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辩论队的,我说不过你”
“不要和我辩论”……
这样的话,是不是经常听到呢?
然而像Q叔、郭航初学长、谢宇学长等人,和他们私底下沟通,却一点都不会有场上犀利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交谈起来特别舒适。
那我们和Q叔他们欠缺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辩论技巧的用法稍稍改变,就会成为高效的沟通技巧。
我们来看,在辩论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其实是高效地接收信息,并且高效地传达出信息。而在日常的沟通也是一样,我们交换信息、交换情感。其中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而我们要把辩论中听论点、确认共识、确认分歧的技能给用到沟通当中。
福建省妇联婚姻家庭指导中心咨询师华琼老师,在我们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课上分享过一个故事:
老师说,那天她和她的孩子一起去吃牛排,店家送了一只非常漂亮的玫瑰。这么一只玫瑰,插在花瓶里装饰在家一定非常好看。
老师心里这么想着。然而故事一下转折了。
孩子突然熊了,抓着玫瑰就把花瓣都给扯下来。老师刚刚想象中美好的画面还没从脑海里挥去呢,转眼花就被蹂躏了。老师差点没发火,但是靠着她心理咨询师长期的训练,先努力做了一套倾听,“告诉妈妈,这花是不是很漂亮呀?”
孩子很干脆地说,“是。”当时我在台下听着,心里羊驼都快要跑起来了,知道漂亮所以要去辣手摧花吗??不过老师就是老师,修为深厚,继续去倾听,“那你为什么要把花瓣弄掉呀?”孩子回答说,“我想要回家以后,抓着这一把花瓣撒在妈妈头上,这样妈妈就会像个仙女一样!”原来不是熊孩子啊!天啊,太甜了,小小年纪这么能的吗!
接着老师总结说,如果没有倾听,我们就不会听到那么美好的东西。
这句话,当时听着我真的是有身上一颤的感觉。心里一百个赞同,觉得这个故事特别好,忍不住讲给很多没有听到这节课的同学。今天忍不住又分享一遍。
回想小时候,也有那种被错怪的经历。记不得具体什么事情了,大概就是想说为了家人好,被以为是在皮。事情不记得了,可是那种委屈现在都回忆得起来。如果当时家里人能像华琼老师一样倾听我该有多好呢?
我们接下来具体看看,良好的沟通该怎么做。
首先,要达成沟通,一定要愿意去倾听。
即便心里有判断,也得先忍着看看情况怎么样。就辩手即便站在一个相反的立场上,也得先听明白对方的论点是什么。
想来大多数人,在看孩子把玫瑰花瓣撕下来的时候,都会觉得孩子在搞破坏。换个脾气暴的家长,可能一个巴掌马上就过去了。
到时候孩子哭哭闹闹,即便说了缘由说不定还会被以为是顶嘴。这样自然是沟通不成了。更别说像老师那样说话一个甜蜜的回复。
这个说起来最简单,但真正做到最不容易。
其次,沟通要确切明白对方的意思,还得去确认。
这种确认,其实放在辩论里就是质询。只要我们用语生活化一些、语气温和一些,就能把质询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而帮助提高我们的沟通。
老师问说“告诉妈妈,这花是不是很漂亮呀”,其实就是辩论术语所谓的确认共识。
而再问“那你为什么要把花瓣弄掉呀”,就是检验立场、确认分歧。
确认共识和分歧非常重要,打比赛的时候因为双方立场的不一致以及信息交换的密度大。我们在最开始的环节就在确认彼此定义、标准、态度等等的共识和分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立场对立的很少,也不会有密度多高的信息交换,所以一般不会做确认的工作。然而,在讨论一些问题时,或者说做决策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分歧会比想象中的要多得多,那这时候就在继续沟通前,先好好得做确认的工作。
这里,举个虚构的例子,真实的例子碰过,记模糊了就只好编一下:
A :红色的地瓜最好吃!
B :地瓜只有白的,怎么可能会有红的。
A :我吃过无数次红色的地瓜,怎么可能没有红的地瓜?
B :你吃的不是地瓜吧,我从小到大就没见过红的地瓜。
A :你没见过又不代表没有,是你没见识吧。
两个人剑拔弩张的,最后发现,一个人说的地瓜是旋花科的,一个人说的是豆科的,根本不是一种植物。
要是前边就确认大家说的是不是一个东西,后面哪会争半天呢?
这种类似的争吵太多了,比如两个人争一个某学校边上的火锅好不好吃,一个觉得完全不能吃,另一个人说吃得舌头都要掉下来了。吵了好久才发现那学校有两家火锅店……
大家都喜欢说默契,默契来默契去发现默契根本不存在。
还记得有场黄联的比赛,我们讨论出一个类比,叫做“水深**多”。
这个话当然不是场上讲的,不过大家觉得太贴切了,完全能够类比我们要打的东西。
然而打完一场模辩后,发现大家讲的东西都不一样。
复盘讨论时候发现,四个人“水深**多”的理解原来完全不一样的!
我觉得这意思是说产业做大了,就是水深了,**就方便混进去。
其他人有觉得**指的是产业的,**多了就不好管**的。
还有其它我原来根本没想到的、更深内涵的解释,当真是大开眼界……
质询用好了,有时不光能有良好的沟通,甚至可以解决问题。
另外一节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课上,福建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援助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公哲亮老师给我们做了个案例模拟,他扮演了一个妈妈,问说她孩子老是玩着平板不愿意按时吃饭该怎么办。
专业素养不够的人,比如我们,就开始给各种方案了,然而发现怎么给方案的,最后都GG了。
看我们都无计可施,老师说,这时候就只要具体化就可以了。
他说,当时他问说都要多久才愿意上桌吃饭,那妈妈说大概十分钟吧。
这个信息我们模拟的时候有问到,不过我们没有继续挖掘,而是和扮演妈妈的老师说,那把吃饭时间推迟十分钟不就好了。不过“妈妈”回答我们说,如果吃饭推迟十分钟他就再玩十分钟。
但老师听到说十分钟的时候,反应和我们不一样,不是给建议,而是另一步问,那十分钟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呢?
那妈妈回忆说,十分钟的话,那他奶奶可能就吃完了。
老师说,那会不会和他奶奶有关系,奶奶不在的时候他会不会准时去吃饭呢?
那个妈妈恍然大悟,恐怕真是这个原因。
后来回家妈妈才发现孩子原来一直害怕奶奶,最后终于解开了这个未解之谜。
最后,我们有时候确实不需要辩论。
在打比赛的时候,许多新生的辩手纠了一堆无关痛痒的小点,可是最后对方的整体论证还是成立了。有些分歧根本不重要。
像在华琼老师的那个例子当中,老师想要把花插上,而孩子希望把花瓣洒在妈妈的头顶,这确实是一个分歧,但有这个分歧那又如何呢?避免一场争吵、收获一个甜蜜的回忆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却把那种找不到重点的坏毛病带到了生活里。
一方面,辩论队里多多少少受到的逻辑训练,使得小辩手很容易地就听出了自己身边人话里的逻辑问题;而另一方面,比赛训练的反驳本能让一些小辩手直接忍不住开始做了一套驳论,甚至凶悍地盘问起来。
当对方委屈巴巴地说干嘛和他辩论的时候,自己却义正言辞地说这是在追求真理。
这其实和比赛的时候拆对方没有太大意义的小点一样,有时候别人就是想和你闲扯两句,可能都没什么过脑子,如果和我们没有什么价值观上严重的冲突,我们何必冲上去辩论呢?
就好像网传的段子,里边的女生只是想抱怨抱怨自己遇到的麻烦,却收到自己男朋友冷冰冰的解决方案,究其根本可以回到第一点,不善于倾听而抓不到重点。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啦,不过单单我在这一篇文章能呈现的东西很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去阅读更多的文章和书籍,并在生活中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沟通。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被人无数次推荐,好在哪里大家可以在网上看看介绍,我就不赘述了。
我就说说这本书的两个缺点:
第一,翻译得有点生硬,没把作者美好的语言转化成优美的中文,这是一个阅读上的障碍。所以英文好的就看原版,读不惯译著的可以去听讲书、看笔记。
第二,某些具体理念上我们可能无法接受,一些概念的呈现上有些人会觉得过于鸡汤。
这里就要提提“解释学的谦卑原则”——“我们正在研究的这些思想家总是比我聪明得多。如果他们不比我聪明的话,我为什么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我的时间和同学们的时间呢?”。
以及一个更贴近的劝告:
我这辈子错失了许多真知灼见,只因为和我分享经验的人遣词用字和我当时以为蕴藏慧见的措辞或流行用语不一样。我错失良机,因为太懒散、太没耐心、太过轻忽,以至于没去细细体会那些话的深意。诸位请以我为鉴,别犯我犯过的错。
(凯瑟琳·辛格,《陪伴生命》)
”
希望我们学习倾听能从倾听作者就开始。谢谢大家~
/END/
想让厉害的大神带你飞?
想加入我们搞事情?
想随时随地搜到辩论干货?
点击下方图片,我们随时欢迎你~



责编:victor
审核:平台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