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了,总结一下这一年的工作和业绩,发现做的事不少,但是其中谈得上业绩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
每个月都在定计划,每次任务都是排的满满的,每次都没有完成,但是好像并没有人在意完成与否,这是为什么?
老板想法层出不穷,他明明知道人不够用,之前的还没做完,但是他还是要不断提出,这又是为什么?
当年在腾讯,“做减法”似乎是我听到最高频的一个词了。然而很有趣的是,在QQ农场最火的时候,有五个产品经理,每个人每周都能提20个需求,而且他们都说自己的需求是“非常非常重要!”当“非常”已经无法形容其重要的时候,就搬出老板,说“这是老板关注的需求!”结果开发同学无话可说,只能硬着头皮天天加班。
“做减法”、“做精品”、“做爆款”、“聚焦”、“小而美”、“极简”……所有这些你耳熟能详的词,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表达不要做那么多事,集中火力于一点,把一件事做好。然而,我们仍旧把工作越做越多,待办事项越消越长。这是为什么?
你很可能是得了一种病。

都重要癌
【医学定义】都重要癌:是一种人类精神恶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事情不分优先级,或分不清优先级,一一去做。患者,通常并不自知,晚期变现为心情烦躁,精神紧张。
刚刚说的腾讯QQ农场里的产品经理们基本都患有“都重要癌”。TII团队从我开始,几乎每个人也都进入“都重要癌”晚期。
引发“都重要癌”的首要原因是因为缺乏自制力而放弃对优先级判断。这和“拖延症”非常相似,都是缺乏自制力导致。因为判断优先级是一件非常费气力甚至是痛苦的事。
举个栗子,在人手极度匮乏的团队,你需要招聘更多人手来帮你完成工作,然而招聘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如果需要在下面A、B两件事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通常你会选择B。
-
花一个小时面试一个结果未知的应聘者
-
花一个小时搞定眼前一件棘手的任务
你心里很清楚A是长效解决办法,但是你仍然选择B,是因为A太慢效,当你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你会直觉的选择B来帮你减压。然而一周过去了,你发现只面试过一个人,还不合适,于是在下周你又要面临各种救火工作,上一周的情况又重复了一遍。
为什么不在一周开始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明确优先级区分。如果你识别出A是最重要的,那么就为之预留出时间,坚持完成它。
TII最近很需要“大客户经理”,但是招聘进展很慢,因为营销总监是在收到简历以后再来筛选,有合适的再请人事经理约见,时间安排在双方都合适的时间进行。这样下来,一周能面试两个人就不错了。因为这中间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被其他紧急事情挤压,招聘这件事并没有获得足够的优先权。
后来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由需求倒逼。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大客户经理”,但是我们可以坚持每天面试一位候选人,然后由此倒逼人事,必须要找到足够多的简历,来实现每天一位面试。这让面试的速度大为加快,就像看板里的快车道一样。
要治疗“都重要癌”,首先需要利用自制力,强制要求在计划时,给出优先级。更重要的是,这个优先级是有区分度的,也就是说优先级高中低都存在,而且数量相当。其次,为高优先级的赋予真正的优先权。让优先权被执行。

来者不拒病
【医学定义】来者不拒病:是一种看似优良实则痛苦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他人提出的请求不分青红皂白,照单全收。患者初期给人留下良好印象,而自己却痛苦不已,当最终无法交差时,导致他人丧失信任,病情加重,甚至抑郁。
通常患有“来者不拒病”的患者与患有“都重要癌”的患者成对出现,亲密无间。
刚刚说的腾讯QQ农场的开发同学就患有此病,而且病的不轻。
“来者不拒病”的患者通常在团队中都是老好人,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员工,那么患了这个病,难受的只是自己。但如果是一个部门领导,那么整个部门都会因为这位“好好先生”而受到连累,天天加班,有苦难言。
“来者不拒病”的病根看起来是不敢拒绝或者不好意思拒绝,但本质与“都重要癌”是一样的。都是识别不出最重要的事,也识别不出不重要的事。
排列优先级,人们都会不自觉的关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但实际上,识别出“不重要的事”是同样重要的,甚至更为重要。
识别出“不重要的事”就是要剔除掉那些干扰因素,最大程度上减少你的时间花费,让你更加聚焦在“最重要的事”上。
举个栗子,TII这几年做了不少的转型咨询案例,虽然都很成功,但这同样让我们膨胀,会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能做。很多公司都有这个阶段。然而理智告诉我们需要聚焦。我们仍然是个小公司,我们不能什么都做,我们必须聚焦于我们最擅长,客户最需要的领域上。但这还不够。我们不能只是把我们识别出最重要的业务在宣传册上更为突显。我们需要把那些不重要的业务彻底干掉,让他们彻底消失。因为只要还存在,哪怕在一个小角落里,也有可能被有需求的客户看到,然后找到你。一旦找到你,你的“来者不拒病”就要发作,你无法拒绝客户。但是一旦开始,就会牵扯你的精力,让你的主业受到影响。
要根治“来者不拒病”,除了要拒绝接受任何不重要的事,更下狠心对自己说不,要让自己不做任何不重要的事,管住自己才能真正做到聚焦。

目标边界
其实刚刚我所说的是你不去识别优先级,但或许你根本没有判断优先级的标准。这是最可怕的状态。而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在你,而是你的老板。如果你是老板,那么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你自己。
虽然包括张瑞敏在内很多人都在抨击“定位”理论,但我还是认为“定位”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不仅是要在用户心智中定位,更重要的是给到自己一个定位。有了这个定位,你就有了“目标边界”。

什么是“目标边界”?
如果把目标比作标靶。你要打中的目标是属于第几环的,那么目标边界就是第几环的外沿线。
也就是说,目标边界就是界定什么是属于目标的,什么不属于目标的。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给出的目标是没有边界的,是模糊的,无法界定其边缘在哪里。
举个栗子,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培训行业的第一!看起来这个“第一”好像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但其实“培训行业”这个定语是非常模糊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ICT的还是全行业的?内训还是公开课的?“第一”也是模糊的,是销售量第一还利润第一?
于是,当你在布局这一年的具体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在模糊的区域里,可做可不做,可做大可做小。比如市场宣传,你要在多大范围内宣传,集中突显是什么信息,有太多发挥空间。对于执行团队便无法区分一件具体工作的优先级。
所以如果老板自己都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目标边界在哪里,你的团队也就无法将力量使于一处,结果就是他们都患上了“都重要癌”和“来者不拒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