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的疯狂

上班族中午吃饭路上的谈资逐渐从共享经济转变为共享单车。因为只要一出门,就看到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停放的到处都是。以至于有人说:目前制约共享单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颜色不够用了!

最疯狂的时候,每周都会有一种新车出现,每分钟45辆共享单车入市!于是,当谈论共享单车的时候,不是它带来的方便,而是它带来的乱象。网易前日的文章《共享单车的100种“死法”》就展示了共享单车的经典死法:

花样**——将自行车挂在树上两天

画地为牢——加装私锁据为己有

千刀万剐——车牌号被涂,二维码被刮

水淹金身——熊孩子将车推进河里

开膛破肚——损坏自行车轮胎轮毂

不仅民间担忧,政府也担忧。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有关媒体播发“专家评论”,矛头直指共享单车的发展隐患。最主要的问题有四个:

  二维码诈骗——3月22日,全国首例共享单车二维码诈骗案告破。诈骗赃款3200余元,相关受害者70余人。

  意外责任承担——3月26日,上海市一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骑乘共享单车时,与一辆大客车发生碰撞并被碾压。

意外事故——1月28日,北京冯先生在使用共享单车过程中,下坡时刹车失灵,致其摔倒,造成上下唇内外及面部挫裂伤,鼻梁骨折。2月13日,四川李先生骑乘共享单车时,意外摔倒造成骨折;2月15日,厦门叶女士骑行途中刹车失灵,摔倒致其鼻骨骨折,右眼挫伤;2月17日,福州郑女士使用时,单车侧滑摔倒造成粉碎性骨折。

造成城市管理负担——郑州市郑东新区各办事处对占道的共享汽车进行暂扣之后。被扣留之后,无人认领。租用者不出面,相关所属公司打太极。

押金问题——摩拜单车每名用户押金299,总额28.7亿,在押金用途上,摩拜单车CEO王晓峰一直没有做出正面回答,只是说“去问招商银行”。

面对这么多问题和风险,强大的我们仍然在坚持着不断找车不断解锁。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天天控诉他的乱象,一方面是真的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问题有的聊。但聊着聊着,如果你真的越发悲观,甚至看到的只有问题,那么你就已经远离真相了。

有损原理

千万别觉得共享单车企业都是慈善家,投放这么多车子是为了社会做贡献——就算你们不骑,就算你们蹂躏它,我也要投放。企业的核心永远都是赚钱。

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只看到了我们有限视角的信息,只能做出片面的判断,比如“过度发展”,但是从企业视角,可能恰恰相反——“远远不够”。

《腾讯之道》书里曾讲到“有损服务”,即在服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损失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功能服务,从而保证为用户提供能够最核心基本功能服务。

这是在条件不佳的互联网场景下的聪明策略。

如果把它延伸到企业战略层面,会发现它可以很好的解读共享单车企业端发展的思路。

“在企业极速发展阶段,选择性损失掉一些非核心服务,来保证主业务的高速发展,提供最核心的产品服务。”——艾永亮·有损原理

回到共享单车,前一部分说的那些乱象,企业当然是知道的。如果按照过往企业经营理念,如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TQM、六西格玛等,一定是对单车生产质量、单车运营服务进行严格把控。甚至设置召回机制,来快速解决问题,维护企业良好口碑。

可是共享单车企业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车子被人私藏、垫砖、拆解好像都不是问题,把人摔了这么坏口碑的事情也没有出来PR。当没有人来解释、道歉、修正的时候,这些问题就变成为了饭后必谈话题。

为什么他们不在意?原因很简单,他们在以“有损原理”进行战略思考。共享单车市场,目前处于一个早期攻城拔地的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当下最要紧的是如何通过投放更多单车绑定更多用户。(一旦用户绑定一款单车便会相对稳定,

因为下载成本、注册过程、押金充值等因素提升了用户迁移的成本。)用车问题,耗损问题都是问题,但是解决他们所带来的收益,相比抢占市场所带的收益,太小太小。而解决这些问题所花费的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相比生产车子和投放车子的成本,又太高太高。

总结三个字:“不划算!”

于是很自然,企业们选择对“体验问题、耗损问题”进行有损处理,把资源集中用于开拓市场。

你会发现身为互联网企业的共享单车企业们的这种做法甚至和互联网企业一直倡导的“极致用户体验”都是相反的。是什么原因?

因为他们并不是纯互联网企业,他们是O2O互联网企业,产品的主要形态在线下,这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他们没有办法像纯互联网企业一样,对产品快速迭代,快速优化,于是他们再次选择“有损”处理产品问题。确保产品能够满足最核心需求——快速代步(如果你认为核心需求是骑车可就错了)。可能骑起来费劲、刹车不灵,但是能让你快速找到车,能骑走,比走路省时省力,就可以满足核心需求了。其他非核心需求,以后慢慢解决。

这么一来你会发现产品的核心特性就只剩两个了:“足够多的车子”和“能骑走的车子”,前者比后者还要重要,所以主流企业都不约而同选择大量投放车子,同时保证80%的车子可骑。

有损原理既告诉你应该聚焦什么,也告诉你应该舍弃什么。

成功的前辈

有损原理不是艾老思发明,只是总结而已,类似共享单车的发展在历史上早就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微软就是个中高手。

PC时代,几乎每台电脑上的操作系统都是windows,同时也几乎都是盗版的。按理说微软应该强力打击盗版,维护自身收益,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相反微软目光长远的让“野蛮生长”的盗版软件成为了培养忠实用户的肥沃土壤。

比尔.盖茨曾经说了一句激怒中国的人话:让中国人去偷吧,总有一天他们会付出代价。这一句话在网上演绎后变成了“比尔.盖茨说中国人都是小偷”。

比尔.盖茨是有远见的,他的话包含着这样的含义:只要你使用微软的软件,总有一天会为微软软件付费。2002年之后,微软祭起反盗版大旗,先后拿下中国政府采购、国有企业采购、大企业采购市场,同时获得了OEM厂商的配合。微软中国由全球最不赚钱的区域变成比较赚钱的区域之一。

微软在中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打盗版阶段,从1992年至2002年,负责人分别是田本和、杜家滨、吴士宏、高群耀;第二阶段从2002年至2012年,对中国采取特区策略,负责人分别是**、陈永正、梁念坚;2012年,梁念坚从微软大中华区离职,由美国人贺乐赋接任之后,微软中国的历史进入第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对于微软的意义各不相同。第一阶段,1992年至2002年,利用盗版模式放水养鱼阶段;第二阶段,则是与地方政府、官员紧密配合,充分利用中国市场规则,大发其财;第三阶段,则进入了美国模式阶段,新的打盗版阶段,对盗版零容忍。

允许盗版,甚至是借力盗版,损失自己的利益,甚至也损失用户的利益(安全),这正是微软的“有损原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