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古老湿的第98篇原创

微信更新到 8.0 了,我也越来越不喜欢它了。

一个长年累月的自称「简单单纯」的 app,在一些基本功能上做不好:

例如,文件传输限制 200M 大小(这还是从 100M 升级上来的)。在一个 5G 无线网络速度已经能达到 100MB/s 下载速度的时代,我是梦回 2000 年了吗?

例如,语音消息没有进度条,听一段 60 秒的语音如果不能一次性听完、听清楚,那么你必须一遍一遍的反复从头重听。我小时候听磁带都没这么费劲好吗?

(就问你怕不怕?)

例如,微信聊天记录的同步非常诡异,如果你有多个不同设备,那么基本上除了手机上以外,其他设备都不太可能保留一个真正「完整」的聊天记录,总会缺胳膊少腿。

……

更新到 8.0 以后,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并没有。

这么一个大版本更新,在用户层面只是增加了一些细枝末节的小功能,例如增加了带动画的表情、增加了用户状态、改变了原来的阅读浮窗等等。且不说这些小功能到底是多少人的刚需,单说上文提到的那些摆在明面上的那些实实在在影响到所有用户的地方,这么多年来却毫无进展,就非常令人难以忍受。

一个产品,不在明显有缺陷的基本功能上精进,反而加进来越来越多的看似炫酷实则无用的功能,我实在无法称之为「简单纯粹」。

然而受困于微信对社交关系的垄断,我又不得不使用这个并不好用的「国民 app」。我的社交圈都在这里,我的公众号也在这里,切换的代价过大,以至于我作为普通用户其实没法做出「不喜欢就不用」的选择。这个「切换成本」就是微信最大的「护城河」和优势,而不是产品做的多好。

每次看到有人吹捧张小龙是顶尖产品经理,我就不由得苦笑,这么优秀的产品经理,都没能解决语音进度条、大文件传输、聊天记录同步之类早已被同行解决过无数次的问题。微信到底是有多少需求的优先级排在这些最基础的用户体验之前啊?

(这种够文艺但让人看不懂的话,我很想建议一下张小龙,能否改成 change log 让我知道微信到底改了啥 ?所以「我看见你看见的」这句话被人解释为「微信偷窥隐私」,真不能怪用户误解,是你先有话不好好说的啊。)

腾讯在财报、微信公开课上会公布微信的用户数等数据,但有一个数据是从来没公开过的——每日用户使用时长。张小龙的说法是,他认为娱乐性的产品才需要关注这个指标,例如抖音快手,而微信并不以此为关键指标。

虽然微信官方不公开「每日用户使用时长」这个数据,但市面上的普遍观点是:在最近 2 年中,微信的用户使用时长正在快速下滑。

(头条快手共增长了6.2%,腾讯一家就减少了4.1%)

根据 QuestMobile 2020 秋季用户时长统计,唯一获得正面增长的两个巨头是头条和快手,对应了短视频领域的鏖战正酣的抖音与快手。而腾讯系的 app 时长从 45% 大降到 40.9%,丢掉了 4.1% 的用户时长份额。考虑到腾讯系产品中,拥有最大用户时长的产品就是微信,微信必然已经受到了短视频 app 的极大冲击。

影响有多大呢?我给大家讲讲一个公众号行业的小细节。

作为公众号平台上的一个小作者,我印象深刻的记得,大概 3 年前,很多公众号大号(尤其是情感类和都市类大号)曾经一度流行在半夜 00:00 推送,而在此之前的推送高峰则是早上 8:30。为什么要在半夜推送?因为 00:00 是很多人的「睡前时间」,在这个时间推送,可以刚好赶上大量用户的「睡前时间」,成为人们躺在床上阅读的最后一篇文章,辅以煽情的标题,打开率奇高。

但从前这些习惯「睡前阅读」的用户,现在睡前在做什么呢?刷抖音。现在还在玩「睡前推送」的公众号,已经越来越少了,根本原因是人们睡前不再读文章了。

即便没有严格的统计数据,我们也能从身边人的行为中窥探到人们注意力的转移路径——从图文,转向视频;从微信,转向抖音快手。

在视频崛起的这两年,微信当然没闲着。最开始是订阅号的排序规则改来改去,然后朋友圈开始各种调整,又在微视重启并第二次失败后上线短视频和直播模块。以往微信的更新以「稳健」著称,而现在即便张小龙一边主动将微信「娱乐化」、一边以「娱乐产品才注重用户时长」为借口搪塞微信的颓势,我都没法将微信这两年的剧变称之为「稳健」。

这侧面证实了一个现实——微信慌了。

当一个功能不怎么好用的 app,开始亦步亦趋的模仿起竞争对手时,我们都知道后面的剧本是什么:巨头总会衰落,武林盟主也将易位,一如 2013年的微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活着当然能活下去,但江湖地位一去不复还。

我对微信的「不喜欢」,除了源于微信基础功能上的「残疾」,还有一些是我对个人来说很不方便的地方:

例如,同一部手机上两个微信号之间的切换,时常会出现消息提醒错误。例如你从 A 账号切换到 B 账号,很可能 B 账号提示你有 1 个未读消息、你却死都找不到,最后发现这其实是刚才 A 账号的未读提醒。这个极为明显的 Bug,直到最近几个版本才刚刚修复,不知道微信的工程师此前在忙什么。

例如,微信个人号至今没有一个公开好用的 api 系统,很多在其他聊天工具上可以轻易实现的自动化功能,在微信上都是「禁区」——你敢用那些程序员破解出来的微信接口,腾讯就敢封你账号。当然,不开放 api,也就意味着不需要审核和管理 api,腾讯向来不喜欢投资在人力运营上。这是我作为程序员的个人需求,对普通用户来说并非刚需。但「防止群控自动化骚扰用户」之类理由说破了天,也只能糊弄小白用户、糊弄不了内行,毕竟开放 api 已经是现在即时通讯工具的标配,api 被滥用只能说明平台在权限管理上的失败和无能,并非 api 本身不能做。

微信懒得去做 debug 和 个人号 api,我只能理解为傲慢。手上有 10 亿用户的时候,一两个小 bug 历时多年不改,可能也影响不大。但既然如此,就不要再自称「稳健」了,毕竟任何一个有 bug 却不改的产品,都和「稳健」两个字毫无关系。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大概是对本文所提到的各种微信「半成品功能」的唯一解释了。

目前,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我已经在尽最大的力量推荐大家使用其他更好的产品,尽管这些产品各自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都在小步快跑的完善基础功能、将产品做得简单易用、投入更多的资源解决更实在的事情,而不是弄两个爆竹烟花特效哄哄孩子。在可见的未来,我也不指望微信能有什么脱胎换骨的变化,无非就是继续变得和竞争对手们无限雷同罢了。

该换掉微信了,真的,是时候了。


#这是最硬核的科技财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