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本效益分析
一、“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对各备选项目或方案的全部预期效益和全部预计代价(成本)进行估算、比较,并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为决策者提供进行项目选择和决策的参考和依据。
(二)、所谓“项目”
“项目”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使用某些特定方法,从事某些特定活动的具体单位,投资项目的目的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因此,首先要根据这些特定条件明确项目的性质和估算(辨别和衡量)其代价和效益;其次,项目不仅包括项目的兴建而且包括它整个经济寿命期内的生产与经营;第三,对项目的研究和扩展等活动也应看作是项目的内容。
(三)社会代价和社会效益
一个项目的“代价”和“效益”,指的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的“社会代价(成本)”和“社会效益”。所谓“社会效益”就是由于某一特定行动(项目)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的“效用”。所谓“社会代价”就是由于某一特定行动而使社会得到的“反效用”即国民收入或社会效益的减少。
(四)经济代价与经济效益
社会代价与社会效益既有经济的也有非经济的.非经济的代价与效益往往是无形的,无法用货币来衡量,也无法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对它们进行比较,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只局限于“经济代价”和“经济效益”。即可用货币计算的社会代价和社会效益。
一个项目的经济代价,是指国民经济为这个项目的实现而付出全部代价。包括政府代价和私人代价。一个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该项目已经估价的最终成果,是对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项目的经济效益可分为“外部的”与“内部的”两类。“外部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由于该项目的实现而取得的效益,如项目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等。因之任何外部经济效益的价值,都可以看成是社会上人们为了取得这些外部效益而“愿意支付”的金额;“内部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这个项目的实现而节约的社会开支(如由于修筑公路而节省汽车使用者在燃料、维修、旅途时间等等方面的开支)。
(五)“比较”和“选择”
1、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进行的基本标准是“效益大于成本”。因此必须对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鉴别,评价该项目的盈利程度,进而可以在项目或方案之间进行比较。作出选择。进行比较的共同基础是时间价值,即将不同时间上的成本和效益,用同一贴现率折算成现值才能进行分析比较。
2、选择是成本效益分析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其所以要选择是由于资源的稀少性,通过分析进行选择的目的就在于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民经济资源,在进行选择时,要力求“以同样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或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同样的效益”。
(六)成本效益分析的局限性
1、计算项目的代价和效益,只局限于经济方面,而且可以用货币衡量的;
2、项目的经济效益往往不易辨别和衡量;
3、在优先选择的标准方面的某些倾向性和政策,可能与项目的实际优点有些矛盾。因此分析总只能局限于那些既在经济上可取,又在政策上容许的方案。
4、分析方法再好也不能代替人的抉择和作用,同时分析的结果也不能作为决策的唯一依据。
但总的说来,成本效益分析尽管有各种局限性,只要结合其他各种因素,善于加以运用,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不作分析,仅凭主观臆测而带来的损失。
二、成本的辨别和衡量
(一)如何辨别成本?
1、辨别成本(或经济代价)指的是从国民经济角度出发,辨明各项经济代价与特定计划项目之间的从属关系。凡是属于为特定项目所花费的经济代价都应列为该项目的“成本”,凡是不属于该项目的真正经济代价,则应从“成本”中剔除。因为对私人或私营企业来说,一个项目的“货币代价”(即在财务上为该项目支出的货币额)是与其“经济代价”相等的。但从国民经济角度上说,一个项目的经济代价(也是用货币计量的)则不同于它的“货币代价”因此必须在分析时对项目的“货币代价”进行调整,尽可能使项目的“成本”真正是该项目的经济代价。不多列也不少列。
2、国民经济在某一项目上花费的代价,包括与这个项目的兴建和经营管理直接有关的个人和政府所花费的代价,也包括为产生该项目预期效益而必然会带来的一切代价,例如:
(1) 基础设施等配套项目(如道路等),应作为该项目的组成部分。全部(专为该项目而兴建)或部分(为该地区若干项目而兴建)列入该项目的成本之内;
(2)无偿使用的土地是多种用途的资源,应按其经济价值作为该项目的成本。
以上这些社会所负担的代价,并不反映在项目的“货币代价”内,这就低估了国民经济在该项目上所花费的代价,造成更具有吸引力的假象。很可能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
(二)如何衡量成本?
1、 衡量成本(或经济代价),指的是在明确了各种经济代价与特定项目之间的从属关系的基础上,用货币来表示和计量这些代价的数值。现举例列示两个备选项目的货币代价及其调整后的经济代价如下:
说明:(1) 项目A无偿使用土地,项目B有偿使用土地,二者面积相同。
(2) 国内设备系由处于半生产状态的制造厂供应,内含50万元折旧费。
(3) 人工影子价格为实付工资率50%
(4) 外汇官价汇率为2:1,影子汇率5:1
(5) 项目B 有两个方案,主要不同处是需要外汇数量与进口税。
(6) 除土地前已说明外,其它内容的调整将在下面陆续加以说明.
表内情况反映:从财务角度看,A项目比较好,因为A 项目货币代价少.但从国民经济角度看,B 项目比较好,因为它创造的就业机会远比A项目为多,而经济代价或者与A项目一样B(2)方案,或者仅是A项目的64%(4500÷7050)。
2、真实(经济)代价
一个项目本身的“真实(经济)代价”,就是国民经济在这个项目的兴建和经营管理方面所花费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稀少性价值”(也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该项目对这些可以另作别用的资源所能耗用的程度)。“真实代价”是对“实付代价”(即实际支付成本额)而言的。“实付代价”可能夸大或缩小“以货币表示的真实代价”,因此要对各种投入资源的价格加以调整,以便反映它们的真实经济价值。调整时最常见的有三种类型(1)商品和劳务方面的捐税(2)人工费用(3)外汇成本.
(1) 用于项目兴建和经营的各项物资,往往要缴纳销售税和进口税.这种捐税的货币支出,实质上是国民经济内部的资金转帐,从国民经济角度来看,并未由于纳税而使资源有所消耗,因而捐税应予剔除.与捐税性质相同的支出,还有利息,折旧和补贴等,都应剔除.分析时要考虑到特殊的通货膨胀和意外损失.另作准备,但不列入“成本”之内。
(2)劳动力的经济成本是这些劳动力来该项目之前对国民经济所能作出的贡献.在大量存在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的货币代价就高估了国民经济所花费的真实人工成本,因而需要以劳动力来从事该项目时所能得到的工资来进行调整.
(3)外汇成本应反映例如一美元外汇对国民经济所能作出的经济贡献.在许多国家中.除国家规定法定汇率(官方汇率)外,还存在着外汇市场(不论是合法的还是不合法的),因而同时存在的市场外汇汇率,这就需要用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影子汇率来调整官方汇率,否则外汇的货币代价就会低估外汇的经济价值.
3、影子价格
所谓“影子价格”,就是在许多买卖双方组成的高度竞争的市场上可以通行的某种商品价格的估计数。影子价格常常不易确定。但影子价格的高低却可能导致对项目的不同评价。所谓“市价”,有时也不一定是“公平市价”,而是指“愿付价格”。
4、增值成本
在辨别和衡量经济代价中,还应注意这里所说的“代价”。直接花费在项目上的“代价”,也就是因这个项目而增支的成本,至于历史上支付的成本(如折旧),属于“已投成本”,亦可称“旁置成本”或“沉没成本”它与成本效益的分析和决策无关,因此也不列入“成本”之内。
(三)在计算“成本”的总额以便对比时,要考虑到“成本”的时间分布情况。
1、已经辨明和衡量的代价(和效益),由于它们发生的时间不同(也就是它们的时间分布情况不同),需要按一定的贴现率,将它们都折成同一时间点上的数值(通常就是“现值”),才能将“成本”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否则分析的结果就会失真。
2、影响成本现值总额的因素有三:一是各年实际发生的成本额:二是这些成本额的时间分布情况;三是贴现率的大小。在同样的贴现率下,同额成本的时间分布愈晚,则成本的现值愈小,就同一时间点上的同额成本来说,贴现率愈高,则成本的现值愈小;在同一时间点和同样的贴现率下,成本额愈大,则其现值愈大。
现以某项目的财务成本和效益为例,说明考虑时间价值前后情况以及使用不同贴现率对该项目成本效益的影响程度。
(1)未考虑时间价值时,收益比成成本高9%;
(2) 用贴现率4%折成现值后,收益比成本高1.3%;
(3)用贴现率10%折成现值后,收益比成本低9.7%.
3、当政者常常有一种倾向,喜欢“尽可能多让一些见效快的项目上马”,因而就喜欢优先选择那种“大部分成本发生得愈晚、而大部分效益发生得愈早”的项目。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还喜欢使用较高的贴现率,以便于挑选符合其倾向性的那些项目。因为,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那些可以取得更高效益的项目上。实际上,如果所用的贴现率过高,就有可能为将来的资金筹措工作带来困难,甚至使这些项目无法维持和经营下去,这是对未来的成本和效益不够重视的表现 ;同时过分地强调收效快的项目,也会因此而忽视那些未来效益大得多而且重要得多的项目。因此,决策是否正确,很可能就在折现率的高低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