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到一段文字: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因此,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实际上这段文字并没啥意义,逻辑上也讲不通,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无病呻吟的句子,实属废话文学。

心灵鸡汤的含义(心灵鸡汤有多少意义呢)

聪明人和智者两个并不是一定的联系或相对关系,可以是两个群体,也可以是同一种群体,衡量事物标准需要建立在一定范围内有联系的基础上,不是勉强牵扯,聪明和智慧属于同一种觉性文化,相互包含又相互区别,最后都是反应到为人处世层面,有利的结果怎么安排角色无关重要,当结果成定局那选择的标准就不需严苛了。

这段话实际上可以写为怎么做事是那种人,由事情将人定性才合理,用人来衡量事情的做法过于荒诞。

自身的条件不能随着鸡汤的宽泛适应性去对号入座,事情都是由很多条件组合成功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只拥有一个条件就妄想成功,很不现实。

举个例子,两个人赛跑,一个人给自己穿了一件带翅膀的衣服,想飞起来跑,觉得飞着不费力,还跑得快。是不是很好笑了,例子归例子,反应到实际对应的就是只掌握一个成功的条件就觉得自己一定能成功,觉得大家都是这么成功的,有何不可?但是却忽略了一点,大家是综合所有因素,具备所有条件才迈向一个好的结果,并不是关键因素主宰全局。

心灵鸡汤的含义(心灵鸡汤有多少意义呢)

以前我也感觉鸡汤很有道理,后来渐渐发现并不是我觉得鸡汤有道理,而是凌驾现实情况的话语会使人觉得有道理,好比电视剧中的剧情,故事的推进不会因为不上班没钱而进行不下去,人们追求的是感同身受,不是通过电视剧找一个高雅的生活方式。

鸡汤不是道听途说,翻过山说出翻山痛并快乐着才有意义,我们听着只觉有理,道听途说总归不会成为自己的垫脚石,没到过山顶就很难说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别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做事是理智和情感相互配合的,情感提供精神动力,理智指导我们处理问题。不管怎么选怎么做,做的简单也好容易也罢,鸡汤就在那儿,成事明鸡汤,失事嗤鸡汤,最好的鸡汤就是自己的辛苦熬出来的精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