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在App上线后两个月就停掉了,还没有走到智能硬件的地步,其实通过收集用户的数据来完善产品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早在2009年的时候谷歌就采用过类似的方式来收集用户的语音数据,从而完善Google Voice。
项目选择的是预测下一个浪潮,也就注定了产品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需要等到市场真正被激活的时候,到那个时候才可能利用先发优势积累的用户、技术和数据构建起来的竞争壁垒打败竞争对手,形成绝对的垄断,而不能成为2VC的短命产品。
在市场和行业的选择方面,大方向上的预判应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但是并未充分的分析竞争格局。不清楚外部环境中需要面临哪些竞争,竞争对手的实力如何,对手优劣势在哪里,如何能够从诸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另外对于巨头都已经进入的市场,如何去避开巨头的锋芒,这也是个问题。
战略层面上的东西需要能够具体分解到可落实的战术层面,通过将产品的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分解,然后根据不同阶段的产品目标来进行相应的产品版本和产品功能的规划。
根据张小龙饭否上的日记来进行推测,微信上的摇一摇和公众号至少在推出来半年前就已经有相应的想法了,而不是说有什么想法就立刻把它加入到产品的版本规划里去。
当时的需求主要来源于leader,我们也没有通过一些定量或者定性的方法来进行用户研究,换言之,我们根本不了解我们的目标用户。需求更多的是来自于主观的YY,而不是基于真实用户在真实的使用场景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产品的愿景是希望能够陪伴孩子的成长,并且能够辅助孩子的学习。为了能够实现这一愿景,App上陆续推出了唱儿歌、讲故事、背古诗、讲笑话、百科等功能,还有被叫停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功能。后来又加入了闹钟、备忘、天气这些功能,以至于这些功能冲淡了产品本身的定位,产品的定位变得逐渐模糊。
这些功能是后来我们陆续加进去的,但是对于我们的真实用户而言,他们需要这些功能么?这些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哪些需求?在需求没有被满足之前用户的表现是怎样的?这些功能上线之后如何去衡量功能是否成功?这些功能在上线之前都没有经过考量,而根据我统计出来的用户使用这些功能的占比来看,这些功能的使用频次,相对而言很低。
App本身是和Siri比较类似的产品,通过纯语音进行交互,学习成本较低。但是纯语音的交互也会带来另外的问题,比如语音和语义识别的问题,比如纯语音交互的问题,比如纯语音不能够图文并茂的进行问题的解答等。
另外由于产品本身的工具属性导致产品的留存率和日活都相对较低,但是每天都还是会有一部分用户自然增长的,也会有一些用户在固定的时间段来使用App,App也被小米市场和乐视市场进行过推荐,说明产品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但是产品的黏性和活跃度并不够,用户的转移成本也较低。
产品、技术、运营是互联网产品的三架马车,在不同类型的产品中各自占的权重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总体上而言,这三架马车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是我们的团队里并没有很强势的运营,所以在App的推广这方面也就显得相对弱势一点,用户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自增长。
鉴于项目本身的特点,需要机器学习相关的一些算法,但是我们的团队里并没有专门的算法工程师,所以名义上是机器学习,实际上是我们利用标签和一些匹配规则来进行强行匹配的。前期这样处理并没有什么问题,在后期则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帕累托最优中的问题,已经达到局部最优,无法继续进行优化了。
产品往大的方向说是市场、行业、竞品,往小的方向说是用户、场景、需求。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