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增长战略,为什么要思考人性这个话题?

几乎所有的战略决策和执行,都绕不开人这个因素。

如果对人性的理解有偏差,那基于这个理解做出的决策也就不准确。

所以准确理解人性到底是善是恶,对于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很有价值。

人性本善还是恶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里的这句话,给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憧憬,普天之下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然而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如果人都是性善的话,那还要法律、警察、监狱做什么?

那人是性本恶的?

我觉得也不对。

设想一下,一个刚出生5分钟的婴儿,是还没受外界环境所影响的,TA饿了想吃奶,不定期的拉屎拉尿,你觉得TA的这些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


这样看来,人性的本源既不能说是善的,也不能说是恶的。

关于人性本善与本恶的话题,中西方古人其实争论了两千多年。

理解善恶的定义

我谈下我的理解,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要先明确下我们常说的「善」、「恶」、「自私」、「无私」到底是怎么界定的,否则如果评判标准不一样,那争辩也肯定达成不了一致。

通过这个十字象限图,我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善」,在我们语言文化里的理解,就是在自己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让他人受益的行为或动机。

举例: 妈妈为肾衰竭的孩子捐肾,是个损己利他的行为,所以这是一种善。

「恶」,在他人利益受损的情况下, 让自己受益的行为或动机。

举例: 小偷在公交上偷了老人的钱包,是个损他利己的行为,所以这是一种恶。

「蠢」,损人又不利己的行为或动机。

「无私」,就是损己利他的行为,等同于就是「善」。

「自私」,就是利己的行为或动机。

重新理解自私


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自私」这个词,自私在这篇文章里是个中性词,没有任何贬义,也没有任何褒义。


自私利己的过程中,可能会是利他,也可能是利己的。

人作为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那些没有时刻利己倾向的生物,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应该早就被淘汰了。

争夺能让自己活下来的食物、让自己基因遗传的交配机会,这是印刻在每一个生物DNA里的,这不是谁能轻易改变的客观事实。

这个事实是如此客观地自然纯在,就有人饿了想吃东西,困了想睡觉,不带有一丝一毫的好或坏,存在就是存在了。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自己有自私的念头就批评自己,也不要因为别人有自私的行为就大举批评,自私倾向都是正常的。

我们应该真正关注的是,在实现自私的过程中,这个行为是否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如果损失了他人的利益,这种自私就应该被制止及惩罚。

如果在自私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损害他人利益,还有利于别人的利益,这种自私就应该被鼓励和赞扬,因为让社会总价值增加了。


这就是在「利他利己十字象限」右上角区域的行为,我认为这种也能够「利他」的行为,应该在广义上也是一种「善」。



比如,一个养鸡的人和一个织布的人,通过商业交易,都以较低的代价获得了自己生产代价更高的商品,双方都受益,社会总价值增大了。

一台红米手机店里买来只需要600元,如果是你自己研发制造出一台来,一个芯片的研发成本可能就要千万,但商业交易、社会化大分工,让我们以很低的价格就能买到了。


在某种角度上,我认为更应该鼓励这种「利己又利他」的行为,因为这是顺应人性里「自私」这个先天倾向的,能够更加持久而稳定。

该鼓励无私还是自私?


社会上不断推崇「无私」,其实想起到的作用是,尽量避免「恶」的出现。


但这也有个副作用,就是容易产生对「利己又利他」行为的批判和排斥,比如中国历史上长期「重农轻商」的文化,经常会说「无商不奸」。

看到有个文人出来赚钱了,就会说「你变了!」「你居然接广告了!」「又收智商税了!」「穷疯了吧!」,却不去关心商品或服务本身是否带来了社会价值的增加。



这种仇富本身是挺可怕的,我就曾经陷入这种误区,不仅限制了自己赚到更多的钱,更限制了自己给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理解人性真的做对决策很重要,**国家曾经出现过五十多个,理想很崇高但最后大多解体或变成资本主义,如今只剩下5个,除了中国之外基本都贫穷落后。

而且现在GDP在世界排在前列的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了「**」和「资本主义」,到底是「**」还是「资本主义」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法制最健全的国家、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电影拍得最好的国家、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民主自由程度最高的国家、慈善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大学排名最好的国家、医疗条件最好的国家,基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力保护私有产权,也就是说,特别在意个体财富的保障。


在这种保障之下,人民就会有充足的动力努力赚钱,顺便为社会做贡献。


而不是总是被担心哪天自己的钱会被收归国有,或者想着以后不做事都可以靠国家养着,这样的话大家就没动力奋斗了。

是否理解并尊重人性的自私,能否巧妙地利用好人性自私,而做出有利于整体的利他,会影响战略决策是否真正有效。

如何理解利他的行为


人都是有利己的倾向的,人天性如此。

不过在现实世界里,我们还是看到很多看起来「并不自私」的行为,比如乡村支教、搀扶老人,甚至还有为国捐躯、为信仰献身的人。

这是怎么出现的呢?

日常社会中,我们都有一套法律体系、公检法机关在约束着一些极端「损他」的行为,同时也有另一套「无形的手」,在影响着人们日常的行为,这就是「道德」。

人是群居动物,人和人之间的协作会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这就是道德。


大家都遵守一个道德,就有利于整个族群的发展;有某个人不遵守这个道德,不利于族群发展,这个人就会被族群孤立,甚至被驱逐或处死。

比如,某个族群里推崇「不偷抢」这个行为准则,那么这个族群就不用把太多时间精力用于看守和隐藏自己的食物,大家就有更多时间去生产食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更容易生存下来。

「帮助他人」这个准则,也会让一些个体无法完成的任务更有机会能完成,比如,某家人田里有个一人搬不动的大石头,邻里过来一起帮忙就能挪到边上,当更多人遵守这个「帮助他人」规则的时候,这个族群整体的生产力就会提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动力这么做的原因。


作为个体其实每个行为都在大脑中进行博弈——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 值不值?值不值?

一旦我们认为帮助别人的行为,未来能够让我也得到帮助,我们就会愿意这么去做。


觉得这样太功利了?

问问你自己,你花钱花时间帮助的人,在你付出了之后,连声「谢谢」都不说一声,甚至还抱怨这抱怨那,你还会帮助这个人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了吧,都会把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留给自己,或者留给那些未来更可能帮助我们的人。

当然啦,这种「博弈」很多是被我们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和文化所自动执行了,不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像解微积分方程一样特别理性的思考。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感觉这种博弈不会很明显,而且一旦做了决定,也希望给这个行为冠上一个好听的理由,比如:


「本店为答谢顾客,特推出优惠大酬宾……」 (冠冕堂皇)

「别怪妈妈,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满足自己规则而已)

「你赚了那么多钱,怎么才捐这么一点?」 (道德绑架)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真正接受道德文化的时候,就进行过一轮基于利己的思考了。

人人所推崇的道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前的一些道德标准,在现在看来可能很落后。我们现在的道德标准,可能在几百年之后,也会显得非常落后。


比如看起来平等无私、已经觉悟的佛陀,在他一生中,都是看不上女人的(众生平等是他死后几百年才有的发展),他说过:

「如果女人也跟我学佛法,佛法就不会长久,你看那些男孩子少,女孩子多的人家,哪有家庭兴旺的呢?你再看看稻田和麦田,有了杂草就会影响庄稼生长。」

这在今天看来,是很严重的性别歧视,我作为一个男性,都有点看不下去。

在中国进入现代之前的几千年文化里,出了那么多追求仁义、道德的圣贤,尧舜禹孔孟老、诸子百家争鸣,怎么很少听到有为「女性基本人权」呼喊的人呢?

不仅中国是这样,其实我们看一下,会发现在工业革命之前,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是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都非常低。

这其实也是和社会发展阶段有关的,因为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时代,体型更强壮、胆量更大、无需生育的男性,在生产和获取食物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社会中的地位就是很高。

这种社会环境下,增加对女性权益的尊重,不会带来整个族群明显的兴旺发达。


而多增加一种道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人们没有动力去改善女权。


而到现代社会中,更多依靠脑力劳动进行工作的时候,男女的差异就缩小了很多,社会地位也就提高了很多,尊重女性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德。

我们所追求的美好道德,不断在变化,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所谓的「利他」,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格局更大的利己而已。


「利他本质上是格局更大的利己」,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一,利他本质上是利己,你不能要求人人都成为无欲无求的圣人,这是违背规律,不可能做到的。

二,看起来更利他,只是格局更大而已,把时间尺度拉到更长远去看,想得更通透而已。


我的思考转变

举个例子,自曝我自己最近一个月,因这个思考带来的思维改变。

我以前给员工定工资,其实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因为我认为在运营界,我还算有点名气的KOL,在招人方面是有「品牌溢价」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很多人愿意以更低的工资来我这工作,即使这里给的钱,比他在别处的OFFER还少两千块,还是有人愿意来。

没有强迫,双方自愿,合理合法,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但最近仔细反思后,我发现这件事对于我,其实是不划算的。


不舍得花钱招来的人,虽然态度很好,但毕竟不是最TOP的人,所以我的潜意识里,把这些人定位成来帮我节省时间的人手,而不是一起发展的人才,所以没有拿出那么多时间来重点培养,最后给我创造的价值也不够大。

但我这样其实很吃亏啊!


虽然看上去给员工少发了钱,但本来可以一起做更大的事业,却因为这点小钱而阻碍住了。

自以为省了一点小钱,但是其实亏大了啊!

想明白了这点,我就想通透了,不要管什么个人品牌溢价,要努力给员工提供满意的薪资和福利,极力支持他的成长和进步,这样公司的进步才会更大。



我愿意「多给工资」这个看起来有点「利他」的行为,不是我有多么「无私」,有多么「崇高」,其中的思考其实还是基于「利己」呀!

而且我出高薪资,最终能更好招到优秀的人才,也是充分地利用了人才自身「利己」的思考!

这点想明白了,就会有我们增长侠里价值观里的这两条:


基于利己,实现利他。

目光长远,不占便宜。


插入招人的广告,加入增长侠的伙伴,会比在市场上能拿到的平均薪资高20%,欢迎推荐与自荐,成功入职送推荐人或自荐者iPhone Xs,招人详情请关注增长侠并回复「伙伴」查看。

这会使得无论是对待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都尽可能以更长远的目光去思考,如何让双方更永续地受益,减少摩擦与分歧,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都聚焦于如何更好地为对方创造价值。

而不是每天为蝇头小利争吵,却以「共赢」作为借口让合作伙伴让步,以「感恩」、「家文化」为借口让员工拼死卖命,这样的公司是难以长久的。

基于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未来帮客户制定的战略,也会从这个角度思考,为的是能实现更长远的持续增长。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市场上很少人能够真正这么做到,所以一旦我们能够做到,在竞争中就会具有稀缺性的优势。

结语


总结一下:

1. 人性都是自私的,这并没有什么羞耻的。

2. 应该鼓励利己又利他的行为,这也是一种善。

3. 尊重并顺应人性,巧妙制定规则,能让社会受益最大化。

4. 基于彼此利己能够制定更长久的战略,利他是格局更大的利己!

—— END ——


启发清单: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盲眼钟表匠》

弗朗斯•德瓦尔,《共情时代》

戴维·斯隆·威尔逊,《利他之心》

薛兆丰,《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秦晖,《中国思想史》(视频)

强化思维刻意练习题:

1. 如何看待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

2. 如何看待**?如何看待**癖?
3. 中国过去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文化里又极力推崇要「孝母」呢?

4. 为国捐躯的烈士们行为已经如此高尚了,怎么解释这基于利己呢?

5. 用这个思维,试着用利己多解释一些利他的行为。

如果觉得这家公司有一丢丢成功的希望,可以点阅读原文,用行动看好一下这家公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