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是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为降低世界碳排放量制定的两个阶段碳排放奋斗目标,简称“双碳”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争取2060年实现碳排放中和。
碳达峰,指的是在预估的某个时间节点上,在指定地域内(或者全球范围)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临界值,然后开始趋于回落下降。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密切相关,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碳排放计划,承诺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顶峰。
碳中和,是指针对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实行全面的“固碳”方案。例如,种植绿色植物、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等。从现在开始,中国政府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限制高耗能产业用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双碳”背景下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如何?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末,我国煤制油年产能达823万吨,煤制天然气年产能达51亿立方米,煤(甲醇)制烯烃年产能达到1672万吨。面对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现代煤化工行业面临的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规模大等问题愈加凸显。总体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综合科技实力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煤化工产品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定燃料以及化学品。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双碳”目标(煤化工行业碳减排)提出后,现代煤化工面临更大减排压力。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1-2025年中国煤化工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报告显示:
煤化工市场需求分析及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煤化工行业碳减排产业集中的地区,恰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随着煤化工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水资源瓶颈日益凸显。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四省区煤炭资源占全国的67%,但水资源仅占3.85%。陕西、内蒙古、宁夏现代煤化工项目用水依赖黄河,由于黄河来水减少,而煤化工行业碳减排项目用水量不断增加,今后煤化工行业碳减排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据测算,煤化工行业碳减排前景煤间接液化制油、煤直接液化制油、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吨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约为6.5吨、5.8吨、11.1吨和5.6吨,未来二氧化碳的处置费用将直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部分产品将失去竞争力。
我国现代煤化工项目主要布局在14个大型煤炭基地和9个大型煤电基地内,培育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鄂尔多斯能源化工基地、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等多个煤炭深加工产业集聚区。
据BP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已探明煤炭储备量中,美国排名第一,达到了2489.7亿吨,相较于第二名的俄罗斯高出867.7亿吨。我国的已探明煤炭储量排名第四,达到了1432亿吨。
2020年,全球煤炭销量占比较高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和南非等。其中,我国的煤炭消耗量占全球份额的54.33%,超过第二名印度42.75%,2020年,我国全年共生产煤炭39亿吨,达到了近五年的最高值。
随着现代煤化工等领域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我国的煤炭消费量也开始复苏,2020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上升至40.41万吨。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煤炭消费产生的废气废水都有相应的发展,未来随着对煤炭的高效、清洁、绿色应用的不断进行,煤炭消费适度发展仍然有较大的空间。
2021年下半年,国内电力短缺造成煤炭价格走高,国家也适度放开了管制,预计2021年煤炭产量将会继续走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