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顺利运作一款内容产品,除产品本身的机制要完善,还要全产业链配合。

内容产业链上各角色有:广告主和投资方、内容创作者、MCN(网红孵化机构)、内容分发渠道、第三方服务机构和用户,他们之间组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内容生态结构:

运营模式有哪些(内容产品的运作模式)

上图中,产业链上游是内容创作者

根据身份不同,创作者可分:

  • PGC,专业人士生产内容。这类内容生产流程严谨,内容质量可控,是精品的代名词,很多知识付费平台、垂直领域的内容产品都具备这样的生产能力,典型代表如36氪、得到、极客时间、第一财经等。
  • UGC,用户生产内容。强调UGC属性的典型产品包括:社区、短视频、直播平台,用户不只是产品的使用者和内容的消费者,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内容生产中。尽管质量良莠不齐,但基数足够大,通过一定运营和分发策略,足以服务好喜欢UGC内容的人群。典型产品有:豆瓣、知乎、抖音、快手。
  • 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介乎于UGC和PGC之间的一种生产方式。这类生产者本是UGC出身,但由于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持续稳定产生优质内容,会被平台挖掘培养,给予资源倾斜,成为平台KOL,拥有海量忠实粉丝。PUGC作者通常会依托于各PCG和UGC平台,作为中坚力量存在。

当一部分专业用户成为KOL,还会出现更多具备网红潜质、渴望成名的创作者,MCN(网红孵化)机构就是为他们服务的

MCN的作用就是将专业内容生产过程标准化、流程化,通过整合PUGC作者,打造规模化、组织化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MCN能帮生产者专注于内容创作,另一方面,它会对接分发渠道、广告主、投资方,通过立人设、追热点、策划事件等方式做内容包装和营销推广,推动生产者迅速变现。其运作模式类似经纪公司。

创作完成后,分发渠道会把内容推到用户面前。

根据媒介形态,当下主流分发渠道可分:新闻资讯平台、社区平台、音频平台、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等等。还有一类渠道,内容只是提高商业价值的一种方式,但由于流量巨大,其本身也是分发渠道,如淘宝、大众点评、马蜂窝、墨迹天气、WiFi万能钥匙等流量平台。

触达完成后,为确保用户能持续留下来,还要投入一定运营资源,保持用户和平台的互动。

当越来越多用户被产品吸引,带来流量持续增加,就会为上游广告主、投资方带来商业价值

广告主会选择匹配其客户需求的创作者和MCN机构,借助商业合作,委托他们生产广告创意;另一方面,也会选择流量集中的分发渠道,直接投放效果广告或品牌广告。这里面会用到哪些商业化策略,我们后文再详细展开。

最后,在产业链另一侧,还活跃着一批提供业务支撑服务的第三方公司,围绕内容生产、分发、运营、变现几个环节,输出解决方案。比如提供生产工具的新媒体管家,提供电商变现服务的有赞、小鹅通,提供数据服务的新榜、QuestMobile,提供营销传播服务的微播易,提供运营服务的兑吧,提供技术开发服务的各类外包公司等等。

经过多方联动,内容产业才得以繁荣发展。身为内容产品经理,对每个环节都需要有深入理解,这样才能让自己负责的产品有长足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