下单,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可以降低罪恶感的理由。这个理由可以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工作、为了良好的身心健康、为了家人……
 
04 双11 campaign,先盘清品牌可以offer什么
 
再讲讲,品牌如何策划一场双11蓄水期间的整合营销campaign。前段时间,给好几个品牌提了双11营销的案子。
结合赢面,我的看法是策划品牌双11营销端的核心,在于围绕货品、促销权益本身来讲故事,真正传递品牌双11的利益点。
而不是像常规campaign一样,脱离产品去泛泛地讲品牌主张或者炒作一些不相关的话题。
所以,首先得盘一盘,品牌这次双11在货品上,是否有新品,是否有IP联名货品等特色货品,如果没有,是不是有机会从营销端发力来做,因为从以往双11数据来看,新品绝对是消费者双11购买的主力。
如果不能在产品上做任何改变,还是要基于现有产品或者促销权益,去创作有场景感的故事,以此来告诉消费者为什么双11要来你的店铺。
 
完~
祝中秋、国庆快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