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年初也会定个小目标?前几年吧,我定的都是每周运动几次啥的。今年就不定了,因为。。。

每年都完不成。

最近真的好冷啊,就家里窝着,连我的App都看不下去了。。。

没去运动的第一天,Keep就告诉我:



虽然我只做到了上半句 – “饿了就吃”。

第三天。。。



哦,好的。

第五天。。。



哦,好的。

第七天。。。



。。。老子自己不去运动心里还没点ACD数么,早就很罪恶了,我谢谢你!

之后我就卸载了Keep,围笑。

这种骚扰用户的垃圾推送也不是很罕见了,不过有些App的推送我就有点看不懂了。。。

尤其是网易旗下产品,本来图标设计就很接近,(我就不说我经常打开云音乐然后在搜索框里查单词了,关键还能查到歌。。。)这文案也总感觉是相互走错片场,比如。。。

有道词典:其实我是网易云音乐


网易云音乐:其实我是网易新闻


网易云音乐:咦?其实我还可能是Keep


之后的画风就更奇怪了。。。

清晨,会给我送上早安:


(我特么想把那个“Dismiss”按钮改成“Diss”)

节假日会送来问候:

七夕。。。


圣诞。。。


过年。。。


哈哈哈哈哈?

喂,本来还挺能开得起玩笑的我,都有点笑不出来了。。。突然心疼自己充的听歌钱。。。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营销大火之后,貌似都觉得它家文案好?然后各路App就开始争相效仿。。。


额,so?

知乎,这推送内容你觉得ok?我觉得不行。。。


我下载医疗App,肯定是不舒服,这内容是有点不尊重用户了吧。。。


这些App有没有在好好开发推送通知啊。。。不仅没啥用,还略伤感情,大部分用户肯定禁止推送嘛。

其实呢,用心做的话,“推送通知”是可以让用户非常喜欢的呀!

下面就给大家来八一八硅谷小伙伴们打造推送通知的策略吧!

震惊!硅谷码农私生活首次曝光!


很多人都很好奇硅谷码农的日常吧?今天的福利来啦!。。独家放送。。我的典型一天。。。

早上9点,起床。刷牙的时候,我收到了一条推送:



哦,我每天早上都有听歌的习惯呢,这是潘多拉音乐App根据我听歌的口味,给我推荐周董呢!好滴,我点开通知,手机自动连上了家里的蓝牙音箱。伴随音乐,美好的一天开始啦~

经过一上午辛苦的写码,以及开(gou)会(xin)沟(dou)通(jiao),好累啊!打算出门买杯咖啡散散心。

当我走进星巴克的时候:“这么多人啊”! 在我感觉好烦的时候,收到了一条通知:



哇,真好!我顺势点开通知,用手机完成了点餐,免去排队,很快的拿到了我的抹茶星冰乐~

下午又假装写了会儿代码,在Diff*上评(si)论(bi)了几下,时间过的蛮快的。

【*Diff: 码农提交的新代码,在投入使用前,大家要在上面互怼。】

转眼快下班了呢,这时手机又收到了一条通知:



于是我点开了谷歌地图,看了下实时路况,真挺堵的。你可能不知道啊,硅谷这边每天早晚都固定有两次双向12车道的大型车展。于是,我打算等会再回去。(ok,结果更堵了。。。)

晚上终于到家啦,休息时间!我欢快地看起了最爱的。。。我爱我家?

这个时候,又收到了一条通知:



哇,这是我之前查出去玩的机票,价格终于降低了!我瞬间点开App完成了购买,省钱好开心!

买好机票, 又看了几集。。还珠格格?。。看到兴奋忘记了时间,这时又收到了一条通知:


嗯,这是fitbit根据我的情况推荐的睡觉时间。点开App,看了下运动统计之后,我就乖乖听话上床了~

真是美好的一天呀!!

回想下这一天,基本无视大部分通知的我,还是和5个推送展开了欢快的交互。所以,通知功能其实是可以打磨的很好的。

那这些对用户友好的推送有什么共同点呢?

答案就是:对我有用。

“对我”:指它是对我个性化生成的。利用我的时间信息,听歌偏好,地理位置,订票记录甚至健康信息,App们为我生成了一条条独一无二的推送。

“有用”:是指这些通知都满足了我明确的需求,比如听音乐,消费,导航和健康监控。

那为啥这类通知能在茫茫知海中得到注意呢?

答案就是著名的心理学“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 在一个嘈杂的趴体中,音乐声,交谈声此起彼伏。可无论环境怎样吵,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你还是会注意到!这是人的大脑构造决定的:人对与自己有关的刺激,能立即引起注意。

那这样做推送通知,真的有效么?

据Leanplum对美国推送通知的大数据统计结果:



对同样约为1亿条的推送量:


“非个性化+群发”:仅有1%的通知打开率。

“个性化 + 点发”:获得高达8%的打开率,整整提升了8倍!

说回网易云音乐,如果真的特别想继续玩黑色幽默,完全可以根据用户习惯,个性化生成通知嘛。比如:“你这么爱听英文歌,英语一定还很不好吧,六级过了吗?”  没准App的打(shan)开(chu)率会进一步提高呢~

一个好的推送,不仅质量有要求,数量也有要求。

心理学的“阈值理论”指出:人对同一种刺激的兴奋程度,会随着刺激频率增加而降低。也就是:喜新厌旧。(怪不得我总劈腿呢。。。)

据Localytics的调查:



通知打开率随着每周发布通知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当每周只发一条通知时,打开率高达12%,而发布10条时,会跌一半。

那么,发送多少次算是ok呢?

据今年1月10号刚刚发布的,最新全美移动端推送调查显示:

如果每周发布2-5条推送通知,那大部分用户会把你App的推送功能禁止



如果每周发布达到6-10条,那大部分用户将会直接把你的App。。卸载。


但如果只发一条,90%以上的人都可以忍,不删除也不会禁止推送。

因此,每周发布一条通知是最佳的策略!(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这个号每周只发布一次更新了吧~ 好吧,其实还是因为我懒)

再说回网易,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反面典型。。。我是不是给网易新闻点脸了。。。



题外话:上面两个统计图,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发现:相比两年前的2015年,现在大家对推送的容忍度都普遍提升了!看来小伙伴们在各种App的狂轰乱炸下逐渐弃疗了是么。。。

更进一步


根据行为设计学,“移动端推送”十分特别,这是目前人类可以广泛利用的,最佳时效性人机交互渠道,没有之一。

但又由于用户的敏感性,是绝对不该采取滥发策略的,否则价值就会被白白浪费,好可惜呀。。。

上面例子里提到的App,都有搭建专门的智能通知系统,不仅会分析用户行为个性化生成通知,还可以预测用户对通知的敏感度,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合适的数量发送给最需要的用户,以保证满意度和效果之间的完美平衡。

好的推送通知,“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也可以在你不需要的时候绝不打扰。”

互动问题


如果你是苹果公司,想促销新款iPad,你有两种方案:

增加购买意愿:发送通知给800万对新iPad还不了解的人,打开通知后是酷炫的介绍视频。

简化购买流程:发送通知给35万已经对新iPad种草的人,打开通知之后是一个购买链接。

你应该选哪个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作者:Han

来源:涵的硅谷成长笔记(ID:HanGrowth)
本文为作者授权微推客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