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鉴锋 编辑:张大雪 *本文整理自零一裂变の内部分享 “我们可以按天发工资吗?” 最近在和裂变saas部门搭建销售团队,在设计提成机制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就像我们去设计裂变机制一样、把普通的A方案:邀请1个人给你10元、满10人达到100元可以提现 顺应人性进行“奖励前置”的优化之后:B方案:开一个红包看到98元、然后提示你满100元可以提现、邀请好友可以继续开红包,邀请第1人给你开1元、2人给你0.5元、满10人才达到100元。 就可以极大的提高用户的分享率。那我们把“底薪+高提成”先打到每个人的工资卡、如果没有完成每天的任务、就需要每个人往公司账上打钱、充分激发大家的损失厌恶。 再结合“实时反馈”:就像我们的分销裂变玩法、有佣金了自动通过微信支付到账、激发用户多分享几次。那我们每小时打一次工资、是不是更能刺激大家的积极性? 管理需要顺应人性?还是逆人性?我专门去研究了一下牛逼的公司是怎么做的 做出实时反馈很强、上瘾机制很强的抖音,字节跳动的价值观却一直强调逆人性的“延时满足”。收入是阿里+腾讯总和的华为也一直强调逆人性的“熵减”、以保持活力之源。 华为把物理学“熵增定律”引入到组织管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向混乱无序发展,最终电势、化学势的差别消失,温度变得平均;整个系统最终退化成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即熵死。 要想保持井然有序的状态、就必须做功、把外界的动能/势能转化成热能。 就像水从高山流向大海、一路遇山绕山非常畅快。但低处的水要想提高势能上到高山、要经过太阳暴晒、蒸发(吸收能量做功)、大气循环上山,整个过程历经千辛万苦。 对应我们的工作场景:如果你此刻觉得是在做容易的事情、非常舒服,那你需要警惕了:你只是在释放你自己的势能、释放完了之后、公司在下一个阶段就不需要你了。下一阶段、公司需要更高势能的人(熵增:热能转化成动能,变现成工资) 所以我们周末为什么放2天假?深圳有非常多的公司是大小周、甚至单休。就是为了给大家、留周末时间可以学习(做功)、通过学习补充自己的“势能”、然后在工作日进行释放,不断得推动着公司前进。 说到学习,很多人就会想、学习多无聊啊、好反人性。周末出去玩岂不是非常罪恶、浪费时间? 并不是的,之前说过、我越来越喜欢“人生没有一步白走的路”这句鸡汤:高中的时候沉迷游戏、浪费了非常多时间、甚至导致考不上大学,但现在我能非常融会贯通得利用“游戏化”~ 我非常多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在走路时看到一块广告招牌迸发出来的、在做家务洗碗的时候迸发出来的~ 学习最重要的是、时刻保持思考。 你在逛街时、可以看别人门店的陈列方式の美感、在餐厅吃饭可以感受装修色调对你心情的影响、商场买东西时可以看价格标牌字体排列、物品logo设计。 我分享2个最近我在生活中收获到的灵感: 一个是上周我跟内容组的同事说:我周末看了一部电影、冯小刚拍的《芳华》,看了开场5分钟、我突然对内容的理解有了更高一层的感悟。 《芳华》讲的是一个文工团的故事:她们的工作就是去各地队伍表演英雄的故事,里面的女演员都非常的漂亮、男演员都非常帅气。 “美”代表人性最底层的欲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的,用Ta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接收信号。 这些演员的表演、在当时的年代就是“视频”,画在墙上“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就是“图片”。也就是说你要想传播一个信息:需要“故事化”、需要“美”作为载体、需要各种载体全覆盖。 所以我们一定要做视频号、把我们公众号苦涩的文字“故事化”演绎成视频,并且一定要让我们公司最美、最帅的人来出境。 现在内容组做视频号2周了,基本上每一条视频都破万播放量、最高的3万播放量。如果是找我来演、估计播放量才1000哈哈哈~ 第二个是昨天我在刷朋友圈,看到魏魏发了一条:自己换了个本人头像的朋友圈、结果很多微信好友表示不适应、突然不认识她了。于是她又换回“沙雕”的图片 你们觉得她改回来:好还是不好?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苹果的有次升级,我都想砸手机、Ta把快捷按钮的排列顺序全换了、我的操作习惯全改了、让我很抓狂。 还有昨天微信的升级:这两天做活动的海报扫码率一定会下降,Ta把“长按识别二维码”从最底部换到最上面、并且优化了排列顺序。甚至我在聊天框找转发/撤回都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哪个是Ta 为什么明明用户会很不爽、但是他们还是这么做了? 龙哥还吐槽说每天有一亿人要教他怎么做产品~上次微信的一个大版本升级时,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王阳明的“心学”,因为看见、所以存在。 这次改版把微信钱包的排列方式、聊天界面UI、顶部颜色都优化了,刚升级完我也很抓狂、感觉很不习惯 但你觉得我现在还会记得上一个版本的微信界面长啥样吗?我还会记得苹果之前的快捷按钮是怎么排列的吗? 早忘记了~ 大脑记忆信息、1小时候就会忘记50%、一周后80%都忘记了。但是你每天重复重复重复、能让大脑记住无限趋近100% 所以当你对一件事情研究的深度足够深、认知就会超越大家,那你做出的决策也会是符合逻辑且足够坚定有把握的。 而不是、别人一质疑你,你就怂了。 这2件事情,也让我意识到:我需要不断得通过重复讲故事、来向大家阐述公司的价值观,大家思考的方式、做事的原则都一样,那组织就能保持井然有序、高效得运转。 这就是最开始提到的“熵减”状态、是最好的状态。 而不是、我自己不喜欢鸡汤,觉得大家都是成年人、独立的个体、都应该会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不讲了。本质是我自己偷懒 所以我再讲2个故事: 利他:不是说我要帮助别人、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例如我想要成交客户、我首先思考的是、我能给他提供什么价值、帮他解决问题?而不是纯粹靠价格锚点、急迫感等套路去成交 像年中复盘的时候,颖儿分享了自己为了能帮客户采购到便宜的流量、上下架测试了200多个渠道,她本可以简单得对接完几个量大但价格稍高的渠道就结束了 但她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件普通的事情、想办法把Ta做到极致,最终不仅让客户很满意、也帮公司多挣16万的利润。 于是我就跟大熊(流量业务的老大)说,把16万当成奖金发给她吧,给她一个惊喜。大熊说:不行,因为客户是另一个部门转介绍的、需要先把这利润分给他们再发。 颖儿之前是做HR的、她做HR的时候就把HR的工作做得非常优秀,现在来做流量运营、也同样做到最优秀,我相信她未来成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仍然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领导者。 牛逼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要把这件事情做到最牛逼的决心。 所以、当大家都秉承利他思维:你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就愿意一直给我们钱、公司也能更大力度帮助大家成长,形成一个正循环。 如果公司只是一个剥削劳动力赚钱的机器、那需要大家往前冲时,你就会想、我往前冲能得到多少钱?以利交之、利尽则散。 自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有价值的事。 自由是我非常向往的状态。这个世界、一直给我们灌输“你应该干什么”:你要好好学习、你要读xx大学、你要结婚、你要挣钱。从来不关心:我要什么? 他们有错吗?没错。只是很多时候只是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中国是儒家文化底蕴、不擅长表达爱,容易陷入“我爱你的方式爱你、而不是你需要的方式爱你” 如果大家有这种沟通苦恼、可以看看《非暴力沟通》、《爱的五种语言》这两本书。 很多公司都不会把“自由”放进自己的价值观、大多强调“纪律”,因为“自由”代表着无序、前面提到的:是一个系统的熵死状态,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最终态。 “自由”是我们每个人本性最自私的“欲望”、是我们最想达到的状态。 但为什么我把它放进公司价值观呢?鼓励人性的恶吗? 为什么有个比喻“结婚”是走进“爱情”的坟墓? 你在暗恋一个人、或者谈恋爱时,印象最深刻、最好的状态是啥时候?求而不得的时候、过程虽然痛苦、但它是最美的时刻哈哈哈~ 推崇“自由”:因为我们是一家运营驱动的公司,但运营模型很容易过时、需要不断创新,条条框框下、靠指挥是不可能有好的创新。只有沉浸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才能保持时刻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源源不断得迸发出idea~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应对非常琐碎、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怎么办? 所以我们要学会:洞察欲望、利用欲望、控制欲望 “利用欲望”:就是自己套路自己,给自己加正反馈buff。 我非常不喜欢写文章、写一篇文章需要花几天时间,我更享受设计一个牛逼的运营方案、几个小时就可以搞出来。 但为了能够有更多的客户来付费,让我能去设计喜欢的运营方案。我就得去BD或者写文章宣传,于是就这么套路我的大脑: 我花1天时间写的文章,如果有10000阅读量、每人看5分钟,就相当于50000分钟 = 34天;这样比起要和别人聊34天、我肯定更愿意把自己关在房间写1天。 那我为了能达到1万的阅读、自然而然就要去学习怎么写作、怎么去提升阅读量、思考怎么让内容有更多的呈现形态 不断得研究、不知不觉就把这件事情做到最牛逼了,你会发现、非常容易。而不是眼高手低、对现在的工作心不甘情不愿、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先专注做好一件事情。 定下了游戏规则、就需要我们一起遵守。“只想要自由、不想要利他”、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人性使然。 Ta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单一存在的:只有大家都“利他”、互相信任,那“自由”才不会崩盘、不然需要设置一大堆汇报机制监控 我也会克制自己的控制欲、让大家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设置各种奖金来鼓励大家创新。 开心快乐的感觉都是大脑释放的多巴胺导致的,人的愤怒、贪婪的感觉也是由大脑的不安全感牵引,能“控制欲望”、“你”才是主人,不然一生只是“欲望”的奴隶。 有了“利他”基石、信任大厦才能稳固,在“自由”的土壤上、让大家可以“专注”的做事、最终长出“创新”之果。 ? 如何制定2020年的规划? ? SaaS工具怎么做裂变? ? 点击:加入我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