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字的演变

夕的寓意和象征(树东说文解字“夕”,“夕”的前世今生,李商隐“夕阳楼”赏析)

二、“夕”字的本义

夕的寓意和象征(树东说文解字“夕”,“夕”的前世今生,李商隐“夕阳楼”赏析)

夕的寓意和象征(树东说文解字“夕”,“夕”的前世今生,李商隐“夕阳楼”赏析)

三、“夕”字的现代含义

夕的寓意和象征(树东说文解字“夕”,“夕”的前世今生,李商隐“夕阳楼”赏析)

【名词】(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夕,莫也。——《说文》
日之夕矣。——《诗·王风·君子于役》
日东则景夕多风。——《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
初昏为夕。——《书·洪范·五行》注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地官·司市》
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夕晖(夕阳的余晖);朝发夕至;夕霭(黄昏的云气);
夜〖evening;night〗
今夕何夕。——《诗·唐风·绸缪》
以永今夕。——《诗·小雅·白驹》
朝而不夕。——《左传·成公十二年》
以朝夕燕出入。——《周礼·道仆》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易·乾》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又如:朝乾夕惕(形容终日勤奋工作,戒勉不已);终夕不寝;通夕不寐;终夕;风雨之夕;住宿一夕;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前夕
指一年的最后一季或一个月的下旬〖lastperiod〗
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下旬为月之夕;自九月尽至十二月为岁之夕。——《洪范·五行传》注
月夕卜宅。——《荀子·礼论》
通“汐”。晚潮〖nighttide;ereningtide〗
官赋轨符,乘四时之朝夕。——《管子·国蓄》
【动词】

古者旦见曰朝,暮见曰夕。——柳宗元《朝日说》
百官承事,朝而不夕。——《左传·成公十二年》
夕暮〖atnightfall〗傍晚
夕烟xīyān〖eveningmist〗傍晚时的烟雾
夕阳xīyáng〖thesettingsun〗傍晚的太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夕照xīzhào〖eveningglow;glowofthesettingsun〗傍晚的阳光

夕的寓意和象征(树东说文解字“夕”,“夕”的前世今生,李商隐“夕阳楼”赏析)

四、带有“夕”字的成语

夕的寓意和象征(树东说文解字“夕”,“夕”的前世今生,李商隐“夕阳楼”赏析)

赵孟頫

朝令夕改、危在旦夕、夕阳西下、朝不保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朝夕相处、朝过夕改、一朝一夕、只争朝夕、朝乾夕惕、朝闻夕改、朝不虑夕、朝发夕至、朝华夕秀、夕寐宵兴、夕惕若厉、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夕死、朝奏夕召、一夕千念、月夕花朝、朝干夕惕、晨兢夕厉、旦夕之间、匪朝伊夕、申旦达夕、月夕花晨、花辰月夕、晨提夕命、朝斯夕斯、朝前夕惕、朝晖夕阴、夕惕朝乾、花晨月夕、朝生夕死、朝不继夕、朝不及夕、亡不待夕、旦夕之费、史争旦夕、命在朝夕、旦夕之危、朝思夕想、朝夕不倦、朝不谋夕、朝夕之策、朝成夕毁、朝观夕览、只争旦夕、一夕一朝、朝闻夕没、昼乾夕惕、昼警夕惕、偷安旦夕、一夕九徙、朝思夕计、朝斯夕斯、月夕花晨、申旦达夕、朝前夕惕、朝晖夕阴、花晨月夕、晨提夕命、夕惕朝乾、匪朝伊夕、花辰月夕、命在朝夕、朝生夕死、朝不继夕、朝不及夕、史争旦夕、旦夕之费、一夕白发、朝出夕改、朝行夕改、一夕三迁、一夕三叹、昼干夕惕、亡在旦夕、鼌不及夕、朝荣夕灭、祸在朝夕。

五、带“夕”字的古诗句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谢灵运《游南亭》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玉阶怨—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秋思—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七夕—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秋窗风雨夕(原文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夕的寓意和象征(树东说文解字“夕”,“夕”的前世今生,李商隐“夕阳楼”赏析)

吴让之

六、“夕阳楼”赏析

夕阳楼

李商隐 〔唐代〕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树东译文
花明柳暗,忧愁绕着天时转。登上了高高城楼,又上高楼。
要想问孤飞的鸿雁,你将飞向何方?岂不知自己的身世,同样悠悠茫茫!


树东赏析 

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首两句”是倒装语。“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可见诗人构思炼句之巧妙。像《登乐游原》一样,诗人的身心异常疲累,灵与肉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心灵的宇宙愁云密布,内心深处感到异乎寻常的压抑与孤独。所以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时,不愿,不甘,乏力,又无可奈何,“上尽”,还要“更上”,成了一种负担,一种难以承受的体力和精神的负担。这与王之涣“更上一层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诗人登楼所见景物有二:一曰花明柳暗。二曰悠悠孤鸿。众所周知,任何诗人描摹景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审美选择,并把选择对象在自己的心灵中加以主观化的熔铸。成为诗人自己的经过改造了的景物。《夕阳楼》诗中所出现的“花明柳暗”,说明时值春色烂漫的季节,大自然本应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天地。但是李商隐却没有“峰回路转”、“又一村”的那种感觉,而是把弥漫在诗人自己胸际黯淡的愁云,又转而弥漫到“花明柳暗”的景物之上,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而且诗人胸际的愁云又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成了“绕天愁”,此愁不同于它愁,此愁悠长、纷乱。李商隐诗在遣词造句上是非常讲究的,同一事物,他不说“柳暗花明”,而写成“花明柳暗”,词序排列由明而暗,而愁,以显出情绪变化的层次,如按通常“柳暗花明”的说法,便乱而无序了。由此可见诗人对意象的关注,造境的巧妙。

  诗中三 、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助、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一种特殊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 。“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 ”,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此诗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