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这下面几个方向考虑两者的优势短板
1.定价策略
2.生产成本
3.用户需求覆盖
4.生产能力
5.运营成本
定价策略
mobike为30min/元,ofo 60min/元(城市),以150m/min的骑行速度,mobike一元的辐射范围是4.5km而ofo为9km,但从上下班通勤的角度出发,骑行时间超过30min的情况应该不多。
押金方案:mobike为299元,ofo为99元
小结:虽然从计费方案上看ofo价格相对于mobike优势并不明显,但ofo的押金方案比mobike更具吸引力。
生产成本
mobike为自行生产,每台车辆的造价约为3k元,独特的结构和“结实”的用料,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用户体验(太重骑着累,无减震易蛋碎),随着工艺的改进和大规模量产,车辆的生产成本将有可能进一步下降。
ofo推出的面向城市的单车更新了设计(转动车铃、车轮改小、实心胎、密封中轴、鼓刹…)如无意外这将导致ofo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许在校期间的损坏率较大原因)
小结:ofo应该会继续保持优势,但与mobike的优势将进一步收窄
用车需求覆盖度
用车需求大致分为两种:
1)常规时段的用车需求—–考验车辆投放规模
2)高峰时段的用车需求—–考验资源调配能力
Mobike单车投放基本只做了初次投放规划,mobike单车资源完全由市场调配(规定范围内),mobike的做法虽然可以节约运营成本,但与之对应的就是高峰期用车困难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单向骑行、偶发需求….)
Ofo引入了“停车点”的概念,停车点布设在用车需求密集区(仅仅是集中摆设在同一位置,无设备投入),每个“停车点”布设大约10台左右ofo,在重点区域内人工调配每个“停车点”都有足够的车,以此来解决找车难和高峰用车需求,当然这会增加一定的成本
小结:mobike的做法虽然节约了成本,但容易造成用车高峰期,车辆难找的局面。Ofo人为的调控“停车点”的车辆,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可应对“停车点”附近高峰用车需求。
生产能力
没有什么比想骑但附近没车更尴尬的事情了,加大车辆投放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生产需要需要考虑资金、车辆制造成本、厂房的生产能力、运营成本等因素。对于抢占市场当然是谁的投放速度越快谁就更占优势。
小结:ofo的低成本策略和生产模式明显更占优势
运营成本
1)单车损坏率
就算mobike从配置上看非常“结实”,但是在运营过程中也将近长生了10%的损坏率(上海区),ofo的损坏率应该也不小。
2)防盗性
“车辆能偷则偷,不行就拆零件卖,再不行就拿去卖废铁”,车辆的防盗性差,那就相当于直接给小偷“发红包”没什么两样(打开APP,还能帮你快速偷车)
3)开锁安全性
若开锁系统有漏洞可钻,那绝对是场灾难。(若固定密码被破解,有可能将发生逃避收费、公车私用、盗窃…)
4)是否需要工人干预
理论都可以无需人工干预,但是ofo为了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在重点区域将人为的调度“停车点”的车辆。
小结:运营成本上,mobike几乎完胜
简单说一下什么如此关注定价、成本、生产力
为什么关注定价?
定价这个不用多说,在服务内容相同的情况下,价格是用户做出选择的第一驱动力,只要目的达到了用户体验还是较为边缘的需求。
为什么那么关注成本呢?
因为mobike和ofo有别于其他的互联网项目,大部分互联网项目可以用小钱撬动大量的用户,因为开发出来的产品共用性非常高,但mobike和ofo则不一样,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固定投入才可以推行该模式运行,而且客单价太小成本回收速度慢,融钱速度再强,不会开源节流也很容易玩死。
为什么关注生产力?
厂家的生产能力关乎到Mobike和ofo的扩张能力,就如前线的弹药供应一般,激战正酣之时发现没子弹了,那还怎么玩?Mobike为自行建设厂生产,ofo采用购买的方式
资源的调配解决的是有限的资源效率最大化,如果钱不够开动脑筋还是可以缓和一下问题的。
接入滴滴、uber等出行平台的流量固然是极好的,但是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前提你自身需要有能力接入。例如滴滴给ofo开出的条件就是白领市场订单量稳定在100万订单、并且车辆密度足够大之后,在此之前mobike和ofo必有一番龙争虎斗,最后要么合并,要么一方先倒下。
虽然滴滴和滴滴部分投资人投钱给了ofo,但并不是说ofo就一定能获得滴滴的流量,资本是逐利的也是无情的,最能笑到最后还是看各自造化。
来源:PMCAFF作者:YDong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