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刊制作的几个重要环节

做一件事情,得捋的清楚流程和关键节点,也是便于之后形成 SOP。

拿第一期来说,分为以下 3 个部分。

1、梳理问答,用脑图分类

起初要明确的是分类的方向,即优质问答、精华主题、每周一文,因此将这 3 部分作为一级分类。

然后就是要将内容梳理出来,那么以哪部分作为标准呢?

考虑到优质问答的数据量大,覆盖面也就会更广,因此拿它作为基准做梳理。

要知道,分类梳理一定是自上而下做兼容,避免自己做重复劳动。

2、 整理内容,用语雀建档

在用脑图梳理完内容后,接下来就是选择一个平台,用于承载这些内容。

至于选择标准,回到制作糖球月刊的目的:大众,高效阅读,便于快速查找,可留档、可导出、可分享。

这些点其实大部分平台,石墨、语雀、有道云笔记等都可以做到。

因此我们就直接选择了石墨文档,因为一直也都在用它。

习惯,决定了用户的行为。

不过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石墨文档打开后,点击链接会白屏,也就是不能跳转。

毕竟糖球月刊考虑到篇幅,对一些质量一般,或篇幅过多的内容只会附上问题和唐大回答的链接。

那这样,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就很差了。

于是换了个平台,也就是语雀。

说实话,一直以来我都是用的石墨文档,对语雀研究的不多。

但用了之后才发现,差距还是不小的,比如:

1、目录的区别

语雀是从知识库 → 文档,石墨文档是文件夹 → 文档。

到了文档,语雀左侧是知识库大纲,右侧是文档目录,而石墨文档就只有文档目录。

其实在石墨上看文档一直挺难受的,我得退出原文档 → 文件夹找到文档(多了还不好找) → 打开新文档。

而语雀的形式更好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2、功能的不足

以前我不知道语雀是有统计功能的,但看了之后发现它能满足「对外分享」的指标诉求,比如阅读数、点赞数、评论数等等。

虽然从当下看意义不明显,但如果糖球月刊长期做下去,数据指标是一定要有的。

有反馈,才能做得长久,也能做得更好。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两款软件差不多,其实是没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场景。

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3、 制作海报,用于在星球宣传

当我们几个人分工,在语雀上将内容整理好之后,月刊其实就完成了,最后是 PDF + 语雀链接的形式。

剩下的,就是要考虑如何做宣传,达到曝光的目的了。

结合海报这种最常见的方式,放到流程中来说:

(1)制作几版海报样式,投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

(2)投票选择海报内容,精简后放在海报内;

(3)唐大分两次发帖做预热,先告知消息,再发海报宣传;

最后的最后,就是星球发带月刊的帖子,糖球月刊的全流程就结束了。

4、 从成本的角度再做个总结

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考虑成本,拿这件事来说:

(1)梳理问答,梳理一个月的内容 1 个人要 3 个小时左右;

(2)整理内容,全投入的话 1 个人要 7 个小时左右;

(3)制作海报,1 个人做大约要 2-3 个小时;

当然,以上是首次制作时的消耗,后续在明确要求和规则,再复用脑图分类和模板的情况下,成本也会降下来。

二、做完,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再开始

将糖球月刊作为一款产品,上线后必然要做迭代,因此要有人反馈,以及数据上的支持。

先从数据上来看,两天内下载量 339 ,帖子点赞数 74 ,这都是远远超过平均数 4 倍左右的量。

这么看,你会觉得月刊这件事是“成功”的。

再然后,我做个调查问卷(53份样本),再主动去找几个熟悉的用户去聊聊,会发现几个问题:

(1)手机链接不能跳转;(星球帖子没带语雀链接是个巨大的败笔!)

(2)篇幅过长,内容过多,对读者来说压力过大;

(3)内容不清楚,字号颜色需要优化;

因此抛开表面数据来看,这期月刊是有些“失败”的。

但是「成功」和「失败」两件事永远是相对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收获的是一次经验。

其实在规划这件事之前,我内心就觉得这事会是 8 分失败,2 分成功。

但这也都是我的假设,而我要做的,是能亲手验证它是否真的正确。

错了就错了,最起码我做了,而且这件事对我个人的价值:

(1)整理大家的问题,了解产品圈子大家都在问什么;

(2)唐大的回答是有共性的,3 个月的月刊,基本就整理的差不多了,便于我做明年的学习计划;

总之我是觉得,人不能一直停留在「有用 or 无用」循环的圈子里,也要学着落地走出去。

写在最后

当然,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也还意识到了自己另一个问题:工具人当的太久了,缺少落地前对问题、目的、价值思考。

打个比方,工作中上级让你去做某个页面的优化,可能很多人直接就去做了,但有多少人习惯做事前分析呢?

其实我们可以拆解一下:

(1)问题和目的:为了提高某页面商品的 GMV ,需要提高商品的曝光、点击率、CTR等指标。

(2)价值:帮助用户找到更匹配自己的商品,同时引导用户决策,提升公司营收。

分析过后最大的改变,就不再是「执行去达成目的」,而是「围绕目的去执行」,这是两种思维模式。

希望你和我都能成长为会判断、能落地的产品人,加油~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