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诞生来自于80分运营俱乐部会员群的讨论。
——题记
其实关于私域的讨论,我们需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首先明确,一切的商业都体现为交换,交换的基础是信任,交换的标志是价值转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信任其实要构建在信息和信用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信息准确与透明——我不骗人,信用背书且传递——他确实是老实人。
所以,整个商业都要解决:信息不透明和信用不传递,这两个问题。
让我们思考,信息和信用,在互联网上的特征是什么?
拿卖货举例子,淘宝的商家上架了货品,在详情页中详细展示了货品的细节,说明了原料的产地,甚至公示成本价格,这个叫信息透明;有人买了商家的货物,收货后给了好评,甚至晒单,表示买家秀和买家秀是一个秀,积少成多,就有了信用传递。
在线下的交易中,没有外卖之前,餐厅服务的可能是3公里半径的人群,这时候,餐厅老板要想让生意好,就必须做到:
1、菜品好吃不贵,能让食客满意;
2、记住不同食客的特征,下次来了能和人打招呼,甚至能记住他们的喜好和忌口;
3、最好能拿到对方的联系方式,如果研发了新菜式,可以及时通知到对方。
3公里半径是一个范围,它就是一个公域;在这个区域内的用户,都是这个餐厅老板的潜客。
凡是进店消费过,并让老板拿到了联系方式的,就成了餐厅老板的私域。
说完线上和线下两个例子,我们来回到 域 的概念。
传统互联网的用户访问,是依靠搜索引擎来让用户发现和找寻的,离搜索引擎的远近(知道多少搜索引擎,掌握多少搜索技巧,是否懂得识别搜索结果的广告),其实就决定了线上的信息对用户来说有「多透明」
于是,搜索引擎就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广场,流量来到搜索引擎再被分发到各个站点。
所以,搜索引擎是个公共场所,这是公域。
但是在这个公共场所中,却有一些企业允许搜索引擎收录,却拒绝搜索引擎抓取内容,典型的就是淘宝。
原因是什么?
那是因为,淘宝不希望自己的信息被搜索引擎「透明」,不希望自己的店家被搜索引擎「背书」。
对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来说,淘宝很神秘,必须要进入其中,才能了解其中的信息。
而淘宝自己做了一套信用体系,来帮助这些用户去了解自己的店家的信用程度。
这就是最早的钻冠体系。
用户从搜索引擎搜索到淘宝并进入,这是流量从公域进入了淘宝的私域。
但是,对于淘宝的店家来说,淘宝是个大商场,自己在商场里开店,每一家装修好的店,其实才是老板的私域。
所以,要从淘宝的信息广场将用户引流到自己的店铺,就是从淘宝的公域引流到店铺的私域。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公和私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概念。
用一张图片来表示,其结构是这样的:
到这里请注意,实际上,域的概念是可以有限拆解的。
对搜索引擎来说,自己是私域,万维网是公域;
对淘宝来说,自己是私域,搜索引擎是公域;
对淘宝的店家来说,自己是私域,淘宝是公域;
对淘宝的店家的客服来说,自己是私域,店家是公域。
也就是说,如果有限拆解到最后,一定是一个人所能掌握和调动的所有客户资源,就是他的私域。
所以,最常见的误解就是:一定要落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关系集合,是私域。映射出来的,就是所谓,拥有足够客户关系的微信个人号,就是私域。
让我们回归到为什么会有域这件事儿上来,所谓的域,就是一个场所,这个场所的规则是由域的主人决定的。
你在家中可以决定自己是不是没事儿可以去砸碎一只碗、弄断一双筷子,小区物业不会管你,但是如果你不断损坏小区的设施,小区的物业一定会来找你,你要是跑去别人家里打砸,那么派出所民警就要来找你。
因为,你家里的规矩由你自己定,但是小区的相关规定是物业来执行,社会的规则由法律来约束。
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私域营销的概念?
说白了,就是流量竞争白热化的产物。首先,流量不是增量概念,流量是存量概念。
全国一共就只有9亿网民,每一家互联网企业都希望占据足够多的用户数。
但用户是散落的,于是就出现了企业向公域要流量的现象。
Web互联网时代,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流量分发,搜索引擎的商业化就依赖于售卖这些流量,所以,竞价排名是每一个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你们都想要流量,而我有流量,所以你们来出价,谁出价高我就把流量给谁。
App互联网时代,信息成为了孤岛——因为搜索引擎再也不是App的流量分发入口了,那么企业就要去有流量的地方实施动作,攫取和争夺流量。
此时,谁有流量?
在国内,是微信,后来是抖音、快手。
说白了,流量比我大,且不想吃我碗里这碗饭的都是我应该去寻找合作,攫取流量的对象,也就是所谓我的公域。
但是,如果我不能像开头的餐厅老板那样,把这些流量固定在我这里,那么我就无法让他们成为回头客——其实这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焦虑,因为如果产品足够强、用户足够需求,你是否固定它,它都会留存。
这个时候,就有人站出来说,我来教大家怎么去固定流量,但是直白地说显得没水平,我得起个名字,对,私域流量。
如果追根溯源,2016年1月,逍遥子在阿里巴巴的管理层内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我们既要鼓励商家去运营他的私域空间,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所有业务团队去创造在无线上的私域空间……」你品,你细品。
其实,在互联网早期,就有了「溯源」的概念,很多网站的统计中都有一个字段,叫做「用户来源」,用来统计用户是从什么渠道到达网站的。
所谓的来源,就是 域 的划分。
从搜索引擎来的,放到现在,叫公域流量;
直接搜索网址进入、通过收藏夹收藏的某个页面进入、从带有某个用户推荐参数的链接进入,到今天,叫私域流量。
为啥?
因为搜索引擎来的可能要花钱(直接投了SEM,或者外包、请人发工资做了SEO),但是直接输入网址的,从收藏来的,被他人推荐来的,可能不花钱——且大概率可以重复利用。
所以,「域」是空间,也是渠道。
此时我们应该很容易理解,针对「域」的建设,其实是针对「渠道」的建设。
你不需要去研究什么是公域,什么是私域,但你需要明确,你的用户在哪些渠道。通过这些渠道,你要对你的用户做出什么行为。
是要通过渠道拉新,还是通过渠道做服务,是要去建立潜在客户的认知,还是反复触达用户追求转化。
目标不同,对渠道的利用方法也不同,对同一渠道在不同时期的做法也不同。
所以,私域=我可以自行制定规则、接触用户的渠道。这个推演过程,应该比较清晰了吧?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渠道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渠,一个是道,渠是可以蓄积流量的,道是用来传递流量的。
所以,要做渠道,首先是要有蓄积流量的渠,然后还有传递流量的道。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