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所有人都开始注重“创新”了。但凡是一家公司,或者有点事做的人,都打着“创新”的旗号满街跑。

 

且不说他们这样做,究竟是因为意识的崛起,还是因为方向的缺失,我只是想说:

 

大部分所谓的创新,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创新。

 

他们的创新,顶多算得上是“改良”。(其实更多的是跟风,包括跟风式创新和跟风喊创新的口号)

 

而真正的创新,往往是具有破坏性的。它能改变一个行业的规则甚至是摧毁原有的行业,比如数码相机就基本摧毁了传统的交卷式相机产业。

 

这就是本文要讲的颠覆式创新。

一说起“颠覆式创新”,也许大部分人脑中都会想起一个词——头脑风暴。

 

这里得先声明:头脑风暴与颠覆式创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强发散性的思维,它强调的是创意的数量和思维的广度,没有明确的方向,就像**一样。而后者带有明显的目的(针对某个行业),强调创意的质量,它更像狙击手使用的狙击**,命中率与杀伤效果都远胜于**。

颠覆式创新,最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有一个颠覆式假设。如果没有颠覆式假设,就不可能有颠覆式创新,它是颠覆的起源。

 

而颠覆式假设就是:

一、什么叫“常理”?

 

要想对常理进行改变和颠覆,首先得知道什么叫常理。

 

字典对“常理”的解释是:一般的规律&通常的道理。比如:

 

饮料越好喝就越受欢迎;

袜子都是一双一双卖的;

餐厅都是先给菜单再上菜;

勺子是用来吃饭的;

情人节要送一捧玫瑰给情人;

 

以上这些,都是(或曾经是)常理,甚至是一些行业的标准,比如以前的饮料行业都是在比谁家的味道更好。

 

要寻找常理,你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搞调研。比如你如果想找出目前饮料行业中的常理,只需要去那几个声名显赫的品牌的官网留意一下,看看它们有哪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就是常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常理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它太合乎逻辑了,以至于人们在寻找一些普遍规律的时候,会不自觉跳过它…比如人们在思考勺子的时候,会不自觉就认为自己在思考一种用来吃饭的东西,却没有想过“假如勺子不是用来吃饭的”。

 

切记,常理一定是不言而喻的,它也许就藏在字典上对某种事物的定义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约等于真理。

 

而颠覆性假设,就是一种有意为之并且毫无理性可言的想法,它会彻底调转你的思维方向,甚至改变一件事物原有的定义。

 

所以,对于改变常理,你的假设不能是:假如我的饮料比别人的饮料好喝得多,那就….

 

而应该是:假如我的饮料非常难喝,那会怎样?

 

 

二、对常理进行逆向思考

 

对常理进行逆向思考,是最典型的颠覆式思维,它也是最“不合逻辑”但最激动人心的。

 

还是接着饮料行业来说,对于饮料,通常有这些常理:

 

饮料通常不贵;

饮料通常很好喝;

一般以“渴望”作为诉求点;

 

而如果用逆向思考的方式,你就会得到下面的结果:

 

现在有一种饮料,它很贵,而且很难喝,并且也没有把“渴望”作为诉求点。

 

也许你会认为这样的想法很荒诞,并认为这种饮料绝对卖不出去。

 

不过,红牛就做到了这一点。

红牛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软饮市场坚守的原则是:谁的口味好,谁就更受欢迎。所以即使是当时世界第一的可口可乐,也正琢磨着给自己的产品改变配方以升级其口味(1985年,可口可乐尝试推出口味更佳的新可口可乐,当然,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红牛饮料却从来不重视它的口感,其价格也是可口可乐的两倍左右,也没有将“渴望”作为其卖点,它从来不会说喝红牛能让你感到快乐,但当你需要能量时,它的确就能为你带来能量。

 

同理,大众甲壳虫的“往小里想”,也是对当时主流的以大为美的汽车审美标准进行的完美逆袭。

三、对常理进行否定

 

对常理进行否定,也是颠覆性假设中很重要的一环。

 

按常理来说,袜子都是一双一双卖的,而且同一双袜子款式一样。

 

如果用否定常理的思维,那就是:袜子不是一双一双卖的,也许是一只,或者3只一起卖,并且它们各不相同。

 

Little Miss Matched(搭配小姑年)就是这样成功的。

在Little Miss Matched里,袜子都是3只一组,并且颜色和款式各不相同。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因为一只袜子破了个洞,就要同时扔掉两只而产生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它能使用户进行更好的自我表达。

 

Little Miss Matched是专门针对10多岁的小女孩的品牌,这个年龄段的小女孩,她们正进入人生的第二个心理叛逆期(第一个叛逆期是两三岁左右),她们将自己定义成介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角色,尽管她们自认为自己已经成熟,却依然享受着儿童般的乐趣,并强烈的希望表达自我的个性。

 

而与众不同的袜子就成为了她们的选择,通过穿与儿童和成人都不同的袜子,来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与情趣。

 

除了袜子,还有勺子:

 

谁说勺子就一定是用来吃饭的?不能用来吃吗?

 

前段时间非常火爆的可以吃的勺子就是现成的例子。

四、对常理进行调整

 

虽然对常理进行调整的颠覆性较弱,不过,它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就拿餐厅来说,一般的常理认为:餐厅应该先上菜单,再上几道主菜,最后上甜点,并且会收小费。

 

如果我们调整一下,改为:餐厅一下子就上齐30道菜(调整数量),并且等客人吃完饭再上菜单(调整顺序),并且不收小费和其他服务费呢(调整盈利模式)?

 

如果你去过西班牙的EI Bulli(一家先后四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餐馆”的餐厅)就不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了。

 

与其他餐厅不一样,EI Bulli只在每年的4到9月的晚上营业,而且所有的位置都在几年前就被预订出去了,每年都会有超过80万人通过电话或电邮来预定。

 

在EI Bulli,消费者花钱可不仅仅是为了尝尝三四道所谓的招牌菜,而是用5个小时的时间来品尝一下自己从未吃到过的30道菜,用餐费用为320美元,但这只是开发新菜品所需的工本费,并不产生直接的盈利。消费者享用完这些新奇的菜品后,还会收到一份来自厨房的制作精美的菜单,菜单上详细介绍了他们刚品尝的30道菜,并且还配上主厨的签名,以此留作纪念。

如果EI Bulli的例子过于特立独行,不具有代表性(毕竟不是每家餐馆都能提供30道别人没吃过的菜),那就来看看海底捞吧。

对于高端餐厅,按常理应该是:口味一流,服务一流,环境一流,价格当然也是一流。

 

但海底捞却是:口味一般,环境一般,价格一般,但服务却是一流的。

 

这也是对常理进行调整。

 

 

五、颠覆性假设需要注意什么?

 

以上所说的,无论是逆向思考,还是否定,还是调整,并不是完全随机胡乱去想的,否则也不比头脑风暴好到哪儿去。

 

应该根据自身已有的优势资源或产品特征来进行引导和选择。

 

还是拿餐厅来说:

 

如果你在厨师资源上具有优势,那就可以学EI Bulli,把菜品当成艺术品,把用餐当成参观,把菜单当成纪念品,而不用纠结菜品数量和用餐顺序等;

 

如果你在品牌文化或者管理上具有优势,那就可以学海底捞,打造极致的高端服务,而不用强求每个方面都要做到第一;

 

如果你在某个单品上具有特色,那就可以打造爆款单品,为其他菜品或服务引流,而不用太在意可供选择的菜品数量不多;

 

如果你在外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比如认识某个直播平台的股东,那就可以合作玩餐饮直播,把餐厅变成各种吃货直播“大吃特吃”或“奇吃妙吃”的场景,而不用考虑所谓优雅的用餐环境;

 

如果你的餐厅在郊外,室外环境很好,那也许可以开一家“没有厨师的餐厅”,把桌子全部换成烤架,所有菜都是切好的半成品,让顾客们可以享受自己烹饪的乐趣。

 

总之,要让自己的优势成为出乎意料的特点,而其他所有的陈规旧律都可以被改变甚至无视。(优势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最后,再总结一下:

 

颠覆式思维,就是:对不言而喻的常理进行 逆向思考 / 否定 / 调整。

 

 

也许,以上列举的所有例子,都有“事后诸葛”的嫌疑,那就举两个现在应该还没有的例子吧,正好大家也可以一起来思考一下。

 

按常理来说,吸烟有害健康,那有没有可能出一款“对健康有益的香烟”呢?当然,我不是在说电子烟。(ps,因为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正好在抽烟,所以就拿烟来举例子)

 

按常理来说,写公众号文章都是靠作者自己,那有没有可能我每周扔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大家都一起来参与思考,最后把大家的思考成果总结成一篇文章呢?(ps,因为我正在苦逼的写文章…)

 

思考一下~

注:本文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颠覆式创新的基本方法,至于具体方案的筛选与实施,由于篇幅限制,以后有机会再说。另,关于创新,其实它并没有大部分人想象的那么神秘。事实上,很多公司之所以高喊创新,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最后,向偶像致敬!

 

模仿,是为了刻意练习,也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