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周三美股盘后,网约车巨头Uber公布了最新财报,营收、利润、用户增长等关键数据都取得了不错成绩。CEO Dara Khosrowshahi在声明中表示,虽然疫情仍为其业务带来了不少压力,但Uber的经营状况已经开始改善,业务数据也开始回升。
在超出预期的财报数据带动下,Uber股价盘后直线拉升6%。此外,在前一天刚公布财报的另一网约车平台Lyft,股价也有所回升。如今,更多的压力甩到了滴滴这边。
同是烧钱大户,同样曾跌至谷底,Uber如今已然涅槃重生,Lyft也在踏实进步。唯独滴滴,头顶上萦绕着信息安全保护、新业务举步维艰、股价市值腰斩等诸多乌云。
曾鲸吞Uber(中国)的滴滴,能从前者身上找到触底反弹的秘诀?
四季度财报瑕不掩瑜,Uber进入“多核驱动”时代
仔细翻看Uber四季度财报,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认为主要亮点可以概括为三点:总营收稳步增长,营收结构变得更加健康,以及创下历史新高的活跃用户数。
首先看一下整体营收状况。
数据显示,Uber四季度总营收为57.78亿美元,归母净利润8.92亿美元,每股摊薄净利润0.44美元,均超市场预期。在强劲的四季度业绩支撑下,Uber全年营收达到174.55亿美元,实现57%的同比增长。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和2020财年同期数据对比,还是和2021财年前三个季度对比,四季度营收、利润等各项数据都毫不逊色。
同比来看,Uber2020财年四季度营收31.65亿美元,2021年同期增幅为83%;去年四季度归母净利润为-9.68亿美元,今年成功扭亏为盈。环比来看,2021财年前三个季度Uber的总营收分别为29.03亿、39.30亿和48.00亿,同比2020年分别增长-11%、105%和72%,四季度营收创下年内新高。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一季度的营收之所以出现同比负增长,和北美、欧洲等Uber的主阵地爆发新一轮严重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封锁政策有很大关系。数据显示,过去四个季度,Uber来自北美地区(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的营收占比均接近七成。而从变化曲线来看,进入下半年Uber的业绩基本恢复稳定,营收、利润等各项数据也回归正常增长节奏。

其次,Uber的营收结构也变得更加合理——尤其是货运业务增长明显,有望将Uber从网约车+外卖的“双核驱动”时代,带入全新的“三核”时代。
数据显示,Uber四季度机动业务、快递业务和货运业务的营收分别为22.78亿、24.20亿和10.80亿美元,同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5%、78%和245%,货运业务的增长速度是最为惊人的。一年之前,Uber货运业务的营收才刚突破3亿美元,如今花了一年时间翻了两番,成绩绝对值得欣喜。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货运市场的大环境正在改善,跨境电商、数字货运渗透率的上升将为该市场带来更大增长空间。根据Technavio的报告,到2025年,美国国内货运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710亿美元,2021-2025年期间预计会保持近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根据美国数字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的报道,由于十分重视数字化建设和强调通过高科技手段降低人力成本,Uber货运业务的毛利率一直十分可观。目前,Uber货运已经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卡车配货中介商之一,若能保持当前的增长速度,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最后再来看一下用户增长的情况。
数据显示,Uber四季度月度活跃平台消费者为1.18亿,同比去年同期的9300万增长27%。从细分业务来看,Uber网约车和快递外卖用户的规模,依然比货运业务要大得多,且都保持着良好增长态势。根据财报数据,Uber四季度总出行次数为17.69亿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3%。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四季度前往机场的网约车订单量录得近200%的同比增长,环比三季度也有24%的增幅,占总订单比例达13%。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北美的跨境出行市场也在逐步复苏,疫情的影响逐渐消散,对Uber的预期业绩来说是一大利好。
当然,Uber的财报不是十全十美,槽点也相当明显。比如成本支出还在继续增长,从发展角度看,会对其实现长期正利润带来一定影响。数据显示,四季度Uber总支出为63.28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0.42亿美元。其中,营收成本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有余,是烧钱大户。
不过从财报公布后直线拉涨的股价来看,资本市场对于Uber四季度的成绩单十分认可。就现阶段而言,高企的成本可以说是瑕不掩瑜。
Uber的进步和逆袭,让大洋彼岸的滴滴变得更加尴尬。甚至可能有不少人会问:为什么滴滴不好好学学Uber,抄抄作业呢?
抄Uber作业的滴滴,为何学不到精髓?
事实上,回顾滴滴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抄Uber作业的情况并不罕见,只不过结果大多差强人意。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除了主营网约车业务之外,Uber的另外两大营收支柱——快递外卖及货运,滴滴也进行过相关尝试。
从时间线来看,Uber
2017年开始加大对货运市场的布局,主要通过旗下子公司Uber Freight进行运营;以Uber
Eats为运营主体的外卖业务则在2016年正式上线,随即进入高速增长。相对应地,滴滴分别在2017年和2020年上线外卖、同城货运业务,虽然算不上紧跟Uber步伐,但两大网约车巨头之间的联系还是相当紧密。
然而,这两项新业务对滴滴的营收贡献相当有限,甚至进一步加重了滴滴的成本压力。数据显示,光是2020年9月份,滴滴货运就投入了1亿资金补贴用户和司机,“首单减50”、“拉新打折”等网约车补贴大战中十分常见的获客手段重出江湖。然而,滴滴货运目前还在起量阶段,难以带来实质性收益。
除此之外,滴滴外卖如同昙花一现,早已在江湖上销声匿迹,去年年底冒头的新项目“嗷嗷吃饭”前景也尚未明朗。但在美团这个巨无霸的挤压下,滴滴外卖业务短时间内预计也不会有太大发展空间。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外卖业务打不过根基雄厚的美团很正常,但滴滴的新业务开发之路之所以全面落后于Uber,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观因素:没有打破思维局限,简单粗暴地复制网约车那一套运营方案,这种做法并不能适应新市场的需求。
正如前文所言,Uber在经营外卖和货运这两项业务时,都孵化了相对独立的子公司或团队负责具体运营事宜。
以货运为例,和Uber总部相比,Uber Freight更像是一家具备极高科技含量、数字化技术的数字货运管理企业,从诞生之初定位就很明确:通过技术进步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构筑护城河,走出和Uber网约车业务烧钱模式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有意思的是,2020年下半年,Uber Freight和滴滴货运都在资本市场迎来了一个关键突破:前者引入了私募股权投资集团Greenbriar的5亿美元投资,后者正式开始进行独立融资,并在不久后完成由淡马锡、IDG资本和CPE领投的15亿美元首轮融资。
但不同的是,两者对于所筹集资金的使用方式。滴滴货运的优先工作是扩张,在2021年初陆续进驻了北京、合肥、温州等11座城市。Uber Freight则对自身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把资金花在技术升级上,包括对数字化系统、简化派单流程的改造等。
实际上,从滴滴货运和Uber Freight选择的股东来看,两者迥异的发展战略就可见一斑。
成立于1999年的Greenbriar是美国知名私募基金,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投资全球物流运输及供应链企业,拥有广泛的行业资源以及和Uber
Freight高度契合的发展战略。滴滴货运背后的淡马锡和IDG等资管巨头,虽然资金实力毋庸置疑,但业绩增长、估值提升才是它们最看重的指标。
或者可以说,引入外部投资之后滴滴货运的命运就不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说滴滴真的有抄Uber作业的话,那还真的是没抄到精髓。
Uber模式并非“金标准”,成本控制决定网约车成败
然而,Uber的成功逆袭固然十分难得,但并不意味着Uber模式可以被其他网约车平台广泛复制——毕竟Uber能扭亏为盈不是全靠网约车,而且盈利状况并没有财报上的数字那么美好。
一方面,从利润的变化情况来看,Uber过去一年的表现起伏颇大,业务模式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完美。一季度,其净亏损降至1.08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29.36亿美元亏损额大幅收窄;二季度则录得11.4亿美元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但来到第三季度,Uber净亏损达到24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放大120%。
利润的起伏,有一个重要重要因素:投资收益。数据显示,2021财年四季度Uber的归母净利润中,14美元的税前净收益来自对Grab和Aurora股权投资重估相关的未实现收益。二季度的净利润中,滴滴上市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Uber网约车业务的主体地位变得愈发模糊,且盈利状况并不令人满意。2020年四季度,Uber Eats的营收占比尚且不足30%,货运业务还在爬坡,网约车业务还占据了超6成的营收。但在收购Postmate、完成资源整合之后,Uber外卖业务就一路狂奔,2021年后两个季度的营收均超过网约车业务。
在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Uber和受到各种不可抗力影响的滴滴之外,另一网约车平台Lyft的表现,或许是我们研究网约车市场发展状况时,一个更值得参考的蓝本。
和Uber、滴滴不一样,Lyft仍专注于网约车领域。在此前公布的2021财年年报显示,其全年营收为32亿美元,同比增长36%。然而,这个数字虽超过了分析师的预期,全年下来仍录得10亿美元的亏损。好在其四季度2.586亿的净亏损额已较去年同期的4.582亿大幅收窄,经调整后净利润也成功转正,录得3210万美元,去年同期则为-1.853亿美元。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疫情的爆发,当然在最近两年给网约车平台带来了意外冲击。但从长期发展角度看,只要仔细分析Lyft的支出结构就可以发现,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才是网约车行业最大的命门。
从财报披露的数据来看,Lyft和Uber目前都面临司机紧缺的情况,进一步推高了用人成本。去年三季度,Lyft活跃骑手收入达到45.63美元,创下历史新高。Lyft也为此付出了更多的激励奖金,单季度总成本同比增长近10%,突破10亿美元。
不止Lyft,如同前文所言,大力发展新业务的Uber同样感受到巨大的人力成本压力。在监管制度、资质审查收紧的情况下,在国内一家独大的滴滴恐怕也难逃同样的烦恼。
价值研究所就认为,无论是和Uber一样开拓第二增长点,还是像Lyft一样专注网约车市场,控制支出、降本增效,都是实现良性增长的关键。
至于具体的做法,无非抓住一条原则:削减不必要的业务开支或者砍掉过于烧钱的业务,把钱花在刀刃上,巩固主营业务的市场地位。
过去两年,Uber和Lyft就在成本控制上做得比滴滴更加决绝,也更加成功。比如一直被视为未来风口,现阶段却烧钱十分严重的自动驾驶业务,就遭到这两大巨头的甩卖。2020年底,Uber将其ATG业务部作价40亿美元,出售给自动驾驶公司Aurora
Innovation。Lyft则在去年上半年以5.5亿美元的价格,将其自动驾驶业务打包出售给丰田的子公司Woven Planet。
总而言之,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网约车无疑已经成为了市场刚需,地位无可取代,Uber、Lyft和滴滴也不用害怕失去生存空间。它们现在要做的,或许只是让自己活得更健康。
写在最后
众所周知,滴滴去年赴美上市就像是被资本“赶鸭子上架”,即便没有爆发信息安全争议,在上市前估值的不断下滑、华尔街分析师的普遍看衰,都已为滴滴的败局埋下伏笔。
但很多人可能已经忘记,滴滴最早、也最是最好的上市时机,正是在5年前收购Uber(中国)之时。
彼时,滴滴坐拥近九成市场份额,估值高达200亿美元,是媒体眼中最炙手可热的超级独角兽。然而,由于当时账上流动资金充足,且对估值有着更大的野心,程维和他的管理层主动放弃了这次上市机会。这之后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了。
时至今日,我们无法追问如果滴滴更早上市,或者抢先Uber一步进行多元化经营,两者的命运会不会发生逆转。但可以肯定的是,和5年前相比,这两个曾经如此接近的对手,已经拉开了很大差距。
据多方消息,已启动在纽交所退市流程的滴滴,有可能在今年内返港上市。对于滴滴来说,这或许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程维的野心也没有消失。
网约车的江湖从来不会平静,竞争从来没有停歇。新的故事,当然也值得我们期待。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