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商场里的金银首饰琳琅满目,人们似乎已经淡忘有一种叫“打金”的老行当。我们的父辈结婚时,很多人会到打金铺中订制一两件首饰。而今在高楼林立的南宁,哪里还能找到“打金”的踪影呢?记者探访发现,随着时代在变迁,打金铺也在进行转型,或将标准化制作的首饰再雕琢,或为私人定制一款独一无二的首饰,让首饰焕发独特的魅力。
熊先生的妻子刚刚做好一条金链子。
夫妻打金店沉淀岁月与感情
要说南宁的“打金铺”,首先得来到一个地方——金狮巷。
明清以来,南宁的金狮巷一直是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核心地带。民国初年,达官商贾纷纷在金狮巷建造宅院,于是金银饰品打造与买卖便盛行起来。越来越多的工匠聚集在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金银饰品手工打造基地。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要打首饰都会来这里找相熟的打金店。
老作坊也用上了显微镜等设备。
随着南宁“三街两巷”工程开工,金狮巷目前已被拆迁,留下来的金匠也分散到各个街区,有的到南铁一街,有的到共和路。在西南商都一个偏僻的角落里,还有一些成行的铺面,都是从金狮巷里搬出来的金匠们开的。
人们脑海里的金匠形象,大多是阅尽沧桑的老艺人。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如今许多保留传统打金手艺的老店铺里,有不少是中年夫妻共同打理。
在新华街南宁书城旁的巷子拐角处,有一家不起眼的打金铺,名为“熊记首饰”。店面不大,约十平方米。最显眼的地方摆着两个玻璃柜台,里边陈列着熊记首饰掌柜打制的首饰。柜台的右边便是熊师傅的打金台,一张简单的桌子,一块耐火砖、一个焊炬、一架台灯及一些零星摆放的小工具,就是打金台的全部。在这个小巷子里,他一做就是20年。
熊师傅伏在工作台上打金,妻子则在一旁做打磨收尾工作,这就是他们的日常情形,多年来已形成默契。
南铁一街的一家金铺同样是一家20余年的小铺,老板赖先生是福建人,20多年前,他和爱人举家迁到南宁。
对于这些“夫妻档”打金铺来说,小小的店铺沉淀的不仅是打金这门老手艺,更是夫妻俩的感情寄托。
专业人士介绍如何避免被“吃金”
不少人想起打金铺这个老行当,脑海里都会蹦出一个词“吃金”。确实,以前在打金铺里被金匠“吃金”的人不在少数,好好的首饰到金匠的手里转了一圈回来,分量却无端缩水了。这也是一些人不敢到打金铺打首饰的原因。
据一些打金铺老板介绍,金匠偷金的手法,主要是使用特殊化学洗涤剂、模具凿洞以及谎报重量三种。如何防止上当受骗?专业人士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选择一些有口碑的老店,最好是朋友推荐的;二是一定要事先清楚首饰的重量,不要听信店家称重;三是可以看着店家打金,洗涤的时候如若冒出黑烟,则说明不是正常的洗涤溶液。
此外,打金的手工费一般一个小时50元左右,若是收得很便宜,那就有偷金嫌疑,不然商家无利可图。专业人士表示,现在大家都很谨慎,偷工减料的金铺很难生存了,诚信才能做得长久。
打金业与时俱进用起新手艺
在人们印象中,打金铺打首饰就是原始的手工打制,做出来的饰品光泽度差,款式单一。其实,时代在变迁,技术在提高,传统工艺也已经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以前,熔金银是用嘴吹洋油。熊师傅说,那个年代,他的伯父打首饰都需要用嘴吹洋油,这需要一定的肺活量,而且长期吹对身体也不好。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跟伯父学习时,脚踩式汽油焊枪代替了嘴吹洋油。
戴着特制的眼镜,仔细雕刻首饰。
为了学习最新的技术,熊师傅当时到福建学习“失蜡铸造”技术。如今,这种工艺越来越受打金匠的欢迎,这种工艺与传统的打金工艺密切相关,大多数半路出家的金匠只是会用现成的模板,并不会自己设计起版和制作模具,而熊师傅是少数会自己设计起版和制作模具的人。他刚入门时,学徒期便是整整3年,单是锤功,就需要练习大半年。他的手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口和茧子,因为单是练锤功,就不知伤了手指多少回。
除了铸膜,微镶是如今需求比较多的手艺。微镶就是专门镶嵌细微的宝石。为了学好这门技术,熊师傅在独立开店后,再次到福建学习。他说:“2003年,手工市场逐渐冷清,快没饭吃了,要学习更多东西才能跟上时代。”
为了把首饰做得更为精致,熊师傅在遇到比较精细的处理时,会戴上他的特制眼镜。有了它,精修、錾刻这些更细微的处理变得容易些。倘若遇到更为精细的,那就需要显微镜登场了。
显微镜与放大眼镜都是他学习了微镶技术之后购置的装备。如今,打金20多年了,他仍旧在不断探索和学习。
“个性化定制”
为老行当带来生机
熊师傅的儿子目前正读初中,尽管从小看着父亲打金,但他并没有对这个行业表现出兴趣。对于熊师傅来说,他也不希望让儿子从事打金,“太辛苦太累”。
据另一打金铺老板林先生说,金狮巷去年拆迁后,原来金狮巷里的师傅有三成就此“金盆洗手”了。因为做这种手工活,眼神要好,手工要细,这些做了几十年的老师傅,难以继续胜任这份工作。熊师傅也说,做一条金链,工序复杂,30岁前,他两个小时就可以打一条,现在至少要花4个小时才能完成。
熊先生的工作台上有各种工具。
老匠人逐渐退出市场后,这些年手工打造金银饰品市场的确不复往昔繁荣,加上赚钱少、工作量大,后辈们大多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所以这门传统手艺也濒临失传。
打金铺的赖老板也说,如今孩子已经成家,夫妻俩的手艺眼看要失传,也只能遗憾地接受现实。虽然现在强调“工匠精神”,但是目前这属于收入不高的行业,想让后代主动传承,实属不易。
虽然如此,但是未来很难说。就像有了智能手机,照相机并没有消失。它们往更尖端的方向发展了。如今,追求个性的消费人群并不少,“私人个性化定制”逐渐成为了这些老行当的生机所在,许多顾客会为了定制一款与众不同的首饰而找到这些老金匠。熊师傅也在朝首饰设计的方向发展,对于自己掌握的传统手艺,他也打算写成书来留给后辈。
据了解,目前高校的珠宝设计专业,有设计课程,亦有制作课程。随着手工艺作品的含金量提高,以及人们对手工艺作品的重新认识,新时代的打金行业或许能于精雕细琢之中找到新的发展生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