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动笔写总结的时候,天气都很冷。有时候,冬天比人还冷漠。
2020年注定会在我们身上留下永久的印记,我们从恐惧到愤怒,在愤怒中彷徨,再到众志成城,击退疫情,历史由我们每一个见证者上演着。
我想,这就是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在为过去的失去烦恼,为别人的拥有而焦虑,也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到恐惧。
十五年前,南方周末的新年致辞《站在民意的泥土上》写下这样一段话:“纪念那些在价值观多元的年代里保持了学术品格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光彩不在于提出洞见,而在于留恋真理。纪念那些为公共利益而奔忙的组织和个人,每当在夜色中默默奔走,他们的光荣之路就是中国的大街小巷。”
寻找真理,永无止境。
读书,见缝插针
7月入职快手之后,真的非常非常忙了,像回到几年前在创业公司的感觉,加上MBA的课程,基本上是连续12天休息1天。只能见缝插针地读一些书,一共18本。
有4篇还不错的笔记:
读书笔记 |《俞军产品方法论》,系统地梳理了对用户成本与收益、交易成本与效率的理解。得到了俞军老师的知乎推荐,还加到了微信,感到非常幸运。
对于用户,大家有不同的理解,通常的理解是用户即自然人。以微信为例,一般的统计报告可能显示其“用户”为11亿,如果把微信的其他功能(支付、公众号、小程序、朋友圈、群等)都删掉,只留下通讯功能,它的用户数可能还是11亿,但它的商业估值可能就从2000亿美元变成了200亿美元。
这种将用户定义为自然人的做法,显然在大型互联网产品上并不适用。
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读书笔记 |《公正》,给我的启发是:道德反思更需要去与社会沟通,和我们的朋友、同胞面对面,需要公共的努力。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内省而得出公正的意义以及最佳的生活方式。
**理论充分体现了罗尔斯的正义观。即:大力发展市场力量,保障个体天赋的充分发挥;坚持发展教育,提供机会相对均等的竞争通道;通过扶贫战略、转移支付、产业政策等方式,保障那些资源禀赋较差的人、组织的权益。
读书笔记 |《影响力》,影响力的策略构成分为两类:“信息影响、沟通影响”。「信息影响」由权力、成就、稀缺、人设组成,是个人影响力规模化的重要基础。而我们却通常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在「沟通影响」上,忽略了「信息影响」的重要性。

读书笔记 |《光环效应》,面对那些成功的企业:
  • 媒体有时会赞扬它们拥有坚定的战略定力,聚焦核心业务不动摇,获得了成功;

  • 有时则赞扬它们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发展了业务的第二曲线,将公司带到了更高的台阶。

但实践证明,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所有的竞争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输入大量的细节
我做的调查以这次为最大规模。我过去做过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永新、宁冈七个有系统的调查,湖南那五个是大革命时代(一九二七年一月)做的,永新、宁冈两个是井冈山时代(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做的…
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
**,《寻乌调查》
除此之外,也摘录、延伸了一些观点:
《学会提问》摘录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它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 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

  • 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 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Richard Paul教授对弱势批判性思维(weak-sense criticalthinking)和强势批判性思维(strong-sense critical thinking)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批判性思维这两个对立的用途。
  •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

  • 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断言和信念加以评估。

《硅谷增长黑客笔记》观点
增长的理念并不复杂,但在业务实践中会考验基础设施的能力(比如:测试人群的选择)和试错的容忍度,不论是交互型的AB测试还是推荐策略实验,本质都是提升一类场景下用户的决策效率,提高业务路径的流畅性(比如:订阅会员、添加好友、点击广告……)。
《竞争战略》观点
从个人的角度看竞争战略,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集中战略分别是「认知与信息优势」、「Context specific knowledge」、「优先级选择」。一般来说:
  • 认知与信息优势决定了选择的能力;

  • Context specific knowledge则是专业、技术能力,决定了竞争的门槛。例:在二手车交易中,专业的检车能力是交易平台(瓜子)能够做起来的重要前提。

  • 优先级选择决定了时间与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

写字,交个朋友
罗永浩老师直播交朋友是为了还债,我写这个号纯粹就是为了交朋友。
感谢3515位关注我的朋友,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希望文字成为我们建立长期友谊的桥梁。

2019年阅读TOP1的《香港是一面镜子》,阅读量只有817。到了2020年,这个小破号的阅读量提升了很多:
TOP1:《流量的时代变迁》(阅读量3502)
TOP2:《万字长文 | 史上最全的付费会员体系分析》(阅读量3364)
TOP3:《「光环效应」,另一种乌合之众》(阅读量3145)
希望明年能突破单篇1W+吧。
也上了两次36KR,分别是我这4年TO B业务运营和团队管理的思考总结:
《如何打造高绩效的团队?》
管理也是交付用户价值的过程,搞清楚用户是谁,用户价值是什么,如何在预算线约束的情况下交付更多的用户价值,是管理者作为“产品经理”要去思考的关键问题。
《如何做好TO B产品?》
TO B产品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服务,可以分为两个维度来看,
  • 面向客户(外部),业务需要交付“用户视角的产品与服务”,即:“用户会使用什么软件,体验什么样的服务流程,最终支付多少钱。”产品解决方案要满足需求、服务好、价格合理。

  • 面向组织(内部),产品解决方案是由基础的职能分工(业务运营、业务产品)与多个项目共同构建的,所有的人力资源、财务预算配置,都需要以“保障面对客户视角的服务、体验不断改善”为核心目标。

贝索斯说:“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我的感受是:“除了坚持,更重要的是「精进」,持续地自省、想办法提升,坚持才会更有意义。”
战略思维、战略方向与战略定力同样重要。
商业化,新的挑战
今年7月加入快手,从一个TO B的业务运营转到短视频赛道的销售运营,其实挑战还蛮大的。因为商业化、广告、短视频、销管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
经过半年的不断探索和深入,了解也越来越透彻了,写了5.5万字的相关方访谈纪要,尽量逐字去记录,却仍缺乏深刻的业务洞察。
加上MBA的课业压力比较大,导致精力经常在极限的边缘分配,见了很多凌晨4点的北京,但整体工作的结果、交付还是比较差。对于我这种万事都想做第一的人,这半年是很痛苦的。
除了Context specific knowledge不足,更关键的一点,是原来在创业公司给自己留下了很强烈的Top-Down思维、短链思维、闭环思维,体现在我整体的和合作性、跨团队的沟通能力都有比较明显的短板。11月找了几位好友咨询对我的改善建议,分别有:
  • 学会去整合资源

  • 有收有放地去做事,尝试更加聚焦

  • 自信一点

每次尝试从别人的视角去审视自己,总能有很多新的发现,是自我迭代的最佳机会。
就像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说的那样,保持资本主义引擎运作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新顾客、新产品、新的生产或运输方式、新市场、企业创造的新行业组织方式。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勇于创新、坚持自我迭代,追求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地持续发展。

很感谢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位同事、朋友。来北京后吃过最好吃的一顿烧烤,就是团建的时候同事烤的。
也恭喜老东家年底又拿了17亿美金的融资,肉眼可见各位老板们离财务自由越来越近了,期待上市后蹭饭。
MBA,与有趣的灵魂同行
MBA的体验,我在《关于MBA的体验与反思》中有详细的分享。不仅是结交到了很多朋友,也提升了应对复杂生活的能力。
和腾讯、京东、NBA的4位同学一起参加了第16届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案例大赛,拿了二等奖。这个过程对我有三个很大的启示:

① 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想要成为第一,没有深度的思考和调研、追求极致的投入和决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② 在既定的目标下,匹配对应的资源,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应对,就能获得比较好的结果。比如:相信专家、聚焦核心、架构清晰等等。

③ 战略的执行一定要与目标相匹配。

根据Resource-based view的观点,想要持续获得竞争优势,需要拥有独特的资源与能力,这些要素应该是:
  • 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以及不可替代的。

站在个人竞争的维度,「多元的视角与观念」、「优质的人际扩张」都一定程度满足上述4个条件,也是MBA学习帮我积累的独特资源。
通过重回课堂的方式,让自己短暂地停下来,重新审视未来的职业路径与发展方向,是2020年的最佳的选择。
旅行日记,我们终会老去
国庆去了青甘大环线,6天2667KM,和大学室友相识十年的纪念旅行。
印象最深的是10月2号下午6点开车到双塔湖,距离太阳落山只剩1个小时,由于这是攻略上少有的景点,整片湖就只有我们一个车。四个人在广阔的的荒漠上奔跑、奔跑,非常开心,人真的很奇怪,有时候开心很容易,有时候却很难。
遗憾,夕阳只有1个小时就落下了;我想人生大多数的遗憾都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回首过往的十年,我们遇到过太多想要来设置我们生活的人,他们咄咄逼人、气势如虹。但我们最终选择了去做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在「坚持自我」与「承担责任」的矛盾中成长。
旅行接近尾声,行驶在G315的国道上,我突然问室友:“再过十年我们都快40岁了,还会像现在这样执着于「成功」吗?”
我们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也许我们注定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不管未来怎样,希望我们的「少年稚气」永不褪去。
新年寄语,写给我所看见的世界
又一次站在这个辞旧迎新的窗口,我想祝贺你新年快乐,祝福你有好的运气,也祝福你得到鼓舞,相信自己的似锦前程。
作为一个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我们这代人总是向阳而行,祖国日益繁荣昌盛,时代也没有给过我们太大的挫折,这是我们和父母那一辈最大的区别。
很多年前,大家都在担心,会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垮掉。但恰恰相反,那些年轻的奋斗者日以继夜、前赴后继,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的社会之中。
不同于亚当斯密的预言,除了私利的驱使,家国情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这种身份的认同感支撑着我们超越世俗利益的约束,去面对那些最极端的困难。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希望我们共同纪念那些那些勇于“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人。
历史再一次证明,当大部分人想要获得更多自由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人牺牲。过去,他们是“革命烈士”、“失独家庭”、“下岗工人”。今天,他们是“抗疫烈士”、“遇难同胞”。他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真实的“我”,却又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同胞之情,历史铭记,感谢你们。
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我还会继续做好嫦娥同学的摄影师,带她去世界更多的地方。
全文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