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亚澜 蔡宝汪

 本文约3000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要点如下:

▪  为什么把小米和美团进行对比是不科学的?
▪  如何重估小米?
▪  如何穿越周期?

市值从上市之初的4000亿港元,到去年末今年初险些跌破2000亿港元,再到如今突破5000亿港元大关,美团在国庆节后一举迈入中国互联网公司前三名。而与之前后脚登陆资本市场的小米却经历了难熬的一年,目前市值徘徊在2000亿港元附近。

于是最近看到了许多“神逻辑”的分析——小米不如美团,雷军比不过王兴。

虽然都是新经济主题的公司,但用美团去评估小米显然是关公战秦琼了。“异类不比,说在量。”——这句出自《墨子》的逻辑命题同样适用于公司价值的衡量,也就是说,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量的比较。

事实上,在绝对估值法之外,的确存在相对估值法,例如京东在IPO过程中,使用的就是市销率(P/GMV)的相对估值法,参考对象是亚马逊,两者相似且具有可比性。而Uber在今年IPO的时候,选取的是早其两个月上市的竞争对手Lyft进行估值对比,两家公司在业务模式上非常类似,前者在收入、用户体量上是后者的约5倍,其最终IPO估值也是后者的5倍左右。

小米的核心业务主要为智能手机销售、IoT及生活消费产品销售、以及互联网相关服务;而美团的核心业务则是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以及摩拜等创新业务。虽然两者均为集团化公司,但各自核心子业务无论在业务模式、收入模式及现金流状况上均不相同,两者在对比估值上完全没有可比性。即使要与小米对比,可能与在美国上市的苹果公司更具有可比性,无论在核心产品、收入组成及比例、以及竞争环境均更加一致。

不过,这也牵出了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既然用美团估小米不合理,那么怎么估小米合理呢?

小米创始人雷军

尴尬的市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