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过下面这句话:
“没人会记得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
相信这话你不仅听过,而且听过很多次。并且,也许你直到现在还是不知道:究竟是哪个“倒霉鬼”第二个冒着生命危险,代表全人类,登上距离我们38.4万千米的月球,却还老是被我们当成反面教材…
是的,人们只记得第一,不关心第二、第三和第四…
不过,如果以后你再遇到诸如“谁知道全世界第二XXX是谁/是什么”的问题时,你就可以把这篇关于“老二”的文章掏给发问的人看…
1.世界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
奥尔德林(Edwin B.Aldrin) 是阿波罗11号(Apollo 11)登月飞船上的宇航员,他在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19分钟之后成为第二个踏上月球的登月英雄。

2.世界第二个遨游太空的人
既然说了登月,那就再来看看谁是第二个离开大气层的吧。
世界上第二个“太空人”是俄罗斯宇航员季托夫,还好网上有他病逝以此为题的消息,不然这个问题还不大好回答。1961年8月6日至7日,他乘“东方2号”宇宙飞船绕地球航行25小时零11分钟。

3.世界第二个独自飞跃大西洋的人
伯特・欣克勒(Bert Hinkler)是第二个独自飞越大西洋的人。
抱歉…没有查到他的照片…
4.世界第二富有的人(2017年)
Inditex(ZARA母品牌)创始人——阿曼西奥·奥特加,总资产:670亿美元。

5.品牌价值世界第二的公司(2017年)
今年的第二是苹果。品牌价值:10714.1万美元

6.市场份额世界第二的搜索引擎
目前是雅虎,占总市场份额的12.8%

7.世界第二高峰
乔戈里峰,又被称为K2,海拔8611米,“K”指喀喇昆仑山,“2”是当时它是第二座喀喇昆仑山脉被考察的山峰,乔戈里山峰主要有6条山脊,西北—东南山脊为喀喇昆山脉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巴基斯坦的国境线。其它还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

8.世界第二长河流
亚马逊河是世界第2长河,总长度达6440Km,比地球的半径还大点。

9.世界面积第二大湖泊
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是世界第二大湖(不分咸淡),湖面东西长616千米,南北最宽处257千米,湖面平均海拔180米,水面积82414㎞²,最大深度405米,蓄水量1.2万立方千米。

10.世界第二高楼
上海中心,总高度632米,建筑主体一共有118层。

11.世界第二只克隆羊
世界第二例克隆羊——貌似没有名字,它于2006年5月8日晚7:50诞生于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羊场,在“羊妈妈”的腹中足足呆了153天,可惜出生8小时后就离开了。

12.世界第二深的海沟
太平洋汤加海沟,最深10882米,17个上海中心大厦叠起来,放进去也冒不出个头。

哎!我实在是找不下去了…好累!本来还想找更多的,比如“世界第二长的桥”和“世界第二驾飞机”等等…但真的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没人关心他们,这些资料估计只有去相关的档案馆才能查到了…
所以…咱们还是换个话题吧…
不知道大家刚才在看这些老二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比如:
“既然世界第二深的海沟有10882米,那第一深的是要有多深啊?它又叫什么名字?”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产生类似的疑问(除非你知道第一是谁)。
是的,即使第二个飞越大西洋的人用时更短,人们还是只关心谁是第一(就不告诉你是谁)。
那么,为什么人们这么关心第一呢?
“当第一胜过做得更好。”这是《定位》的作者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在书中,特劳特用自然界中的“印刻效应”来解释并支持这个观点。
不过,我认为“印刻效应”并不能很准确得解释这一现象。
字典上对“印刻效应”的解释是:
印刻效应(imprinting)是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的,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由此可见,“印刻效应”是强调在时间顺序上的第一(或在某个特殊时期),比如第一个出现在小鸭眼前的生物,第一次约会时去的餐厅和第一次面试经历等等。
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世界第二深的海沟后,还是会不自觉的想知道谁是第一。(这两者在时间上出现的顺序与它们在深度上的排名是相反的…)
所以,严格来说,特劳特是在偷换概念。

真实原因——满足控制感
其实,之所以人们更愿意记住第一,是因为这样能满足他们的控制感,从而避免因“未知”而产生的恐惧。
人(包括其他高级生物)天生就会对未知的、不可预期的事物产生恐惧。就好像古时候人们搞不懂为什么天会下雨,会打雷,也搞不懂为什么生命都有生老病死,所以才会YY一套神灵理论,认为自己只要正确运用这套理论,诚心拜神就可以了。
而这里的“拜神”,就是满足人们的控制感的方式。它能让人们认为接下来要发生的,都是可预期的。
拿上文的例子,如果你知道了“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有828米高”,那你就对“建筑高度”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可预期的认知:
“反正‘建筑高度’就是从0到828的区间嘛!明白!了解!”
相比之下,如果你只知道“世界第二高的建筑有632米”,那你就无法对“建筑高度”这个概念建立正确的、可预期的认知。(因为632是一个在中间游离的数字,很不确定)
同理,如果你知道了“世界第一大湖泊的面积”,“世界第一首富的资产”,“世界第一大品牌的品牌价值”,你也就可以对“大湖泊”(多大才算大?),“富翁”(多富才算富?)和“大品牌”(品牌价值要多少才算大?)建立可预期的认知。
所以,人们更愿意记住“谁是第一”。
当然,刚才所说的“认知”,只是说在“世界”这个范围之内,不包括更大和更小的范围。这也引申出我们的下一个话题:
“只能记住第一”的前提
任何理论的成立都是有前提的,包括“人们只能记住第一”这句话。
1.信息与受众的关联程度(信息的重要性)
还是拿上文提到的例子,也许你只记得世界上第一个登月者的名字,而不记得谁是第二个。
但万一那个人是你们村的王二狗呢?
我想,你不仅不会忘记他的名字,可能还会想尽办法请他吃饭,请他泡吧,顺便请他帮忙搞定你小舅子的工作问题…
这时候你记住和关心的,就不是“世界第二”,而是“咱们村甚至咱们国家的第一”了。这个范围其实是动态的,因为把范围缩小(从世界变成村落)更有利于拉近你和老二的关系,并且这样做对你自己更有利。
所以,只有当这个“第一”或“第二”跟你自身关系不大的时候,为了简化信息,你才会选择只记住第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记得第二个登月的人,宇航局的肯定都记得)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高露洁比佳洁士抢先打出“防蛀”的概念,就能有效占领更多市场份额,而摩拜单车比ofo抢先进军城市市场,却不一定能领先。
因为牙膏本身不太受人关注,用什么牌子也没那么重要,所以,“第一个出现”就有很大的优势。它能降低人们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的不确定感,降低选择成本。至于第二个推出“防蛀”概念的佳洁士,大部分人就不太会关注它了,人们会想:反正都差不多,不要再来困惑我了!
而共享单车就不一样。选ofo还是摩拜,直接关系到最后几公里的骑行舒适度,而舒适度是人们很在意的,它很重要。所以,哪个舒服就选哪个,谁是第一无所谓。
2.“此第一”VS“彼第一”
人们之所以只记得第一个登月的人,是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是一场关于“谁先登月”的竞赛。
但如果我们改一下命题:
“谁是最帅的登月者?”或者“谁是第一个登月的女性”的话,那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月者)就不再是“第一”了。
只有当“此第一”和“彼第一”是指同一个“第一”的时候,人们才会只记住那个“彼第一”。
如果改变了这种“潜规则”,人们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的小米一定要弄一个安兔兔的“跑分文化”。
在小米之前,人们对于手机的认知更多集中于“是否是大品牌”之类的信息,这是一场关于“品牌大小”的比赛,谁的牌子大,就选谁。
而一旦推出了“跑分文化”,就变成了“跑分比赛”了。(ps,雷军是安兔兔的股东)
小米:“我的赛场我做主,任你苹果、三星品牌再大再牛,在我的赛场上也休想跑得过我,我才是这里的第一!我就是跑分天王!”

粉丝:“连苹果都跑不过小米,小米第一!小米好厉害!”
如果你不是当下的第一,没关系,换一个赛场再战吧!
所以…文章读完了,现在你还记得谁是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吗?
最后,向偶像致敬!
模仿,是为了刻意练习,也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