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增长与收入增长,几乎是每一家企业每天都在关注的课题,所以我暂时放下了「运营控」,全力来做目前的新品牌「增长侠」。
增长侠是做什么的?
增长侠,是一家致力于帮企业客户提供围绕增长为结果导向的战略咨询公司。
这句介绍虽然很精准,但还是有点官方,我稍微解释下,增长侠到底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增长侠,是战略咨询公司,虽然也会有新媒体传播、课程培训、对接增长服务,但我们不是新媒体公司、不是培训公司、不是运营外包公司,而是一家战略咨询公司。
为什么要以战略为核心呢?
在转型增长侠之前,我有做过不到1年的独立运营顾问,给一些企业提供运营增长的顾问服务,我会发现给他们提供的咨询建议,虽然当时看起来还行,但并没有持续稳定地给公司带来增长的效果,这让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我发现,实现企业的收入或用户增长,有通过「战术」与「战略」两种路径,我把这两种路径称为「战术式增长」与「战略型增长」。
是通过战术上创新与组合使用,比如使用新创意、新技术、新渠道、新形态、新流程等,优点是起效快,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创新成本高,却很容易被抄袭或借鉴,很快就会失去相对优势,要么持续创新,要么走向没落。
则是通过战略上的透彻思考与坚决执行,比如差异化优势、扬长避短、杠杆借力、协同效应、放弃非核心等,缺点是学会并做到的成本非常高,但优点更加明显,就是核心战略相对稳定,不需要在短时间里持续创新,关键是在「思考」和「执行」上做到极致。
过去我给客户做的咨询其实是「战术型增长」,在术的层面建议与创新,具体产品不同不一定有效,即使有效却很快失效,投入很多带来的结果并不理想。
而今天增长侠想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客户打造「战略式的增长」,从解决问题的最核心底层——战略入手,最大化最持久地解决增长的问题。
以增长为战略切口
作为一家战略咨询公司,为什么不叫「战略侠」,而要叫「增长侠」呢?
战略虽然很有价值很关键,但大多数CEO并不会认为自己公司的战略有问题,所以也不会主动寻找高手来帮自己解决战略问题,更不会花一大笔钱请人证明自己错了。
但当他直接面对用户增长和收入增长停滞的现实时,他会很焦急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团队内部无法突破,找一家能解决增长问题的服务公司,就成为很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就像很多生病的人一心想着要吃个神药尽快把病治好,但不会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够健康导致生病。
也许生活方式改变了,病也就消失了;如果生活方式不改,即使这次吃药症状消失,不久后还会再患。
要健康生活方式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普及健康知识的人大多清贫,卖治病神药的人却赚得盆满钵满,想想不卖药的百度,都能日赚过亿。
所以对于增长侠来说,选择以「增长为结果导向」,更容易让企业客户接受,也更有利于我们把正确的战略思维传播出去。
另外,我认为企业都是在追求增长的,「长期是否有持续增长」也是检验「战略是否有效」,一个很好的标准。
接着,给大家介绍一下增长侠的Slogan——打造对手都学不走的优势增长战略。
为什么要强调「对手学不走」?
战略只有在少数人甚至只有1个人掌握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相对优势,换句话说,那些大家都能简单想到或者简单做到的战略,一定不是好战略。
而增长侠要做的「战略式增长」中的「战略」,就是要追求「只有你能做到,而别人做不到」,这样才是最好的战略。
不仅能够起到持续、高价值的作用,而且不容易被抄袭,这样你就不用费尽心思想新的战略,而可以把所有资源投入到这个优势战略上做到极致。
就像海底捞的各种管理制度、激励方法、文化在网上都能搜到,店长也有被挖走,但还依然是「海底捞你学不会」,就是潜藏在这些表面的「战术」上,有基于自身文化价值观、创始团队独特的战略。
这种「对手学不走」的战略,也许会有点难,但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好战略.
一起来看看马老师怎么说:
千万不要听人讲那些空对空的战略,每一家公司的战略是不一样的,战略是绝不能复制的,能复制的都是复制品,不能复制的才叫战略。战略你就公布给世界,我要做这件事,这是我的使命,这是我的愿景,还有我的价值观,这些东西就放在桌子上。如果今天的电子商务腾讯拿去了、百度拿去了,照样做了一个出来,那肯定就是阿里巴巴做错了。战略是不可复制的,所有可以被复制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 ——马云
使命愿景价值观
企业是一家由人组成的组织,而持续让这个组织发展壮大的是使命、愿景、价值观。
以前我听到马云说价值观很重要,要和绩效一起进行考核的时候,我是很困惑的,价值观那么几句话有什么考核的,但最近深入思考选择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价值观的作用所在。
过去的十多天,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和梳理,到底什么是我坚信的价值观,到底什么样的使命愿景能驱动聪明的年轻人加入一起奋斗,最终定下了下面的这个版本:
使命 Mission
让全世界企业的增长少走弯路
愿景 Vision
成为 让员工和客户骄傲的智慧传播与践行者
价值观 Values
知行合一,极度透明
基于利己,实现利他
目光长远,不占便宜
拥抱批评,迭代成长
理性思考,集体共创
使命愿景价值观,不是挂在墙上好看的,而是真正相信并努力践行的,所以价值观非常重要,请允许我介绍一下。
▍使命:让全世界企业的增长少走弯路
见过了太多企业,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在了无效或短效的增长措施上,如果他们可以少走弯路,就可以避免浪费,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们能用自己体悟的智慧,去撬动比自己体量大很多倍的企业,让他们真正改变,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和有价值事情呀!
▍愿景:成为一家让员工和客户骄傲的智慧传播与践行者
作为一家战略咨询公司,要帮客户制定出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增长战略,必然需要吸引最聪明的顶尖人才加入。
要想留住这批人,仅靠高薪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很容易就在市场上拿到高薪。
如果我们能让公司的员工为公司所骄傲,为我们创造的智力成果和坚守的价值观所骄傲,让他们相信这里是发挥智慧才干最好的组织,这样我们就能有源源不断的顶级智慧人才加入。
让客户满意只是我们追求的基本底线,让客户因为我们的服务所骄傲,则是我们要追求的更高目标。
有的人因为身边人点醒了一下,出现了重大人生转折,并铭记和感怀一生。
有的企业在增长遇瓶颈时,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其力挽狂澜爆发增长,就很有可能让其因为被我们服务所骄傲。
这个愿景要实现并不容易,但想起来就有点小激动呢!
▍价值观:
我们所坚持的价值观,是我深深坚信的,并认为是这家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石。
未来我会专门写几篇文章详细解释,这些价值观是如何思考和践行的,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
经常说战略的人,比如一些经常指点BAT战略的自媒体作者,很容易被人说是在「空谈战略、隔岸观火、隔靴搔痒、不了解实际情况、站着说话不腰疼」。
为什么会这样?
战略,最忌讳的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说得好」和「做得到」之间的距离,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还远。
一个理论做不到,不一定代表这个理论方向错了,但一定代表这个理论研究得不够透彻。
如果我们发现「知」和「行」不一致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入木三分」地做「自我剖析」或「教练辅导」,最终让自己认可的都能逐一做到。
这就是坚持「知行合一」的巨大价值,尤其在世人普遍觉得战略咨询「不接地气」的现状下,坚持「知行合一」会成为我们的重要竞争优势。
比如,很多公司只是把价值观写出来挂墙上,我们会从上到下坚信,并践行给大家看,每次绩效考核的时候同步考核价值观,不符合价值观的立即淘汰。
给别人讲战略是需要案例的,而一位老师最好的案例,就是自己做到的案例。
因为人存在面子、不均衡利益,有很多公司内部会有很多猜疑和内耗,这将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花高薪请来的聪明人,应该把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
越早发现错误,错误带来的损失就越小。
为了将这一原则践行到极致,我们不仅会在公司内部极度透明,我们还将对外保持透明公开。
关于「极度透明」这一原则,我计划这样知行合一地践行:
建立一个知识星球「战略式增长践行与体悟」,在未来的一年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悟,「完整如实的、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让大家完整的看到我,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反思、如何执行、如何刻意练习、如何改变的。
当然「完整如实的、毫无保留」肯定会包括失败,我会「不要脸面」把自己的失败,逼自己入木三分地剖析与反思出来,并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让大家看到我的改进。
目前已经更新 18条主题 ,大约1.5万字。
除去这种碎片化分享,适合在公众号发的,也会逐步发到增长侠公众号上。
同时为了让更多铁杆粉丝有参与感和分享长期收益,我还建立了一个付费后有效期为50年的饭团「增长侠虚拟股东大会」。
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在其中主动汇报公司的重大变动与成败得失,包括但不限于:
– 公司的战略、制度重大变化
– 公司团队变化,来去了哪些人
– 公司重大决策、融资情况通报
– 公司月报、年报,汇报重要进展
– 公司可披露的业绩与成本报告
成为「虚拟股东」还有的权利有:
– 有些问题具有投票权
– 可对公司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
– 可对公司的经营进行质询与追问
– 公司部分资源有可能向虚拟股东开放共享
– 美股上市后的回报收益权
我愿意这样极度透明地公开,也是把「竞争对手都学不走」这个slogen执行到极致的一种体现。
极度透明有利于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偏,也会把我们的价值观,通过媒体传播的杠杠,更好地传播出去。
几乎所有的战略决策,都绕不开人这个因素。如果对人性的理解有偏差,那基于这个理解做出的决策也就不准确。
所以准确理解人性到底是善是恶,对于搞懂战略很有价值。
人的所有动机都是有利己倾向的,没有利己动机的人已经在自然选择中都被淘汰了。
人又是群居动物,会选择用利他的方式融入集体,但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利己。
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利他行为,都是一种格局更大的利己。
「基于利己,实现利他」是我认真理性思考后得出的原则,会影响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判断。
所以我们不可能一味要求别人奉献、吃亏、耐劳、奋斗,却不去满足对方利己的需求。
而应该充分尊重个体利己的动机,用更大的格局共同实现彼此利己的需求。
这一条是基于上一条认知,得出的一个更具体的原则。
基于人性利己,我们鼓励用更长远的目光思考问题,不占便宜能获得长远更大的利益。
说下我会如何「知行合一」地践行这个价值观:
-
「战略式增长实践与体悟」知识星球是一个虚拟产品,按市场上的惯例是购买后一概不退款的,我会坚持这个星球购买后的任一时刻都可以自由退费。
-
不因自己有个人品牌就给员工薪水压价,而要给员工高于其市场平均薪资20%,这样TA可以安心地做有趣有意义的事情。
-
在麻烦朋友上,比如咨询一个问题,如果有可能付费,一定会尽量付费,如果对方坚持不要,也一定要在寄个礼物或发个大红包,并在未来想办法支持他更多。
有一本豆瓣评分9.0的好书《成功,动机与目标》里,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把人们做事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成功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成功型」思维模式的人,关注当下每件事的成绩,在意别人对其的评价,潜意识里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事情,进步会慢一些,一旦失败容易逃避。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关注当下每件事能带来的成长,不那么在意周围的评价,潜意识里倾向于选择有成长的事,这往往就是更艰难、更容易失败、更容易被嘲笑的一些事,这是这些事让他们成长很快。
越早暴露问题,损失也就越小;越早获得反馈,成长进步越大。
主动拥抱批评,甚至创造机会来获得批评,会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极度透明原则,把我们的所思所想公开出来,让读者充分批判。
近期我将专门拿出一笔预算,用来鼓励用户批评我、质疑我、给建议的读者,让我们获得更快速的成长。
在成长面前,面子一文不值。——飞鱼船长
既然追求更多反馈,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必等到做得很完美才去获取反馈,所以我们很多事情做到60分就有可能公布出来。
比如,以前我总想着文章要写得很精彩才发出来,屯了一堆话题在笔记本里,但我却失去了验证他们是否想透的机会,从长期来看,我是很吃亏的。
放下完美主义,先做到60分,再不断迭代到90分、100分,而不是一次性就想做到100分。
其实,这个重大认知变化,这也是原来季更的我,敢尝试公众号日更的一个原因。
用不正确的方法指导企业,就和用错误的地图导航一样,某一段路可能正确,但最终一定会跑偏。
而正确的方法和理论,一定要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
在我们这里鼓励批判性思维,基于严谨的、理性的逻辑推理,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
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不断地接近最底层最有效的方法论。
在追求真理时,没有领导与下属之分,没有专家与小白,每个人的想法和经验都应该大胆质疑和追问。
即使你所质疑的是个「真理」,大胆质疑也能让你对「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
我们会鼓励大家开放讨论,互相批判,共同进步,在严苛的标准下形成共识。
最终实现,从感性的个人归纳式经验,到理性的集体通用方法论。
所以也许别的公司不喜欢的「杆精」和「刺头」,在这里可能会很吃香。
相反的,那些盲目相信老板的「乖」员工、浮夸老板的「马屁精」,在这里是会被开除的。
增长侠理论框架
增长侠最底层的理论框架是下图的这个战略金字塔,未来的很多方法、案例都会按照这个结构进行思考和分类。
篇幅有限,先简要地提一些要点:
1. 战术和战略不是对立的,也不是产生关联的独立部分,战术就是战略的一部分。不懂战术的人,不能说自己懂战略。
2. 战略的落地实施到位,需要创始人及团队的价值观能够支撑
3. 战术需要不断更新学习,战略思维需要深入刻意练习,价值观需要向内不断修炼,才能支撑起一个好战略的产生与实施。
所以未来这个公众号,会围绕「战术」、「战略」、「价值观」3个方面,进行内容更新,战术部分可能会比你想象中的少,价值观部分可能会比你想象中的多。
增长侠发展的第一步
必须客观承认,面对远大的愿景,我们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婴儿,只不过我坚定地相信,用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一定能达成使命和实现愿景。
想做的事情非常多,最重要的事情却只能非常少。
在最近的3个月时间里,我会先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战略方法论,进行更深度的梳理,并逐一在增长侠公众号上公布出来,这是长远发展的基石。
同时也想在这段时间里,从认可我们价值观的人群中,招到2-3个百里挑一的人才,有兴趣的朋友请在增长侠公众号里回复「伙伴」,了解我们的招人详细要求,推荐和自荐人才有机会得到iPhone Xs一台。
在获取咨询客户方面我们暂时不着急,我相信做好方法论梳理、新媒体传播后,我们期待的客户会自己找上门来,我预计这大概需要半年。
在目标行业的选择上,我也认真进行了思考和取舍,作为一家初创小公司,时间资源非常有限,要同时搞懂搞透三百六十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是看看行业报告、看看媒体的文章,虽然可以**很多理论和模型,但认知大概率还是停留在最表层上。
与其搞不透瞎指挥,不如深入聚焦一个行业,上到行业政策,下到一线消费者,对每个环节实地调研与考察,搞深搞透这一个行业,再往外拓展下一个行业。
最后,我决定第一个搞深搞透的行业就是——教育行业。
选择教育行业,有5个原因:
1. 从毕业以来,工作与参与创业所经历的公司,以及之前接触的咨询客户,大多数都是教育学习类的公司,对教育行业本身有较多的了解,符合扬长避短的战略原则。
2. 增长侠这家咨询公司,未来也会有知识付费与课程产品,也属于泛教育类的公司,深入研究教育行业,对自身的发展也是极有好处,符合协同效应的战略原则。
3. 教育行业的创业者,有很多都是老师出身,心中满怀崇高理想与情怀,但企业经营是柴米油盐都要算的现实问题。老师们在商业化和用户增长上并不擅长,我的服务会显得更有价值。
4. 最近经济不景气,很多行业都陷入了低迷,大量企业裁员或倒闭,有钱请咨询的公司会更少。而教育是不太受经济周期影响的一个特殊行业,有机会实现逆市增长。
5. 教育行业是帮助个体的提升,上课的几小时,产生改变的作用会是几个月,甚至几年,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结语
总结一下,增长侠,是一家致力于帮客户提供围绕增长为结果导向的战略咨询公司,使命是让全世界企业的增长少走弯路,愿景是成为一家让员工和客户骄傲的智慧传播与践行者。
我们非常重视价值观对战略起的作用,根据「知行合一」、「开放透明」、「拥抱批评」的原则,让我们会把所思所想更新在知识星球上,把公司动态公布在饭团上,早期的发展聚焦在教育行业。
走增长战略咨询这条路并不容易,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我庆幸自己做了这个选择。
最后送大家一首Robert Frost的诗《未选择的路》,同时掌声有请我的胡建老乡张静初小姐姐给大家朗诵一下。

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
朗读 张静初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未选择的路
顾子欣 译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 END ——
增长侠
打造对手学不走的优势增长战略
此号计划工作日日更战略思考心得,设为星标置顶不会错过重要内容。
如果觉得这家公司有一丢丢成功的希望,可以点阅读原文,用行动看好一下这家公司。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