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一幅画,莫名的感觉到内心激荡,不由自主的想把这幅画作为文章的封面图。
”我完成了。那是只极小的象,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奔驰。这就是我。”
不知道画家有没有抑郁,但我能感受到那只小象的孤独,象是群居动物,这只离开了象群的小象,在沙漠奔驰,有什么含义呢?它要奔向何方?为何脱离了象群?他孤独吗?
《孤独的象》是画家常玉去世前的最后一幅作品,这位画家的作品,创下的拍卖纪录是一副《曲腿**》,10月5日,以1.98亿港元成交。画家常玉在艺术上坚持我行我素,追求精神自由,他经历大起大落,一生默默无闻、不被赏识。
下面聊聊抑郁与控制戏,昨天传出死亡消息的韩国明星雪莉,据说也有抑郁的原因。
什么是“控制戏”? 它和抑郁有什么关系?
BLUES前阵子在“鹅厂个人公众号友好相互催更交流群”里面,大家聊到抑郁话题,居然一下冒出几个哥们,说抑郁过,还有正在抑郁的。
我也曾经抑郁过,身边也有朋友因为抑郁而离职休养。
这段时间,对个体的心理与人生发展思考较多,近期看了一本书《圣境预言书》,这本书里面提到的“控制戏”,让我忽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生活和工作中存在大量的控制戏,导致了人际社交的恶化而无法自知。
《圣境预言书》,另外一个书名是《塞莱斯廷预言》,豆瓣评分9.5,算是挺高的分数。
控制戏催生抑郁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的同事,尤其是你的上级,在和你的沟通过程中,会揪住你的一些缺陷,例如某个活动方案的缺陷,某次数据分析的错误,某次汇报的失误,对你进行批判,周围的人,也会因为这个批判,对你产生怀疑,甚至于,你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
如果,这种场景反复上演,多次的批判,会让自己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不行,于是产生无力感,直至产生压抑到抑郁。
这就是一种能量的流失,自己的能量被对方窃取了,在《圣境预言书》里面,这种场景被称为控制戏,自己被对方控制了,身处这种场景的时间越长,被控制的程度越深,能量消失得越多,表现为焦虑、空虚、痛苦、无助,由此产生抑郁。
控制戏,或许会成为催生抑郁的一种原因。
控制者有两种,胁迫者和乞怜者。
第一种胁迫者,是积极的,直接强迫别人屈从他,例如言辞或者武力威胁,如果你感到害怕,就会被迫顺从,你的“能”就转移给他。这种控制方式,叫做“胁迫”,进行胁迫的人,称为“审问者”,审问者喜欢问问题,不断探查对方内心世界,然后在回答中挑毛病,一旦找到毛病,就开始批判对方。
所以,当你的上级在挑你毛病的时候,你需要独立思考,这种挑毛病是对方习惯性的行为,还是真心就事论事,如果陷入胁迫者的境地,你需要跳出你和他之间的控制关系,避免自己被不停的削弱。
正如金庸小说里面的吸心大法,被吸走能量的时候,先断开这种连接,可以跟对方沟通,给彼此一点思考的时间,另外约时间聊,而不是一味的被打击到自我怀疑。
第二种乞怜者,是消极的,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或好奇心,争取别人的注意,例如述说自己的悲惨遭遇,甚至暗示你要负责,你若不伸出援手,他就会从此沉沦苦海。
对于网络上的大量键盘侠的语言暴力,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网络控制者”,键盘侠不负责任地指责他人,不计后果,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私欲,或许这些键盘侠本身就是有心理障碍而不自知的人群,更可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或许没有机会扮演控制者,于是选择了在成本更低的网络实施指责,无意识的扮演了一个伤害者的角色。
控制戏是不正当的夺取对方能量
人的生存,是需要能量的,我们摄取食物,获得能量,这是物理方面的能量获取。
另外一种,是精神方面的能量,或许你会说,精神的能量难以测量啊!
但是,你可以感知,一个人的精神饱满,就是能量充沛,当一个人的精神能量丧失,则会萎靡不振,这个时候,摄取食物,补充物理能量,也无济于事,这就是一种心理到精神的能量缺失。
这个时候,就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当一个人不知道如何从更开阔的地方获得能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他周围的人身上获得能量。
从他人那里窃取能量的主要手腕是:评判、冷漠、报怨,在亲密关系中,索要关注、理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经常会用到但很稳秘的手腕,如骄傲、轻蔑、说教、唠叨等。
使用这些手腕的时候,控制戏就诞生了,控制者获得被控制者的能量。
控制者,很多时候也是无意识的状态,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控制行为是在剥夺对方的能量,只是这种剥夺,对他自己是有利的,让他保持一种好的状态。
例如,在职场,当上司指责下属的错误,会体现自己更胜一筹的能力,当这种指责仅仅是指责,而没有给出有效的建议,就是控制戏;当上司指出下属的缺点,并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给下属启发,让下属燃起斗志,重新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就变成了能量的赋予,跳出了控制戏。
不管你有没有陷入过控制戏的体验,反正我是有过的。
曾经在一个年轻的团队,我作为一个大龄中年人,在某个项目被打击的几乎失去信心,几乎怀疑人生,自己是不是跟不上年轻人的思维,自己的精力是不是不够,自己是不是太外行。后来,真的是凭着自己不服输的意志力,花更多的时间,读更多的书,上更多的课,做更多的工作,做更多的复盘思考,和同事更多的沟通交流,上更多的课程,从思维到行动上的过程改变,真的可以让结果有所改变,有时候,这个过程或许很长,坚持不易。
不经历过大的痛苦,或许就不会有重大的改变,一旦跨越了沉重打击,战斗力就陡然增强。
跳出控制戏,从更高维视角看自己和团队的关系,看自己和上司的关系,可以理解,控制戏,也是上司无助的时候的一种自我保护,有时也是一种责任的推卸,寻找自我保护的安全感,他对你的指责,也能体现他的高明。
反思自己,其实也有扮演过控制戏中的上司角色,于是,逐步的改变自己,尽量在指出同事不足的时候,能够给一些启发和建议,而不是一味指责,把能量剥夺,转化为能量的互相给予。
所以,提升团队认知水平,极其重要,职场控制戏不知不觉的在上演,多数人浑然不觉。
再从生活上看,家庭的控制戏,很多时候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例如家长粗暴的指责小孩的不当行为,大声呵斥,而没有耐心的教导,小孩本身能力不足,无法与父母抗衡,只能委屈接受。典型的父母辅导小学生的作业场景,书写的不整齐,简单加减法的计算错误,在大人看来是简单的,但在于小孩,确实有难度,但父母缺乏耐心,没有研究教育方法,只知道呵斥,无意识的形成控制戏。
童年阶段,在家庭控制戏中,小孩能量流失,大人维护了自己身为家长的虚荣,却不知道这种负面能量在小孩体内聚集,到了有能力抗衡的青春期,开始了爆发。这个时候,家长对初中物理化学数学,或许已经没了辅导的能力,小孩也瞧不上家长的呵斥,于是产生了对抗。
产生控制戏这些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其根本原因是:自已与宏大而神圣的能量源长期失去联接,自我内心没有建立强大的能量,所以我们经常会感到能量的匮乏,其表现为:不安、焦虑、空虚、痛苦、无助,我们通过强求别人的注意力以及别人对自已的尊重及认可来获得自身的能量,使自我感觉良好。
控制戏的循环导致人类关系畸形
我们外在的所有起心动念,都是自我能量水平的外在反应,能量不足匮乏,就会不自觉间实施自已的控制手腕,对别人的控制,也会激烈反应并伺机坚决反击,反击有直接反击和间接反击两种形式。
直接的反击就是让别人感受到,对别人产生实际的影响,如尖锐的话语、冷漠、轻蔑的语气、打击式的报复行动,当我们成功地控制了别人时,我们会自觉力量满身,但却让别人感到弱小并伺机再次反击,在匮乏中争夺,于是人与人之间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得以不断重复上演,所以这种人类之间的能量之争就是一切人间争斗的根源,一切人际间的矛盾冲突皆出自于此。
另一种是间接的反击,即没有实际行动,只是在心理去作批判、轻视、指责、报怨。但意念、想法也有能量场的,这种负面的情绪和想法,不见得会伤害到别人,但一定会伤害到自已。
它会使自身的能量迅速减少,为了补充能量,你必然会在以后的事件中伺机重施控制手腕,通过夺取别人的能量,来达到自已暂时满盈的感觉,而亲密关系就成为其间的最大受害者。
这是因为,你的被压抑的情感,终会在他们身上发泄,你无意间就会以夺取他们能量的代价换取自身能量暂时性的补充。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因此得到进一步的破坏,而他们又会以同样的方式,投入到新一轮的能量争夺中,恶性循环由此展开。
这就是为何现在流行的一个说法,很多个人的心理问题源自“原生家庭”产生的潜意识的创伤。
昨晚参加二年级小朋友的家长会,和一个家长聊到当前与小孩的关系,表示各种焦虑,和老师探讨如何与小孩相处,非常有教育经验的小学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立刻想到控制戏,她说,每个小孩,其实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家长的语言行为,有意无意的在小孩的脑海留下深刻印象,家长急躁焦虑,小孩也会急躁焦虑。
孩子是最最无辜的受害者,他们因为弱小,无法反抗,所以根本无法消化这些负面能量,长此以往,他们在最关键的自我能量建构时期,即自我认知及信心建立时期,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反而储积了许多无法消化的成人负面能量,所有这些负面能量,又都会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以变本加厉的方式在他建立的家庭中得以发泄释放,即他会以同样的手段来控制他的另一半和孩子,恶性循环由此展开,世世代代的恶习由此得到沿袭。
如何跳出“控制戏”魔咒
因此,认识到什么是控制戏,控制戏如何产生,并且能正确的应对控制戏,进行自我调节,知道从更广阔的地方获得能量,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前面提到,控制戏的双方,往往是不可知的陷入,所以,提升个人与团队,个人与家庭成员的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如果你说,那对方不知道什么是控制戏啊,那很简单,你们找个双方情绪安静的时候,聊聊天,讲讲彼此感受,也可以把BLUES的这篇文章给对方看看,互相反思,是否已经不知不觉陷入了控制戏。
心理障碍,其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心理变化,平和的对待自己 ,对待他人,学会从身边的自然环境,从身边的人群,以健康的方式获取能量,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期待赋能。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
但雕像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失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肯定,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高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种期待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公司职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千万注意,不要沦为控制戏。包括恋爱中的男女,也会不由自主的陷入控制戏,尤其是当一方势弱,又想控制对方,就会采用“乞怜者”的方式实现对对方的控制,夺取对方能量。
只要有了对“控制戏”的认知,跳出现有环境,从更高维度观察思考个体关系,思考群体关系,就比较容易冷静下来,然后再尝试去改变现状,如果个人能力有限而无法改变环境,那就离开现有环境,脱离控制。
知难行易,更适用在控制戏的场景,有了觉悟,就有了改变的可能,而且不要执着于对方的改变,多数时候,对方难以改变,那就自己改变吧,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
期待看完文章的朋友,一起留言聊聊自己经历过的控制戏,相信对更多人会有帮助。
最后,再次推荐这本《圣境预言书》。控制戏,只是书中的一个小片段,更多的读书感受,BLUES另外撰文与大家分享。
一些关于人生思考的文章,或许对读者有帮助:
《给你讲个笑话:我四十岁了》
《30岁的焦虑:变革前奏》
《30岁,从0开始的勇气》
《十二时辰》解决焦虑问题,亲测有效》
==============
公众号作者BLUES(兰军):致力于教育+互联网行业产品打造,梅沙科技合伙人,原迅雷产品总监,腾讯、YY语音高级产品经理,公众号ID:bluemidou,原创运营了6年公众号,写了700多篇原创文章,欢迎留言交流。
关注后回复关键词:目录。获取整理过的500篇关于互联网产品策划和运营、数据分析、用户研究的文章目录,点击就可以阅读。
欢迎扫一扫二维码,和BLUES交流探讨互联网产品,探讨工作与生活,据说关注BLUES公众号的朋友,工作与生活都挺好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