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雀巢经典广告「味道好极了」首次出现在内地观众的电视荧幕上。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条广告似乎毫无说服力。但是要注意,这可是1988年,连「电视广告」这个东西本身都很新奇的年代。这条广告至少传达了3条信息:1.咖啡是什么:一种味道很香的饮料2.怎么喝:用咖啡粉+咖啡伴侣+糖进行冲泡,方便且有新意3.使用场景:用来招待客人,还特别洋气当时给人看完感觉就是:喝咖啡是一件特别时髦的事情。这正好切中了当时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让咖啡与白领这个身份进行了绑定。别看现在白领是苦逼职业,当年却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归属。我还记得我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二十年后的我」的作文,我同桌的姑娘写的就是20年后成为了都市女白领,还特骄傲地跟我炫耀。emmm…现在她算是如愿以偿了…顺带一提,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每天能吃泡面。当时负责雀巢在内地广告的,是智威汤逊亚太地区执行创意总监吴文芳。在他的回忆里,雀巢是一个非常难推进的项目。一方面咖啡的味道对内地消费者来说是陌生的,而且是苦涩的。因此让大众接受这样一个新的味道,必须有一个打动人的点。而「味道好极了」不仅是广告语,更是一句赞美。那时候的消费者可不像现在这么难糊弄,基本是广告说什么就信什么。电视里都说咖啡味道好极了,那我不得买来尝尝?所以如果我穿越回90年代,肯定要在电视上放「馆长帅呆了」。于是在90年代的雀巢广告里,就出现了大量以「主人请客人喝咖啡,客人赞叹味道好极了」为故事模板的广告。但无论故事如何替换,那句经典的「味道好极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变化。这句广告词有多成功?仅仅在上海市场,雀巢的咖啡销售量就猛增到500吨。我也是因为电视广告,对咖啡到底是什么味道产生了好奇,就悄悄把家里的一罐拆了尝尝味道。结果是又苦又酸,感觉比中药还难喝,一直到中学都不想再碰这玩意儿了。在广告上被雀巢占了先机的麦斯威尔反应很快,雀巢执行广告战略的第二年,麦斯威尔也推出了电视广告,主打定位是「美国最畅销的麦氏咖啡」,第一次在中国电视上喊出了那句「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著名slogan。这句口号可是来头不小。1908年,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到麦斯威额的创立地,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喝了一杯麦斯威尔的咖啡,热情地称赞道:「Good to the last drop!(喝到最后一滴都是香的)」。1920年,麦斯威尔创始人决定,把总统这句话作为麦斯威尔的广告语。此后数十年,这句广告语,以及老罗斯福喝咖啡的品牌故事,随着麦斯威尔的速溶咖啡风靡全球。其中文版本「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也算是文案界教科书级的翻译了。有意思的是,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载,你在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只有麦斯威尔自己在反复宣传。许多写咖啡史的人都怀疑,这个故事可能根本没有发生过。甚至「滴滴香浓」这句话都不是麦斯威尔的原创,而是1908年可口可乐的广告语。无论这是否是一场营销骗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都成为了广告史上的经典,也成为中国咖啡消费者对咖啡的初印象之一。
麦斯威尔针对中国消费不爱喝黑咖啡的属性,推出了加奶精加糖的速溶咖啡,并且推出原味咖啡、特浓咖啡、风味咖啡等一系列产品,希望用多样化的款式吸引消费者。这番操作效果也不错,麦斯威尔的销售额迅速提升了数千万元。但雀巢很快跟进产品,推出了经典的「雀巢1+2」,此外还推出了比麦斯威尔更多样化的产品。 麦斯威尔发现品类战打不赢,双方又打起了营销战。1997年,麦氏咖啡改名,成为了现在的麦斯威尔。后来又在央视打出广告,进一步强化「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概念。2001年,麦斯威尔干脆尝试复刻当年《走过咖啡屋》的奇迹,和苏永康合作了一首广告歌《意犹未尽》。说实话还挺好听的,但是奇迹之所以是奇迹,就在于它只能发生一次。相比之下,雀巢的营销就更与时俱进,90年代末,它放弃了经典的「味道好极了」,启动了新的slogan「好的开始」。slogan的更改,说明雀巢认识到,关于「咖啡是什么」的市场教育已经结束,接下来应该主打咖啡的功能性,也就是「提神」。配合新的slogan,雀巢分别找来当时还很火的女歌手顺子,以及现在还很火的大张伟老师,创作了《Open up》和《好开始》两首广告歌。你麦斯威尔不是想重新做我十年前做过的事情嘛,那尔要战便战咯。而且两首歌曲共用一套副歌旋律,也就是经典的「Open your eyes,Open your mind,Open your thought」。说实话,无论是传播度还是品牌的高级感上,雀巢都完胜麦斯威尔。 营销也压不住雀巢,麦斯威尔开始打价格战。随着咖啡饮用习惯进一步普及,咖啡从送礼越来越多变成自己喝。自己喝的东西当然会考虑成本,加上速溶咖啡也喝不出啥好坏区别,麦斯威尔的高品质咖啡策略完全无效,优势就从麦斯威尔转向了廉价的雀巢。麦斯威尔迫于市场压力,选择降价10%。此时雀巢已经很有底气了。谁还不是个家里有矿的大公司啊?打价格战谁怕谁啊?盒装咖啡我比你便宜4块;条装咖啡我买一条送一条;袋装咖啡你卖一块二,我卖1块。总之,只要是对应的产品,我就一定要比你便宜20%。双方在价格战上又一次陷入了胶着。但此时,本来占据优势的麦斯威尔不得不一次次主动出击,却始终居于被动,而下位者雀巢却站在了见招拆招的位置上。到这个阶段,我们再回头看,麦斯威尔如此频繁的出招,只能用一句话形容:战术上的勤奋,不足以弥补战略上的懒惰。麦斯威尔虽然率先进入中国市场,但我们会发现,关键的战略选择,营销上的创新,几乎都是由雀巢率先发起,麦斯威尔看到效果,才会马上跟进。广告战略如此,歌曲营销如此,经销商战略也是如此。麦斯威尔在老大的位置上待了十多年,可以说吃尽了红利。而因为中国咖啡市场太不成熟,雀巢所有的品牌营销,最后都成了品类营销,让麦斯威尔搭上了便车。但雀巢打头阵,麦斯威尔坐收渔利的日子不会永远持续,战略上的跟随者,迟早有一天会发现自己跟不上了。而积累了胜势的雀巢,此时只需要等待一个完胜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