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刷新三观了:它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能否成功,90%都是“天注定”的。当然这里的“天注定”不是说纯粹靠运气,而是说一个企业在创立之前,很多因素就已经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打算创业的朋友们,你们可要先想清楚咯,千万别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先声明一下,这篇文章发表在全球最顶级的经济学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2021年新鲜出炉。虽然说的确有一些很有建设性的想法,处理数据和理论建模也都有创新之处,不过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些有争议的地方。我们先看看这篇文章到底说了啥。

为啥有些企业从一开始就飞速发展,有些企业则增长缓慢?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约有50%的初创企业在五年内都“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即便是那些生存下来的企业,很多也都是在勉强维持,运营比较艰难。只有极少数一部分企业,他们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高歌猛进,销售额和利润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企业雇佣员工越来越多,融资也特别顺利,甚至没过几年就IPO思密达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初创企业的表现有这么大差别呢?

企业发展的本质

谁长得的更快?由什么决定的?

有一派观点认为,企业的表现之所以出现分化,主要是因为自创立以后,企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击,比如说地方政策变了呀,下游需求出现波动了呀,自己的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因素了呀,银行突然收紧银根了呀等等。这些因素对企业构成冲击,导致企业的表现出现分化。然而,另一派观点却认为,企业的表现之所以出现分化,主要是因为企业创立之前就存在很大不同。有些创业者可能只是一时冲动,有些创业者则可能已经深思熟虑;有些创业者可能选择在传统行业小打小闹,有些创业者则可能已经拥有了一项成熟的革命性技术;有些创业者可能选择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有些创业者则可能有一个全新的商业创意;有些创业者选择在一线城市注册,有些创业者则选择乡镇;有些创业者有很好的人脉,有些创业者相对孤单……这些在企业创立之前就存在的差别,显然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影响。

究竟哪种观点更准确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办企业就像养孩子,一个孩子未来能取得的成就,究竟是孩子出生后的经历对其影响大,还是孩子出生前的先天条件对其影响大呢?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提出了它的看法:根据它的研究,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90%都可以由其先天条件所决定。文章采用了一套既简单又复杂的数据分析工具:企业发展速度自协方差预测。简单地说,随着企业年龄增加,其当年发展速度(用雇佣的劳动力人数来衡量)和之前各年发展速度的相关性有一些系统性的规律。作者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让自己的模型预测的这种系统性规律尽量拟合实际数据表现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发现企业先天条件的设定对拟合程度具有更大的影响,从而认为企业发展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条件。

评语:如果真的如这篇文章所说的那样,企业发展基本上取决于先天条件,那是不是意味着企业家后天的努力就不重要了呢?我们显然不能轻易得到这样的结论。先谈一个技术性问题,这篇文章的数据分析方法虽说很直观,但它的基础模型设定有一点让我想不通。它把对企业发展的“冲击”分成两类:一类是“事前冲击”,即创立之前就存在的企业差别,一类是“事后冲击”,即创立之后会遇到的冲击。然后作者进行了估计,发现“事前冲击”的影响更大。只不过它对“事前冲击”和“事后冲击”的设定有点奇怪。在他的模型中,他假设“事前冲击”对企业会存在“终身”影响(当然这是因为企业天生不同,因此永远不同,也可以理解),用数学的语言讲就是“事前冲击”的期望值不等于0。虽然这个事前冲击可能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逐渐消退,但最后并不是消退到0影响,而是永远存在大于0的影响。而反观“事后冲击”呢,它也是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退的,比如某一年企业遭遇了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冲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冲击的影响会逐渐消退,一直消退到0。看上去这个设定也有一定的逻辑性,但从数学角度而言,这不就相当于因为假设了“事前冲击”有终身影响,而“事后冲击”必然消退,所以“事前冲击”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更大吗?

这个假设合理吗?我持怀疑态度。企业在创立之后,的确会遇到很多冲击,但有些冲击也是有“终身”影响的,比如企业家决定改变营业范围,企业家决定跨行业兼并收购,企业家决定引入战略合作者等等,这不也是对企业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吗?将所有的“终身”影响都归于企业创立之前,我认为有失偏颇。企业家精神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这是无数关于企业家研究的公认结果。尽管我同意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生的企业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天生具有管理才能,但我也认为企业创立后的管理,决策,企业家精神的应用非常重要。企业的先天条件:例如选择什么行业,选择什么地方,选择什么模式,也都是企业家的决策,且并不是一次性买卖。能否成功和高速发展,需要企业家灵活应对。这就相当于刘邦到了四川就能发展出汉朝,刘备到了四川只能发展出蜀国,而刘焉刘璋父子到了四川就只能被刘备收购了一样。同样的先天条件,管理的人不同,结果当然不同。当然,我理解作者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有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性原因,或者有我还没有理解到的地方。也希望有专家赐教。

此外,这篇文章虽然指出“事前冲击”影响更大,但却没有仔细研究这些“事前冲击”都是些什么东西。它只是从数学统计的角度把一些因素归为“事前冲击”,至于这些因素到底是什么,各自影响有多大,它并没有深究。当然,缺乏具体的数据是作者放弃这个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出于好奇,我还是找了一下有没有相关的其他研究。我发现在另外一篇即将发表出来的文章中,有人做过这种尝试。这篇文章指出:企业的组织形式(比如是家族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企业的名字,企业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等因素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预测性作用(该文章为:Guzman and Stern, forthcoming, “The State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New Estimates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for 32 US States, 1988-2014”,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开个玩笑,给企业取个好名字也是很重要的哦。

最后,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还是有很多很有贡献的地方。文章最后把“事前冲击”和“事后冲击”这一套模型整合到一个宏观经济模型中,研究企业的动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建模方法上对主流宏观模型,特别是专门基于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宏观模型有创新。文章还发现自2008年以后,那些高速发展的企业数量和之前比显著下降了,他们的平均增速也比之前那些高速发展企业的平均增速低。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2008年以后成立的企业在初创时先天条件大不如前了吗?现在还不得而知,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相关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