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响的流量引擎完全是做内容,之前做过小几十万的投放,虽然自己本身的 leads 收集情况简直爆炸,但是对于 1699 的基础业务线几乎完全没有转化,转化来的会员客户也会觉得自己好像不属于这个圈子的。

我们群响发展到 1.5 年之后,逐渐定位清晰,变成了一个新电商的社区圈子。

我尽量不希望用「社群」来描述这个茶馆,因为社群这个词儿好像就意味着他是小众的,最多只有 500 人在一个微信群里聊来聊去。

但是事实上我们目前已经有 7000 个会员,有超过 15 个微信群在运营,每周也有 2 场差不多 1500 人参加的单场线上活动,每个双月还有 3000 人的行业大会,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微信群了。

他是一个垂直社区,只不过不是以 DAU 为核心,而是以商业收入为核心;

客户价值上也不是以社交为初步目的,社交只是一个手段,真实的可能是获取资源、促进合作,以及各种各样的交易。

这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而且流量模型也巨简单,核心的前置流量居然是用刘思毅的 IP 作为微信的流量池进行承接,本质上是一个内容驱动、运营驱动的小公司。

于是我长期在思考一个问题 ——

内容型的公司如何变大?

这里向读者分享我的一些观点:

一、

做内容原来是一个如此私密的事儿,这是最难复制的。

复制出来的生产线出来的业务主体,本质是一个流量饼干,因为内容的批量化流程吸引了一些批量化的流量;

当内容的 IP 变换的时候,你吸引的订阅用户的商业价值陡降,这也许是人类在未来全机器时代能够留下的最后珍藏。

属于人类的微光,就是独一无二的创造能力,以及因为创造能力附着在于此的读者和创作者之间的羁绊、联动和信任,以及由此而来的商业价值。

然而很讽刺的是,过去几年的投资人总会催熟内容 IP 强行变大变强,在我看来,本来就是一种南辕北辙,

IP 的恒久力量在于长期共存下的信任增强,而不在于单位时间内的资本价值杠杆。

这是不对的。

二、

当然从商业化公司的角度来讲,要在短期之内变大变强,IP 真的只能解决一个小而美的冷启动问题。

规模化就是残酷的工业化。

我终于想通了这一点,作为 CEO,你可以选择一边,而不是政治正确地扑向短期的工业化和规模化。

这是每一个做内容的 CEO 要去选择的。

十点读书这样的媒体号不需要选择,因为他不是内容原创 IP 为核心的。

他本质上是一个新媒体时代的剪辑杂志,乘风破浪斩获那么多粉丝的原因是因为他第一个在微信公众号上做类似青年文摘一样的事情。

而之后,在微信公众号上做更多类似的杂志定位多样化的公号,也是 work 的。

whatyouneed 是什么?

是年轻人的读者啊。女性的也有、中年男性的也有,都有类似刊物一样的公众号出来。

但是无论是不是 IP,当他的流量结构就是因为内容而来的时候,CEO 面临的挑战就是,

到底是抛弃这个底盘,重新开疆拓土,选择一个供应链,成就一个产业的互联网公司,还是说就是用内容杠杆来的流量底盘,来做更多的收入。

前者是艰难的,且不确定的;

后者有一点是确定的,是团队的技能点是无比适合的,现金流是无比好的,当然,还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未来的上限是低的。

其实基于后者,十点读书做电商、做线下、做线上知识付费,都是对的。

都是商业化上的更多极致转化了,但是从资本化的角度来讲,在固定的可预期的流量大盘上,做商业化,是没有想象力的。

这是做内容的 CEO 的困惑和挑战吧。

别说要勇于舍弃,勇于创新,这是不现实的,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三、

顺带着的,媒体 IPO 就是一个**伪命题啊卧槽。

因为媒体太赚钱了,但是也太难做更大的增长了,这是一个上限非常明确,下限也非常高的事情,要做更大的业务线作为一种强行的增量,才能完成资本化。

有股东包袱,有上市梦想,所以要不断完成时代给予的新增量。

36kr 之前做过的众创空间、VC、股权众筹、FA、知识付费,但是兜兜转转,完成自己财报的大头的,还是非常非常传统的媒体业务。

拿住爸爸,就拿住了一切,占住了行业地位,就占住了一切。

黑马这样的 10 年媒体,跑出了一条非常赞的商学院之路,也在 10 年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之上,值得学习的媒体 + 教育之路。

我觉得群响的未来商业模式是什么呢?

还在想,但是好像也无比清晰,而且没有任何新鲜事儿,下次有机会更新一下。

以上。

仍然与我的 CEO 读者共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