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创业企业在比较小的时候,人数比较少,业务也没那么多,往往一人身兼数岗,行政兼出纳,销售兼客服,运营兼售后;企业老板就更忙了,生产销售管理各个环节可能都会参与。

企业管理的三种模式(管理有三种方式:文化、流程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岗位职责不清晰,业务流程和销售思路也在摸索完善过程中,所以一般采取人治的方式进行管理,也就是通过文化认同来管理。

这时需要创业者或企业老板发挥自身的领导力,以身作则、以人品带动员工们的认同,鼓励员工自我约束。

以文化为手段来管理,对企业员工有一定素质上的要求,在人员招聘的时候就需提前考虑到。

以文化为手段进行管理,也是建立共识的过程,一个企业若有共识、上下一心,就更容易取得业务上的突破,内部摩擦损耗也就更小。

等到企业稍微大了一些,比如10-30人这个阶段,业务流程相对比较清晰,销售思路相对比较完善,这时就需要做好内部分工、明确职责,毕竟文化管理类似于一哄而上打群架,不是正规部队的专业化经营,而分工协作能在人数多的情况下,更好维持业务流程的秩序,也能通过学习曲线来提升专业化水平,最终会产生相对好的经营效益。

流程管理的优势是,业务流程的上中下游彼此之间有关系,能够让员工之间彼此约束、减少企业老板的管理精力消耗。

以客户为导向的主要业务流程建立起来后,其他配套流程围绕主要流程,最终可带动企业内部绝大多数员工彼此之间相互约束。

但是,等到企业进一步发展到30人以上,这时即使鼓励员工自我管理(通过文化管理),鼓励员工彼此之间相互约束(通过流程管理),人员规模也已经超过了企业老板正常的管理半径。

为了分担企业老板的管理精力,以便让企业老板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拿下大客户,研发新产品,规划新战略等),就需要建立上下级关系的组织架构,企业不再只是老板和员工两层,加上企业中间层之后变成了三层组织架构。

有了组织架构之后,自然就需要配套考核激励、授权监督这样的制度,而制度管理慢慢也就成为了管理侧重点。

综上所述,文化管理的本质是鼓励员工自我管理,流程管理的本质是鼓励员工和员工之间相互约束,制度管理的本质是建立上下级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即上级管理下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