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给这位平凡又伟大的妇女”。
弹幕都在刷:
喜剧有悲剧的内核。
大年初一一定支持。
虽然是煽情,但笑点一个不少,和硬煽的完全不一样。
这些其实也都说明了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里面,对一部好的作品到底有多重要。
贾玲没有选择简单的把小品版本拉长成电影,而是对故事进行了很大胆的改编,乃至于电影看到最后我整个人都傻了,才意识到这不但是一部笑中带泪的科幻喜剧,原来还有悬疑的元素。
之前好几个看似不合理的细节,原来都是埋下的伏笔。
非常牛逼。
(以下涉及剧透,还没看过电影的朋友请绕道)
我最喜欢的一个笑点,来自贾玲的师傅冯巩。
冯巩老师虽然只出现了一个镜头,说了一个台词,甚至他都没出现在演职员表上:
那在种种气氛烘托下,他那张长长的脸突然出现在屏幕上,堆起满脸褶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出那句:
还是点燃了整个电影院。
除此之外,沈腾真不愧是我国喜剧演员中的瑰宝,电影中只要他一出现,我就想笑,出现多久笑多久。
他用极佳的肢体语言,向我们呈现出什么是能让所有人喜欢的喜剧。
而最戳我的地方,来自最后贾玲回忆母亲对自己好的种种时刻。
我发现最让人感动的,一般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电影能不能让你想到自己的生活。
比如之前看《我和我的家乡》,范伟当乡村老师那一段让我哭得鼻涕眼泪一大把,因为我真的支教过很长一段时间。
还有再之前,看皮克斯的《coco》,已经过百岁的太奶奶coco,已经快要忘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的时候,突然听到儿时自己的爸爸经常唱给自己的一首歌。
“remember me.”
\”remember me.\”
老人满是褶子的脸上逐渐洋溢起孩子一般的笑容,就像百年前,在床上牙牙学语,看着自己爸爸时一样。
也总让我想到我的奶奶。
《你好李焕英》也一样。
贾玲回忆起妈妈对她从小照顾的点点滴滴,我脑海中,父母把我从小拉扯大的种种情形也在脑海中像跑马灯一般划过。
贾玲把裤子穿破了,她妈给她补裤子,她嫌补丁不好看,于是她妈努力去学。
我想到我爸出差了没办法给家里做饭,我妈不会做饭,于是我们一起研究菜谱,在我爸的指导下终于烧出了好吃的糖醋排骨。
贾玲很胖,坐在李焕英自行车后座,她妈骑起来很吃力但还是努力在骑。
我想到小时候放学我妈骑车来接我,我嫌她自行车后座坐着硌得慌以及我妈车技不太好,所以总是拒绝…
总之没什么逻辑,也不一定是对应的关系,就是一点一滴的细节回忆在眼前闪过。闪着闪着眼眶就湿润了。
倒也不是我过得多惨,也不是有多伤心多感人的东西。纯粹是当时光从你眼前流过时,对比年轻的父母和现在的父母,想起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你自然而然会被触动。
也许,这就是真情实感的力量吧。
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渗透力,加上一种物是人非的恍惚感。
看完电影恍若隔世,然而珍重的人却又在身边。
于是多种滋味萦绕在心头,终究没说出那句:
“爸爸妈妈辛苦了”
03
说到底,这部电影讨论的内核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从贾玲自身故事出发。
她妈妈叫李焕英,是湖北襄阳的一个化工厂中的普通工人。
同样也是在化工厂,李焕英结识了贾玲爸爸,两人在一起后,1982年,生下了贾玲:


她已经没有办法了,但大部分人的父母还健在,还有办法。 子欲养而亲不待。 珍惜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吧,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去后悔。 那就来不及啦。
第二重内核,则是我们该如何理解我们的父母,如何与我们的父母达成和解。
对很多人来说,和父母的关系并不如我们回忆地那样美好。亲子之间互相不理解乃至反目为仇的故事,古皆有之。
人和人之间的仇恨,往往来自于不理解。人和人之间巨大的仇恨,则往往来自于不了解还必须离得很近。而父母和孩子,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那我们该如何理解我们的父母呢?
贾玲在电影中的做法,是去父母的过去中寻找答案。
认识**前,贾玲认为母亲是不幸的,认为母亲这一辈子都被自己拖累,自己从没做过一件让母亲开心的事情,所以她有责任让母亲改变命运,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但在穿越以及和母亲做上朋友之后,贾玲才发现自己虽然这么多年同母亲朝夕相处,却从没真的理解过母亲,想过母亲要的是什么。于是在影片的最后,终于明白母亲一生所追求之物的贾玲,和母亲以及她自己,达成了和解。
当然,穿越是戏剧化的处理,我们不可能达到。但我们可以通过其它一些方式,了解自己出生前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以一个相对平等的身份,去思考,父母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观察旁人、观察父母、观察我们自己,然后再和这个世界和解。
最后。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